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928  
标签:教学论文
透视高考散文阅读(网友来稿)
王冬云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横览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卷,文学作品阅读选择的均是文质兼美、内蕴丰厚的现当代散文,因此,散文备考重中之重。但散文对很多同学来说如一道突不破的瓶颈,读不懂文,做不对题,拿不到分。究其根源,学生对散文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做不到居高临下,当然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一、参透选文,保证阅读效果

      从内容上分类,散文无外乎四大类——人、事、物、景。以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写人的: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上海卷 《冰心》

      写事的:全国一卷《阳光香味》、天津卷《造心》、浙江卷《平面生活》、福建卷《泪与笑》、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写物的:全国二卷《绵绵土》、重庆卷《说村落》、四川卷《乡村的瓦》、辽宁卷《杨柳》、山东卷《文赤壁》

      写景的: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湖南卷《在山阴道上》、安徽卷《行吟阁遐想》、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

      拿到一篇散文,通读之后迅速判断出散文的类型,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咏物还是写景。判断之后,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写人一定是说某人的精神、品质;写事一定是叙事明理;写物当然是托物言志;写景当然是借景抒情。有了这样的意识也就确保了答题方向。 在第二遍阅读文章时,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写人的寻品,写事的析理,写物的找志,写景的析情。从而保证阅读效果。

      二、参透材料,确保答题方向

      散文由不同的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合力表达一个共同的中心。如同一座大楼的构成要有钢筋、水泥、砖、木材一样,只不过钢筋搭架子,砖支撑,水泥加固,作用虽然不同,但都为大楼服务。构成散文的材料大体说只有三类:人、事、物、景本身,他人、他物,环境描写。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为托物言志的散文。由这样三部分材料组成:关于白杨树本身的描写——干、枝、叶、皮;环境描写——北方原野的黄土、麦浪;他人他物的描写——贵族化的楠木及赞美贵族化楠木的人。描写白杨树在告诉读者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顽强的生命力;环境描写是为衬托白杨树的挺拔壮丽;贵族化的楠木和白杨树构成对比。作者借助这些材料合力赞美了北方农民的朴质、坚强不屈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阅读散文时,弄清材料特点,辨析其作用,也就确保了答题效度,避免不着边际的海答。简言之,构成散文的材料作用如下:

      人、事、物、景本身的描写——揭示散文的神(品德、道理、志向、情感)

      他 人、他 物 的 描 写———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

      环 境 描 写————————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瓦说人,托瓦言灵魂归乡之志。文章由下材料组成:关于乡村的瓦的描写,作者用三个段落,充满深情地写了瓦在雨中的神韵与魅力,瓦的对称之美,瓦的团结与温情,瓦对乡村的坚守。借瓦写出了对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也写出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作者还写了瓦在城市里的迷路,实质还是在写作者对乡村的热爱。瓦的“根基”在乡村,背弃乡村,只能是困惑和迷失,乡村才是瓦该在的地方。他人他物的描写—瓦松。瓦松是瓦上的风景,作者满含深情地描写瓦松,实质是对瓦的深情的一种延续,依然是表达对家乡生活的怀念。理清材料后辨析材料的作用,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三、参透命题意图,找准答题角度

      命题的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考查字、词还是句子、语段,实质都考查的是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只不过有的考查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如全国一卷《阳光的香味》,文本借阳光,借农夫的劳动讴歌劳动的美好、阳光的生活、健康的生活状态。第17题,要求概括全文的主旨,即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把握; 14、15题,14题“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及这样写的好处”和15题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的作用,表面看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实质是考查材料中的一个“字”“一句话”是怎样凸显中心的。“想”凸显对大自然的品味探索;“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作者在赞美劳动成果的美好,农夫的阳刚之美。第16题,分析“夜来香”和“昙花”的作用”,即考查材料间的关系:夜来香、昙花和阳光香味、农夫的阳光生活间的关系。参透了命题意图,也就找到了答题的角度。

      因此解答高考散文,首先要做个明白人, 明白散文的选文特点、 材料特征、命题意图,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真正的避免盲目地、漫无边际地海答一气,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分数。

      姓名:王冬云 地址: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学 邮编:065206

      作者邮箱: anna183927@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透视高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实行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