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课堂实录
阅读:3655
标签:
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想北平》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一(1)班
执教:刘建松
记录:竺荷萍
师:有一首诗中国人全知道: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生(集体):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地方在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单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做故乡,她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一个使人忍不住回首眺望的精神高地。流淌的历史血液的古老的北平城时刻浮现在一位作家的记忆中,他听见故乡呼唤他的名字,他也听见故乡召唤他回去,现在他只能用他那只包含热泪的笔呼喊出心声:——
生(集体):想北平。
师:同学们,这标题使你想到了哪些内容?(停顿),如果换做写北平可以吗?
生:(1)可以,意思差不多,都是写北京的。
生(2):有区别,想北平重点在想,
师:那写北平重点在写,(生笑)继续说
生(2):想北平是说老舍的主观的情感,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写北平是如实的描绘多一点,比较侧重客观。
生(3):还有种可能,是老舍当时不在北平,在外工作,过节不能回家,所以想北平最确切。
师:对头,(生笑)当时老舍在山东青岛,人在他乡,那种伴随着最强烈的思乡之情像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心头,在1936年6月发表了此文,后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你父亲的一生,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贫民。真是知父莫如子啊!这篇散文中能点名标题中的想北平的话语,我们寻找到哪些?(学生自读,讨论)
生(4)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是说不出来的,
生(5):我的每一个思念里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罢了
生(6):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最能体现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生(部分):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好,不说了。要落泪,想念北平。(生笑)这样可以吗?
生(部分):老师,你读得太没情调了,缺少感情,
师:那你觉得怎样读才有感情,示范示范。(生读)
师:哦,你和老师的区别是增加了几个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加了之后有什么特殊效果?
生(7):“真”写出作者的内心的感慨,,而“呀”则体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说对北平思念到极至。
师:有理。那么“真想念”具体体现在哪些句子中,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共同来学习。(学生讨论)
生(8):我们小组认为第一自然段这句话,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在北京生活了20年,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师:对,概括的很精彩。比如“我的小猫。我的小狗”,特别是我的学校,加上了“我的”两字是多么有感情啊,同学们长大之后,或许会给生命中重要的人写信,你可能开头会写“我的某某”,(生笑)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生(9):第二段中把爱北平和爱母亲联系在一起,老舍很爱自己的母亲,他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对母亲的爱是很实在的,我在一份材料上看到,老舍把全部的工资都上缴母亲,
师:这一点,你长大后能做的到吗?
生(笑):有点麻烦,但我努力去做。
师:谢谢你的真诚。还有吗?
生(10):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至于杜鹃我就不知道了
师:谁知道杜鹃?换做喜鹊可以吗?(生思考状)
生(11):不可以,有本书上这样说,古代有个国王(老师插嘴叫杜宇)由于被人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叫声很凄惨,并要啼出血来,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师(竖起拇指):你研究的很透彻,杜鹃鸟是思乡之鸟,作者情愿化为鸟,为故乡啼唱。刚才同学们围绕“想念”展开了许多,下面我们围绕北平来做文章,北平有哪些特点?
生(12):文化水平比我们这里高一点,物质水平比我们好一点,风景比我们美一点。
师:都是“好一点”,我们这位同学也很爱我们的家乡,(生笑)孩子不嫌母亲丑啊(生笑)
展开全文阅读
生(13)北京有古老的四合院,有胡同,现在还有奥运场观,当然还有沙尘暴,比不上我们上虞山清水秀,
生(14)北京话很好听,——
师:你说一句听听(生笑,且说了一句)
生(14):北京人说话带儿字,京味浓,字正腔圆,我们南方人比不上,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是怎样的特点?奥运场馆绝对是没有的。
生(15):文章说北平复杂而有边际,有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是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
师:对,在北平,随便撬一块砖都是文物。还有别的特点?
生(16):动中有静,就像打太极拳,
师:说说动中有静其中包含的细节。
生(16):在石头上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如此细微之处,能看到小蜻蜓和嫩蝌蚪的地方,一定是很安静的。
生(17):还有喝温和的香茶片,喝茶是很悠闲的,有文化色调,可见北平的静,老百姓的安乐。
师:好,刚才将到的这些是很能说明动中有静的特点,还有别的特点吗?
生(18):北平布置很匀调。
师:老舍先生用具体的语言来说这个特点?
生(18):北平的的处处有空儿,可以叫人自由的喘气,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是说空,是从正面写
师:有从侧面写的吗?
生(18):况且在街上还可看见别山和西山呢,因为街道空,能看见西山。就是从侧面写。
师:北平是如此的空,上海是这样吗
生(19):上海人的房子像鸟笼,挤挤的,很不自在,空气污染严重,在上海的街道是绝对看不到西山的。
师:更何况上海是没有山的,有的只是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那是钢铁混泥土的森林,要想找空儿,两个字,没门(生笑)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北平书多,古物多,
师:古董我也喜欢,可惜我没钱,老舍有许多钱吧?
生(20):哦,也没钱,是说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说一说有那些花果?
生(20):一院子的花,牵牛,墙根的靠山竹,草茉莉,反正是很便宜的话,有青菜、白菜扁豆、毛豆、黄瓜、菠菜
师:你是说我们学校食堂中有的菜北平都有,而北平有的我们食堂倒未必有,(生笑)
生(21):老舍还提到了各种果实。沙果,海棠、黑枣、柿子、玉李,
师:说一说这些果实的特点。
生(21)有红红绿绿的,花样多,韭菜的也上还带着溅起的泥点,进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是说果实新鲜和品种多,
师:那这些又说明北平哪个特点?
生:接近自然,所以蔬菜能及时运进城中。
师:所以老舍真愿成为一名诗人了,他巧妙的引用了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
生(集体):悠然见南山。
师: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些花花草草的,黑枣柿子的。
生(22):高兴喜悦
生(23):有点向往和激动,乐在其中。
师:我说幸福、有满足感。北平人就讲究个知足常乐。他为自己长在北平而感到幸福,眼中充满着自信,嘴唇透露出微笑。因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生(集体):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师:难道老舍没去过其他城市。
生:到过伦敦、巴黎、罗马、上海、天津。
师:为何不喜欢其他城市?
生(23):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他对北京有特别深厚的刚请,一个地方呆久了,自然有舍不得的想法。这是一种衬托手法。
生(24):因为巴黎等地方工业太发达,污染严重,太富贵,不适合老舍的身份,他是贫寒的知识分子。
师:有道理,比如说巴黎的房价物价可能太高。在巴黎买一株菜要十法郎,而在北平竟可以买一大筐,看来巴黎的确是不适合老舍啊。那里是富贵奢侈之乡。刚才有同学说,真想念北平呀,有伤感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
生(25):不同意,“北平呀”是思念之情,就是游子对故乡的淡淡的思念。
生(26):我同意伤感之说,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写做时间是1936年6月,当时日本已经吞下了东三省,且对北平虎视眈眈,这时北平笼罩着战争的阴云,感伤之情,对国家的担忧很自然,可以看出老舍是很爱国的。
师:是的,从背景来看,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看到我的故乡,文化的古都可能要成为侵略着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而是属于那狗日的黑太阳,那个开满罪恶樱花的罪恶的岛国,那种安宁富足的生活将一去而不复反,一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不忍心将我的故乡我的北平践踏于异族的铁蹄和弯刀之下,我们愿化作啼血的杜鹃,不停的啼出自己的热血,正像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小刘此时有些失态了,有点冲动了,也感染了下面年轻而黑色的眼睛)
生(27)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作者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了这种对民族国家大爱,北京话的京味儿,爱家乡,就得爱家乡的语言,比如课文中词语的儿化,我们现在不妨自我挑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国的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同学们,按照你们的理解,加上一些语气词。(学生写毕。老师点评。出示较好的答案。美国的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呀,哼!还不愧杀。学生朗读,读出骄傲自豪和成年人特有的天真。)
师:老舍作为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传神之笔为后人描绘出一幅故都的风俗画,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当先生最后发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我们看到了浓烈和急切的眼神,更读懂了战栗和伤痛的心灵,那里有泪,更有血。
附板书
我的北平 动中有静
比做母亲 真想念北平呀 布置匀调
(对比、细节)
化为杜鹃 接近自然
平民意识 民族危难
渴望安宁 忧心如焚
作者邮箱: liuliu2080@sina.com
标签:
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想北平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农村初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网友来稿)
下一篇:
《青春随想》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