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98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横线处应填诗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红不是无情物”。那么两句中的“落木”“落红”是何意思呢?( “落木”即“落叶”, “落红”即“落花”)那么诗人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文章《说“木叶”》,从中去寻找正确答案。
二、整体感知
阅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参考:
1.(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段)“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段)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诗句欣赏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南朝梁•柳恽《捣衣》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附落;陇山头上的秋云,飘飞空中。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四、合作探讨
(一)探讨——“树”与“木”
1.赏析完上面的诗句,大家觉得树与木的形象是否一样?那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叶子、水分、颜色…)
参考:树:满树的叶子→浓荫→水分很充足→浓绿
木:木板.木料→树干→落叶→秋天→微黄→干燥
2.练习: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
庭中有奇 ,绿叶发华滋。
3.为什么填的分别是“木”与“树”,而不是“树”与“木”?
(借提问引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二)探讨——“树叶”与“木叶”
说说“树叶”与“木叶”意味的有何不同。
(引用文中诗句来引导分析)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繁密湿润。
参考:“木叶”——微黄、干躁,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树叶”——绿色(枝繁叶茂),湿润,繁密
(三)探讨——“落木”与“落叶”
说说“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呈微黄、干燥,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展开全文阅读
(四)小结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阳、杜鹃、燕子等等。)(先请学生说,然后例出几个代表性的意象。)
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
《折杨柳》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堤上柳》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3.梅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表现了对梅达观坚定、高贵纯洁的赞颂。
4.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
(燕:侯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六、总结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七、作业布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 “落红”是“落花”的意思,诗人为何不用“落花”呢?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说木叶(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阿房宫赋(粤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
东方风来满眼春(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