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29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巷(语文版高一必修)
 诗歌的学习,不要背景。背景是作者的,而不是你的,你无法回到作者的年代。况且一首诗歌告诉你背景了,诗歌也就不用学了。我们要学习的是诗歌本身,而不是背景或作者的东西。犹如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样,你要吃的是苹果本身,你又何必研究这颗苹果树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呢?你所要知道的,只不过是亲自尝一下苹果,知道他的色泽,口感就可以了。

背景知识很强的诗歌,一般都不会流传很久,他的时代背景一消逝,诗歌也就无法理解,读得人就会逐渐的减少,诗歌也就会慢慢的消亡。好的诗歌一般都是表达人类的普遍感情。如对生的喜悦、对死的恐惧、对病的忧愁、对离别的伤感、求不得、丧国的悲痛等等。这样的感情,无论任何时代的人都会经历的,所以他会跨越历史,长久的流传。如《关雎》写的是对爱情的渴望。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求”,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所以美好的爱情是篇会从古到今绵绵不绝。

既然不讲背景知识,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诗歌呢?

关于诗歌,瓦莱里——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有一个经典性的解释:“诗的世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象(形)——感觉(情)三者之间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

一是语言:

1、个别字的读音问题   

(1)中国汉字有一个现象:一字多音。一个汉字有好几种读法,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只能选择其一,而且只能是一种读法。   

                  “我如果爱你,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jie)”   

-----舒婷《致橡树》 

     史铁生《我与地坛》“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ji)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2) 生僻字的读音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qiu)”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着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i)的篱墙,

走进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这是高考中的第一个题型:字音的问题。或找出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或是错别字的问题

                                                                                  

2、字词的锤炼问题

诗歌比较短小精练,因此对字词的选择上比较讲究,推敲。古人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功夫。这样做出来的诗歌就特别的精彩。宋祁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被后人称为是“卓绝千古”之句。

    我们读诗歌一定要懂得品味语言。

3、诗歌的节奏、停顿以及抑扬顿挫的问题

读诗要注意停顿地方。如果停顿错误可能造成诗的意思发生背转。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穆旦《赞美》

错误的停顿可能是: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

       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新格律诗,特别有节奏感,这是它的三美之一:音乐美

4 诗歌的吟唱

 “吟诗作赋”,诗歌必须要吟唱,而不是我们今天的读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5诗歌语言,从形式上看,还有新格律诗另一美:建筑美。

诗歌在形式上特别的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再别康桥》

   二是意象: 

1“意象”是我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什么是意象呢?



展开全文阅读 “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话语比较难懂。我们举例来说明。一般来说,外在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他原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在描述的时候就必须说成是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是我们所说的客观描述。但在诗人就有所不同。外物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就会被蒙上一层主观色彩。用一句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当我局丧时“泪眼问花花不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同理,你不是花,你怎么知道花的高兴不高兴呢?心情愉悦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得意时,连春风都是眉飞色舞的。

这些随着作者心情改变而有所变形的外物,就是意象。也就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在了一个外物上,让外物也蒙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是一首经常被引用的典型意象诗之一。

他以高度浓缩的意象暗示丰富的情绪。主要的手法就是“意象叠加”。即把“花瓣”的意象叠加在“面孔”这一意象上,造成一种复合的意象的表现。这不是把“面孔”比喻成“花瓣”,而是说:这种“花瓣”就是“面孔”,这种“面孔”就是“花瓣”。同时这两个意象都是不能抽取出来的,不象比喻那样,能把喻体抽出来,诗意不变。这两个意象的复合作用构成了这首诗的诗境。

这首诗源于在巴黎协约车站地铁,作者突然间见到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这些出现的面孔,让作者努力找到能够表现的文字。

作者最后找到了,这就是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班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的形式,既用一个概念叠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2意象的使用会造成诗歌的另一美:绘画美、或画面美。每首诗歌好像一幅画面一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古人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概是不会错的。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风景,明月,窗子等意象的组合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三是感觉:

   关于诗歌的创作,尼采有一个经典的说法:“诗人创作诗歌好比是老母鸡下蛋,都是痛苦使然。”无论痛苦不痛苦,都是带着一定的情绪创作,而创作出来的诗歌也必然表达了诗人的特定的情绪。

   中国汉语也说“诗言志”,什么是“志”,从“心”“士”声。根据中国汉字形声字,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义。“志”就是人心里的东西。诗人的思想、意愿与情感。,是人的心理世界的呈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这首诗歌,上半哀国之思;下半对个人的一种悲叹.

   这是中国传统诗人的两种情感表达“上忧国政,下悲小己” 

“上忧国政”我们没办法弄,我们来看一看“下悲小己”你们都有哪些悲己之叹呢?——没有吗?难道一一个整天都过得很快乐啊

    你们有宗教信仰吗?当然你们都信奉中国共产党。老师是无党派人士。以后你们会学唯物主义哲学。但到老师这个年纪,你们就会懂得:唯物叫人智慧,唯心给人以安慰。佛教就有很多给人安慰的东西。但佛家同时也认为人生有其中苦难。



佛经说,人生有七种苦难

第一苦,是“生”。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

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第二苦,是“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康、记忆一一随风而去,老去的恐惧日渐清晰。对“老”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得到后再眼睁睁失去”的恐惧。第三苦,是“病”。病来如山倒,虽然打过拳击的人不多,但骤然被击倒的感觉所有大病过的人都有体会。昨天还力拔山兮气盖世,今天就手难缚鸡气游丝了。是那病不致命,则又有病去如抽丝的过程来折磨人。第四苦,便是“死”。死的可怕,不在过程——那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对自己命运的认知,唯一明确的是一定会死,大多数人不会喜欢死,对它无可逃避的终极性自然也恐惧有加;死之苦难,便明知山有虎,只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过这只老虎的。当人不再恐惧死亡,它作为苦难的特质也便消失,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享受——曾经有一对老夫妇出门,老头觉得冷,回家戴副手套,然后他们走到一片树林里,上吊。对这种如此精致而从容的死法来说,苦难毋宁说艺术。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较老实的,若有动力,通常这个苦难一求便来,这点比“病”要厚道些。第五苦,称作“怨憎会”,便是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

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第六苦,叫做“爱别离”。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家人爱之温暖,恋人爱之炽烈,朋友爱之淳厚,在在令人不舍,就算最终一个别离,又有几人能抵御沉浸其中的欢愉?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第七苦,乃是“求不得”。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恼。其实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一种是“得到再失去”,一种是“可望不可及”。又要说希腊神话:话说

   坦塔罗斯(宙斯的儿子,作为天之子,特别自负。)为了测试众神是否真的无所不知。杀子为羹,款待众神,企图证明众神并非无所不知。但众神还是识破了他。众神为了惩罚他,将他囚禁于水潭中,水及下唇;潭边有果树,果平于眉。他若是渴了喝水,水位便下降,恒及

于唇;他若是饿了去吃果子,果枝便上扬,恒平于眉。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苦绵绵无绝

期。这便是著名的“坦塔罗斯的苦难”了,其实它还有第三种苦难,它的头上有一块岩石,很大,但危如累卵,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它还随时担着被砸死的危险。

诗歌分析《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他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他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第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着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进这雨巷。

在雨的爱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消了它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展开余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是读音问题: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chi  chu )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pi)

二是意象问题

一共有几个意象:

      “我”

      “雨巷”

      “丁香姑娘”

(“油纸伞”是不是意象,作者对他有情感表达吗?没有。)

具体的意象分析:

     

  “雨巷”------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但这条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条道路很长并且很少人走。愁绪就占了主导。

“我”------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在这样的雨巷中走着,独自“撑着油纸伞”,品味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诗人彷徨着: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像我一样。丁香姑娘是我寂寞中的期待。

 “丁香姑娘”---为什么是丁香姑娘,而不是玫瑰姑娘等等。

“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传统的意象。丁香的花蕾,具有含苞不吐的意蕴,唐宋诗人多一丁香结作为愁思难解的比喻,古人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主李景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仲愁。”

 所以以丁香来比的姑娘,就具有了哀婉、愁怨、凄凉又惆怅的特征。但这些特征恰是“我”所期待的。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近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 

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 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可他不论走进走出,总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和“我”没有交集,没有情感的交流,像梦一样飘过我的身旁,并且默默地走远,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了雨巷。消失无影无踪,最后在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的,就只剩下“我”自己。

“我”(痛苦中期待)——丁香姑娘(期待的美好)——来了又走了,和我没有交集——“我”(更加的惆怅)

是对某件物或某个人的求而不得的状态,是一种悲痛与哀伤。

意象的寂寞凄清。造成这首诗给人的一中忧伤哀婉的感觉。

三是情感

是对某件物或某个人的求而不得的状态,是一种悲痛与哀伤。

是一种“下悲小己”之作。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 怨憎会”

徐志摩有一首诗歌《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种偶然投在你波心的云彩,那丁香般的姑娘,都是不属于你的,都会转瞬间消灭了踪迹。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可望而不可求实在是一种哀愁。

《雨巷》就是这种可望不可即的求不得。实在是一种哀愁。

但这首诗歌对戴望舒来说却更有一种隐痛在里面,是他生命的一种缺失。

当年戴望舒因通缉而藏匿在施蛰存的家中,并且因此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迅速得像陷入一种狂热的单恋中。他曾经写诗讲到“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而却又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后以以自杀相威胁的时候两人才在一起。但绛年当时要比戴年轻的多,天真活泼、不谙世事,与戴望舒的忧郁内向性格截然相反,再加上戴望舒因天花而造成面部疤痕,使其有一种“自卑”的情结。他曾经写诗到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

            便感到我落月的悲哀

            却似晓天云片

            烦怨飘上我心来    

                                             ——《山行》

“朝霞的颜色”喻指绛年青春的面容如朝霞般灿烂。而“落月的悲哀”则恰成对照,欧城市人自惭形秽的神态。喻示这美与丑的差异,也暗示者年龄与性格的反差。因此在两人的交往中,使人常常隐现着失去施绛年的预感。爱的一厢情愿,加之终年在爱的网络中忧郁彷徨,是戴望舒时时陷入苦痛而难于自拔。有一首诗《忧郁》中学到:

 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

一任她娇红披满枝。 

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

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

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

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 

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像,

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 

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

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 

在这里,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种爱情几乎近于愚者痴想。“天上的花枝”,如水月镜花,可望而不可即。戴望舒把自己痴情的单恋与深长的忧伤,都成了“雨巷”的世界。

“明知爱已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令人肝肠寸断。

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哈姆莱特。《雨巷》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与行》中所流荡的忧郁哀婉的意蕴,却跨越时间和空间,令一代又一代人心神摇动,荡气回肠。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巷(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山居秋暝(粤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再别康桥(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