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017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钱文君
课 题 《桥之美》 课 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学生已熟识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所以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两文的比较。《桥之美》又是一篇说明性小品文,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本文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教材重点:理解桥美在何处。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和美学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展示桥的画面和背景音乐,要求同学们合上书本,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自己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自己的眼睛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2.请学生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教师提示: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段来把握全文)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三.研读赏析:
㈠教师以四、五两段为例,品读这两段文字,并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多媒体显示,要求图文并茂)
1.请学生齐读四、五两段
2.品味文中意蕴丰富又富有诗意的语句,让学生自由选取其中的一座桥或某一句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多媒体显示:语言文字配上相应画面)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多媒体显示:语言文字配上相应画面)
1.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选取二至三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3.学生齐读第四、五两段
4.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并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语句的理解程度,自由发挥。
导语的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讲究精练,并有感召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而画面、音乐等的情境配合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美的意境中,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展开全文阅读
通过问题设计和学生的合作学会找、抓关键词、句、段来把握全文,从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的最直接、真切的感知,安排学生品读课文重点语段,能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深入把握。而对其中优美语句的欣赏,老师设计了多媒体画面与这些语言文字的和谐搭配,又最终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的效果。
学生选取自己对这些语句中的某一句的独特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是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多媒体显示:语言文字配上相应画面)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多媒体显示:语言文字配上相应画面)
㈡请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四.比较探究:
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试具体说明。(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特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五.拓展延伸:
教师多媒体显示一幅宁波的琴桥。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等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5.学生自主探究寻找文中生动的意蕴丰富的语句进行赏析。
6.学生思考并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然后请几位同学就表格中的五个角度对两文进行比较分析。
7.学生观赏画面,进行创作并口头描述。
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优美的语句并品味,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既欣赏到了桥之美、体会了语言个性色彩之美又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通过比较,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和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运用设计表格的形式是使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等不同点更直观、更系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梳理和记忆。
采用看一看、写一写、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并引导学生从新的审美视角去欣赏桥,写作关注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乡间小桥 庄稼地、小径尽头
桥—————————环境
(和谐统一的形式美)
作业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
作者邮箱: qianwenjun1818@126.com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桥之美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背影》(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
《春酒》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