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06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
 《泪珠与珍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请丽优美、富有含义的语言 

3、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设想: 

从整理分析“文学的泪——现实的泪——宗教的泪”入手,进而探讨“泪珠与珍珠的关系”,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过程和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学,最后总结全文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一段时间里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对于前面学习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样吧,我们用接龙的方式,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看看大家的情况。

《 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刚刚叫大家接的诗句有一个特点,对了,那就是他们都写到了眼泪。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眼泪的文章,请大家翻到书第52页,那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

(二)作家介绍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5岁开始识字,7岁读《诗经》、唐诗,9岁读《论语》、《左传》和唐宋古文,后来又成为当时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在台湾,琦君可以说是一个人气相当高的作家。据调查,台湾三十年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影响力。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琦君可能还是不很了解,那么我想告诉大家,前几年有一部非常红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可能有很多同学都看过),就是根据琦君的小说改编的。

琦君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泪珠与珍珠》

(三)初读课文

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先把这篇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写到了哪几种眼泪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我呆会让人起来回答。

文学泪:《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1-4段)

现实泪:探亲泪(5-6段)、母亲泪(7-9段)、奋斗泪(10段);

宗教泪:观音泪(11-12段)、信徒泪(13段)。

(四)精读课文

1、文学之泪 

课文的1——4段

文章的第一层次是写少女时代的“我”对泪与愁轻浅无知的感受。开篇引奥尔珂德《小妇人》中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既是楔子,引发下文“我”对泪水、忧患的认识;也是总纲,统摄全文。

   在这几段里,作者描绘了自己曾经少女情怀只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读了冰心的“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便懂得了以具象来比拟抽象的妙处,可是并未能体味“泪洗过的良心”所蕴含的痛苦彻悟后纯净的善和美。

待到“不识愁滋味”的年龄,却“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喜欢白居易《啄木曲》中写泪与愁的几句诗:“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纵然是美丽的红丝线,也无法将忧伤的泪珠穿起,纵然是炽热的炎气,也无法消褪两鬓的霜华,那种历经沧桑、渗入骨髓的忧愁岂能用外力消除?而“我”喜欢的“愁”恐怕只是暗合了少女的一种无端的思绪和莫名的感怀罢了,哪里谈得上什么领悟呢?

接下来,作者又引用了杜甫《新安吏》中的句子“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同学们之前学过《石壕吏》,对“三吏三别”应该还有印象吧,这些诗都是揭露战乱后人民生活穷困的悲惨景象的,也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新》也是其中一首。诗里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场景:全村十八岁的男孩都被抓走了。在“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悲惨景象中,诗人本应泪使眼枯,老泪纵横,可是一个“莫”,一个“收”,却将泪水硬生生地逼了回去。天地既无情,纵然泪使眼枯又如何?这就收到了一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悲愤之情也就更深,更难控制。在这里,作者“我”明白老人因为皱纹多,泪多,所以会“泪水横流”,可是却不明白这泪既不像冰心句子里因悔过自新而欣喜的泪,也不同于白居易诗中因难以排遣而益愈沉重的愁泪,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面对百姓疾苦时流下的悲愤、同情的眼泪,是对社会、人生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切忧患意识的体现。“我抢先回答”,“大家听了都笑”这两个句子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当时作者和她的朋友们还是涉世未深、年少无知的。

2、现实之泪

课文5——10段

文章展开后,作者一层层叙说了许多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第一,抗战期间,“尝尽生离死别之苦,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避乱穷乡,经历了许多惊险”,感受到了国破家毁的哀痛,才体会到读书时对白居易《啄木曲》中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颜色好。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的喜欢,也只是停留在对诗句表达技巧的欣赏的层面,才体会到读书时对“老泪横流”理解的肤浅可笑,懂得了老师“但有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这委婉的批评中的言外之意。那时,也才真正理解了杜甫《新安吏》中描写的“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写的是战争带来的无法形容的苦难和刻骨铭心的痛楚。这才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眼泪是最凄惨的泪水。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1949年琦君到台湾后,远离故土的生活境遇,用她自己的话说,“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而且,海峡两岸没有来往,隔绝太久,真是“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一直到“海峡两岸政策开放。”亲历了“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情景。也曾为“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而伤心。而“外子”则比我更可悲——亲人遭罹磨难,“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这些“于忧患备尝之余”“眼枯见骨”哀痛使作者领悟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离别之泪是最伤怀的泪水。 

    再次,琦君中年在法院工作多年,见到了世界和人性中丑陋,“领略到人间炎凉与温暖的滋味”,“懂得,人要挣扎着生活下去是多么的不容易”。(《写作回顾》)因此,常常为儿子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联想到幼年时自己母亲也同样为自己流泪。那眼泪是一个母亲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是欲诉不能的最温存最恳切的泪水。作者历尽了人生的艰难曲折,这才明白“泪水”为什么而流:泪水因忧患而流。泪水流得多,是因为经历的忧患多,经历忧患越多,心灵就越善良。

     由此,作者联想到阿拉伯诗人编的关于天使眼泪落入牡蛎体内变成珍珠的故事,慨叹“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然后巧妙地用“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点题。明确地告诉我们,生命奋斗历程中的眼泪,是人生历经磨难后的最晶莹最宝贵的珍珠。

全文直到这里,作者才真正点出了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形象上说,泪珠和珍珠都是无暇的,从文字上说,如果根据生活的经验来看,我们在饱受磨难,痛苦之后流下泪,而珍珠往往是在受到痛苦之后结成的。其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没有把眼泪比喻成一般的水,而是比喻成珍珠,至少可以看出作者觉得泪珠珍贵。

3、宗教之泪

最后,作者因为观音为了“芸芸众生”而流的慈悲泪感动,“流下感激的泪”,想到基督徒对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滴血而死“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认为“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感激的心情就是善良的心——良心,感恩的心情正是鉴别一个人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尺度。良心怎么来?作者在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人经历的忧患越多,感恩的心情就越多,心灵就越清纯、越朴实、越淡泊、越温存、越宽容、越敦厚。

(五)小结全文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发展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在此同时,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她思想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纯美(心灵)

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第二种境界:至真(情感)

第二境界由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这一境界里,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

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的尘埃,剥去了样样的伪饰,返璞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第二种境界——至真。

第三种境界:至善(道德)

这一境界又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这一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

文章自此,笔墨之间早已渗透着宗教的色泽,这一色泽,缘于作者自己真挚敦厚的气质,也得力于作者儒家的道德修养。于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至善。

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思考: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

不能。最开始是从书本里看到的眼泪,再往后是与亲人分离时候的眼泪,再以后,他有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有因为孩子淘气流下的眼泪,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事业,于是就有了奋斗的泪,再往后因为对人生的逐渐感悟,才有了慈悲的泪和感恩的泪。他实际上是根据时间顺序来说的。  

这些眼泪的顺序同时也是按作者感情升华,获得人生感悟的顺序写的。它们可以分成几大类:小我的泪,大我的泪(文学——现实——宗教亦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如果说这些眼泪就是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明确: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水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六、艺术特点 

⑴小中见大的抒情手法。在课文中,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想,浮想联翩。

⑵巧妙引用古诗文,增加了表达效果。

⑶含蓄蕴藉的特点。文章题目中有“珍珠”,而文中很少提及,作者只是从种种不同“类型”的泪水,来演绎“珍珠”的内涵。

《泪珠与珍珠》的中心是用自己亲身的经历体验见闻,以温馨平静的笔调阐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道哲理:是什么使人变得温和、宽容、淳厚、善良?是泪水,是饱经忧患。怎样的心灵才最最真挚纯洁、最崇高?善于感激、感恩的心。 

课后总结: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材料,看似很散,而实际上是一根红线穿起来的“珍珠”。作者在用自己的一生去体味“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

七、板书

文学泪   喜欢、欣赏                文学泪       纯美

探亲泪   思乡情                

母亲泪   慈母心                    现实泪       至真        

奋斗泪   坚忍心                              

观音泪   慈悲心                    宗教泪       至善

信徒泪   感激心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语文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拿来主义》教案(粤教版高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