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高考范文
阅读:906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人教版高三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的切入技巧(高三)
A、高考作文构思的程序
B、“逆向切入”法
一、大题小作
二、小题大作
三、实题虚作
四、虚题实作
五、旧题新作
A、高考作文构思的程序(示例)
一、剖析话题,挖掘话题内涵(析“题”)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由概念或命题构成,包含多个层面。剖析话题,挖掘话题内涵,就是要从分析话题的意义层面人手,分析话题的上一层面是什么,平行层面是什么,话题之下还有多少子话题,以排除话题上一层面或平行层面的内容,保证学生写作切题。
例题:
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到底什么不该记忆,什么该记忆?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的下一个层面内涵
①你爱别人,忘记;别人爱你,不忘。
②你帮助过别人,忘记;别人帮助过你,不忘。
③你对别人有恩,忘记;别人对你有恩,不忘。
④别人对你不好,忘记;你对别人不好,不忘。
⑤现在的成功与荣耀,忘记;过去的失败与教训,不忘。
⑥生活中的烦恼,忘记;生活中的快乐,不忘。
⑦生活中牵挂精力的琐碎小事,忘记;自己的理想、目标,不忘。
二、回归课本,利用课本资源(用“本”)
杜甫忘掉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不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海伦•凯勒忘掉的是双目失明的痛苦,不忘的是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史铁生忘掉的是肢体残疾,终生与轮椅为伴的痛苦,不忘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思考。
三、拓展阅读,搜索阅读信息
如前所言,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由话题辐射开去,可以衍生出许多子话题。这些子话题可能是教材已经涉及到的,也可能是教材没有涉及过的。
在读过的作品中,有哪些涉及到了写作话题?如果涉及到了,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是为话题提供素材,还是对话题加以解释,抑或是对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阐释?
四、面向生活,搜寻时事材料(索“源”)
非典时期生死存亡之际,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批医务工作者,忘掉的是个人安危,不忘的是战胜“非典”,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掉的是个人的安逸与享乐,不忘的是打匪除恶,保一方平安。
大连市公交汽车联运公司司机黄金志,在行车途中心脏病发作,忘记的是自己生命垂危,不忘的是采取措施靠边停车,以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奔赴救灾前线,忘记的是瘟疫的传染,忘记的是生活环境的艰难;不忘的是祖国的召唤和神圣的使命,不忘的是在废墟下呻吟的求救的呼唤声。
公交车调度员陈双龙为维护城市乘车秩序,忘记的是个人的安危,不忘的是挺身而出、主持正义的责任感。
五、完善形式,选择恰当文体(选“体”)
告诉人们哪些该忘,哪些不该忘,或哪些该忘而没忘,哪些不该忘而忘了,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或写成小小说,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在对主人公的忘与不忘的刻画中,针砭现实,此外还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戏剧、寓言等形式来表达。等到思路打开了,要从内容出发,运用关系联想,结合自己的特长,寻求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最佳文体。
六、设计结构,谋划构思方法(谋“篇”)
方案有三:
1.可以开门见山,先提出“忘与不忘”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再进一步论证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辩证关系。
2.可先列举一系列现象,从现象中归纳“忘与不忘”的辩证关系,然后围绕“忘与不忘”这一辩证关系对现象作评价。
3.可先从一则材料人手,通过引证材料分析“忘与不忘”的关系,引出论点。
从结构方式看,可以选择典型事例小小标题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表现;可以用蒙太奇手法分镜头组合;可用日记的形式刻画人物心理;可用人物自述的方式叙述人的经历;可以某一中心地点为舞台,通过侧面描写去展现。
打开思路后,再依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构思方式表现话题,这种联想方式,有助于写出构思独到的作品,有助于帮助深入思考话题,可谓既有思维的广度,又有思维的深度。
析“题”→用“本”→索“源”→选“体”→谋“篇”
B、“逆向切入”法
一、大题小作
二、小题大作
三、实题虚作
四、虚题实作
五、旧题新作
一、大题小作
(一)切割话题
将提供的“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个“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办法去写。
比如:“语文活动”这个话题,可以把它分成为:写一次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讨论会等;或者一次春游、社会调查、街头错别字检查等;还可以写一次自改作文、作文比赛、自办小报、猜字谜等。
展开全文阅读
模拟题目一: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的标准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就不一样。自然风光是美的,高楼大厦是美的,流行服装是美的,少年的天真是美的,飘落的树叶是美的,奶奶的白发也是美的。在你的经历中,这些美有没有在一瞬间感动过你,改变了你对美的看法呢?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切入提示
1、可以从美的外在特征层面对美进行描写,即写美的事物。最常见的美有这么几类:景物美,社会行为美,人的心灵美等。前者可以写一次旅游当中看到的一片美景,或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变化,或一个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物。常可以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比如以前这个地方怎么不好,现在变得多么可爱;刚开始遇见一个人物多么可恶,最后证明他表面不美,行为却很美。
2、可以从美的观念层面进行议论,即通过对美的阐述,写出对美的独特看法。比如对流行歌曲、宠物热、哈日族、追星族等的看法。你可以批评、商榷,也可以为另类美正名。
这一类文章难写,但易得高分。
模拟题目二
在现代生活中,整个世界处处都在进行着各种多样的交换。物流、人流、信息流,世界三大流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换。交换无处不在。对交换,你能想到些什么?
请以“交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切入提示
这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题目。“交换”指双方各拿出自己拥有的给对方。交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形的;有等价的,也有不等价的;有伟大的,也有卑劣的……写作时最好能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也可在旧题材中挖掘新主题。在文体表现形式上可采用一些较新颖的形式,如寓言、科幻故事等。
1、从交换的价值上,可对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进行议论,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编寓言故事。
2、从交换的形式上,可记叙一次有意义的主动交换、被动交换、公开交换、秘密交换。
3、从交换的性质看,有伟大的交换、卑劣的交换、奇妙的交换,可记叙、议论,也可编科幻故事。
4、从交换的对象看,有高层次的思想、学术的交换,爱心的交换,生命的交换;也有普通平常的交换。如事件本身精彩独特可写成记叙文;如写议论文,可适当穿插抒情。
(二)限制话题
话题的限制越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标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
如“父辈”——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等,这样文章范围缩小了,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模拟题目一
距离,有时间、空间方面的距离,也有心灵、情感方面的距离,还有精神、物质方面的距离。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美,也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隔阂……那么你又怎样想?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切入提示
1、从距离的外延着笔,联系现实,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距离,如:差生与优生之间的距离,应试教育桎梏下师生之间的距离,不能相互理解的父子之间的距离,不拍不跑不送的下级与上级之间的距离,无收入须赡养的老人和儿媳之间的距离,“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上下左右邻里之间的距离,未出名的爬格者与编辑之间的距离,“奔驰宝马”与“徒步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贫穷的西部地区之间的距离……
2、从距离的作用着笔,既可写距离产生美,也可写距离产生隔阂;既可写距离可以促进交通、通讯的发展,也可写距离可以阻碍物质、文化的交流。
3、从距离产生的原因着笔,比如分析邻里之间产生距离的原因,可以列举:拜金主义盛行,人情观念淡漠,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电视网络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人们不太注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等等。
(三)设问构思
面对“话题”,运用设问,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半径。例如:写话题作文“理解”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什么是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我理解别人吗?别人不理解我时,我的感觉如何?——这种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独特感悟的自问自答方式,使自己的思维逐渐深入,较容易确定切入点,并根据写作的内容迅速拟出文章题目。如《我们需要理解》《向妈妈说说心里话》《我原谅了他》等。
模拟题目一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懂得生活,就看你对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耍”。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请你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切入提示
从小至今,每个中学生肯定都经历过许多美好的事物,从中可以找到不少切中话题的人与事。比如,欣赏什么?欣赏不畏挫折的人生经历,欣赏激荡着生命活力的青春岁月,欣赏优美如画的自然风景,欣赏记忆深处流光溢彩的真情体验,等等。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大为小”,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什么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如生活态度、辨明是非、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教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都可以写。
模拟题目二
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
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
二、小题大作
有的话题,其题引材料具体、情境真切,话题也很小,学生囿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之中,思维难以发散,同样无从下笔。此时,我们不妨放开手脚,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反而能拓开思路。
模拟题目一
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游公园,这对夫妇让小孩在前边独自走,突然小孩子被石阶绊着,摔在地上,大声地哭了。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走上前要拉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让她自己爬起来。”请以“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可以说是个一读皆懂的小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跑题偏题,但如果要做好,却非易事,我们不妨来个“小题大作”。
1、从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切入
如外国夫妇让跌倒的孩子自己爬起来,意在从小培养孩子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在于提高孩子的素质,因此文章可以切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此类的大主题或切入“素质教育”的严肃主题。
展开余文
模拟题目二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么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拍起手来。
请你以“让他犯错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切入提示
孩子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立即予以纠正的,如乱丢垃圾、欺负弱小等,一旦放任就难以收拾。而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是应该允许其犯一犯错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正是其不断改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过程,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这类机会。
模拟题目三
在地铁通道里,作家刘心武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他。走近歌唱者,却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作家站住了,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刘心武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他看得一清二楚,说:“先生,陪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这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请以“谁来陪我”为题或自拟题作文一篇,文体不限。
切入提示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有时孤独了,我们便会想起这句话,想起同样孤独的岳飞。他怀着满腔的壮志,希望为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却最终被奸臣所害,“壮志未酬身先死”。岳飞孤独,不仅因为他未了的心愿,更因为无人陪伴他,无人懂得他的心情。真可谓知音难寻。难怪鲁迅转录明人的句子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回到本文,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是幸福的,同时又是痛苦的。他们没人交流,缺少沟通。在家与父母无话可谈,
与邻人缺少来往,到学校便是学习读书加听讲,在公共场合父母还嘱咐不能跟陌生人说话,于是许多人“对他自己建筑起堤防来”(泰戈尔语)。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制约了相互之间渴望交流、体味人间真情的心灵。
当他们只身一人坐在书堆里,在黑暗中独立探索“望尽天涯路”时,孤单的他们渴望与他人、与父母交流沟通,但旷野无声,只有心底在呐喊:“谁来陪?”
2、从哲学角度切入
这就是说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起来。
如前题,我们不妨将“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这个话题同人生道路、成长历程、工作成败这种需要“自己爬起来”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哲理联起来写,表达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模拟题目一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事件,有些事件远离你的视线,比如伊拉克战争;有些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比如“非典”。但这些事件有意无意间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并带给我们心灵的感悟。
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某一(或某些)事件,以“感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切入提示
我们生活着,常常会受到现实生活的教育。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领悟到天下事与游洞的道理是相通的;当代作家贾平凹通过一块丑石的经历,体悟到“寂寞生存的伟大”……只要我们对生活认真观察,深入感悟,就会随时获得启迪。这个话题一般宜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可从一个较小的、精彩的角度切人,最好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生发感悟。得出感悟要自然,而且要有分寸,不妨点到即止,留有余味。
模拟题目二
人生是条航船
让
风留给帆
方向留给舵
船长站的位置
留给我
在生活的海洋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引领自己的人生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你,准备好了吗?请围绕“做自己人生的船长”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切入提示
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比起他们迷失过自我的父辈,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然而,做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也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对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一种责任。
所以,每一个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应当问一声自己:我,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就会把人生航船引向成功的彼岸;准备不充分,也会有帆破楫折的危险。
当然,也可以以站在大海边渴求冲浪、渴求风口浪尖的战斗豪情,对未来做一回畅想和憧憬,像暴风雨来临勇敢的海燕一样。
如果将镜头聚焦别人,那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一部辉煌夺目的史册,有的是写满了遗憾和沮丧的残片。面对人生之海,珍重书写吧!
模拟题目三
浪
前浪:是你推着我前进吗?
后浪:我以为是紧随着你。
于是,
前浪和后浪扬声大笑
向海。
浪,每个人都见过;由浪联想到生活,联想到人生,却是诗人的独到发现。诗里的“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它给人一种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以“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浪”的意境有关。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切入提示
前浪说后浪推着自己前进,后浪说自己是紧紧跟随着前浪。前浪把功劳归于后浪,后浪由衷地赞许前浪。后浪和前浪彼此谦让、推功、称赞并感谢对方。
这是一种豁达大度的胸襟,令人倾倒的品格。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襟怀和气度,才前浪连后浪,一浪又一浪,形成了一川奔流到海浩荡澎湃的巨浪。大海,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联系社会生活,可以写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人生接力;可以谈相互谦让的美好品德;可以讲团结互助形成合力的重要;可以说伟大目标凝聚人心的作用;也可以从反面入手,鞭挞争功邀宠、相互倾轧的陈规陋习;还可以由浪的团结想到和谐,等等。
模拟题四
哲学上“秃头论证”的理论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公认其为秃头了。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向了反面。
根据上面材料,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切入提示
这则材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哲学问题。而哲学的命题也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总结。那么,我们就可以引证古今中外,或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事例,来阐述如何提高对事物的预见性,做到抓住事物的苗头,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从时代高度切入
优秀的文章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传递着时代的信息,映现着时代精神。21世纪是个创新、竞争的时代,需要我们具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如,把“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的话题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时代进行思考就很容易找到切人口。
模拟题目一
土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土壤的功用是无比崇高的。而尘埃,却只能污染空气。两者都由土而来,价值却全然不同。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现象吗?你思考过它们的原因吗?请以“土壤和尘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切入提示
“土壤”在脚步、车轮之下,在草木果蔬、稻麦之下。没有了土壤,也就没有了脚步车轮,没有了草木果蔬稻麦。那么,我们再向深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土”成为令人尊敬的土壤,又是什么原因让“土”成为令人鄙夷的“尘埃”?是对人的贡献!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启发:
人的价值又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身居高位,脱离群众,自以为高人一等,到头来变成一文不值的“尘埃”;相反,有的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实实在在的事,献身于事业,献身于大众,最终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也可换一种思路:“位置”移人。许多人在处于一介平民的时候,尚能做一些有益干社会和大众的事;一旦得势,权高位重,就会轻飘飘起来,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最后走上人生歧途,上演人生悲剧。
三、实题虚做
这里说的“实”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我们在思考话题切入口时,可以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寓、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
展开余文
模拟题目一
以“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书”是实在的物,谁都能写,诸如“我爱读书”、“一本难忘的书”、“记一次买书”等,但我们如果拘囿于这个有形有态的书,则立意层次就低了。
我们可以跳出这本有形有态的书,去读读那本无形无态的书,如“人生是本书”、“父亲是本书”、“打开生活的书页”等等,通过联想书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作文导写
深夜,一个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中国人说反正现在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买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你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请你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切入提示
这里牵涉到这样一个问题:规则能不能变通,该不该具有灵活性?有的人认为,既然有了规则,就要认真执行,不能有随意性,就像这个德国的理发师一样;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可以视情况灵活用之。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可以有不同的思维,但要注意言之成理,且能以理服人。
四、虚题实做
有时话题是虚拟的,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虚为实。
1999年高考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虚拟性话题,要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则要虚题实做。要从“实”字切入。许多考生就从社会的现实生活谈移植名人名家记忆的影响、从自己人生的感受谈假如移植记忆的体会入题。
模拟题目一
有三只老鼠想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谁也没法喝到油。后来商定: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大家轮着喝,谁都不能单独享用。吊在最下端的老鼠想,这么一点油大家喝,谁都不过隐,不如自己喝个痛快。吊在中间的老鼠想,油根本就没多少,万一它喝光了,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我干吗这样辛辛苦苦地吊在中间,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吊在缸沿上的老鼠想,油这么少,还不够下边这两个嘴谗的家伙喝呢,哪还有我的份,倒不如放了它们,自己跳到缸底猛喝一阵再说。
于是,它们松开了嘴里的尾巴,争先恐后地跳到了油缸里,浑身湿透,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再也没有逃出那个油缸。
三只老鼠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很棒的喝油方法,如果它们协同一致,都能品尝到那缸油的香味,取得“双赢”的结果;
但在“利益”面前都先想到自己,从一己私利出发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再信守“合作”的诺言,终于难逃失败的结局。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联想和看法?请结合生活实际,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文体自选;(2)标题自拟;(3)立意自定;(4)不得抄袭
切入提示
以“合作”为话题,要弄清三个问题:
(1)什么是合作?
合作就是个人或集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合作是以双赢为目的的,目标相同,成果共享。
(2)为什么合作?
合作是时代的需要。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吸收先进的精神与物质的文明。随着人们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合作与团队精神变得空前重要。善于与人合作,才能扬长避短,互惠互利,达到双方原本不能达到的目的。有时,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
(3)怎样合作?学会合作共处,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还要学会保持距离,把握分寸,协调合作。
写记叙文,可用日记体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是如何学会交流与合作的。也可以选择寓言的形式,将深刻的道理寓含在形象生动的故事之
写议论文,有三种思路和结构方式
(1)并列式。列举古今中外有关合作的事例,论证新形势下增强合作意识的必要性;
(2)对照式。列举性质相反有关合作的事例,阐明不重视合作的危害和善于合作的好处;
(3)递进式。从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状况入手,摆出不善于合作所造成的严峻局面,提出培养合作意识进而提高能力的途径,文章更有现实的针对性。
五、旧题新做
对一些已经不再新鲜的老话题,我们要善于联系社会大背景,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多维分析,从“新”切入,写出新意。
如以“鱼”为话题写作,这是一个老话题,写过“鱼”的说明文,写过“鱼”的记叙文。但有个同学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
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
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把思维伸向纵深,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模拟题目一
窗是人类的一大发明。窗子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多,关于窗子的比喻、联想也很多。比如学习之窗、心灵之窗、电脑视窗等。
请围绕‘窗”字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切入提示
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要求在老话题上写出新意。
只要开一扇窗,眼前就会有一片风景。由于性格不同,思维有别,知识结构不一样,喜怒哀乐的心情不一致,注意力、观察角度、看问题的用心程度也不会完全相同。这道题目的关键,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同、写出个性。
可以参考如下思路:
1.有的人从“窗”的功能方面看到,“窗”能透进阳光、新鲜空气,挡住寒流,开关自如,是人类的一大发明……
2.从“窗”的历史、结构、材料,看出窗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生活变化的关系……
3.从“窗”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上着眼,想到:人的眼睛是心灵之窗;一张照片是童年之窗;电视、报纸是社会之窗;南京路是上海之窗;天安门是中国之窗;大使馆是国家之窗;柜台是企业之窗;文物是历史之窗;细胞、DNA是生命之窗……
4.窗外的景色变化,可以有写不完的话题。窗外景色的变化,可以显示季节更替、自然规律演进,生发沧海桑田之感叹;昔日的小苗长成大树,显示成长的主题,悟出催人奋进的力量;以往窗外是碧绿的田野,现在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往垃圾成堆,如今是环境公园,污染源变成示范区,惊叹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往是大工厂的噪音、黑烟,现在是生物、电脑等高科技园区,显示经济发展的速度。
5.窗外的故事,也是演绎不完的。窗外有老年迪斯科、红领巾志愿者、邻里亲情……
6.窗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苏州园林的窗,闽南土楼的窗,香港楼宇的窗,英国古堡的窗……
有人说,《窗》这个题目早就被人写过了,很难再出新,这是不对的。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有多少房屋,至少就有同样数量的窗,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窗口。
模拟题目二
从识字开始,我们开始了以书为伴的生活。关于读书,我们都有许多经历,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感悟。
请以“读书”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题目虽然说文体不限,但大多是记叙和议论两大类。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独特精彩的故事作为核心。读书生活人人熟悉,不存在跑题的问题,但是要在大同小异、人人熟悉的生活里找出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比较而言,选写抒情议论的文体更容易出彩。
举例如下:
(1)读书像走路——小时候认为读书是上学之路……
现在知道读书是成才之路……
读书是人生之路……
(2)有的书像白水,虽然淡而无味,却是生命的必需品,如教科书……
有的书像茶,平淡中有宜人的芬芳,如三毛的书……
有的书像酒,读后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有的书像咖啡,让人回味无穷,增添品位,如……
(3)读书如交友,要主动……
读书如交友,要广博……
读书如交友,要选择……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人教版高三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的精神家园(苏教版高一选修)
下一篇:
景物描写作文训练(苏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