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40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汉家寨(人教版高二选修)
汉家寨
一、《汉家寨》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用墨如泼地描写环境,惜墨如金地描写人物——而深刻的主题便蕴含在描写之中,在言外,耐人咀嚼。遗憾的是,却有不少中学生读者对如此美文妄加褒贬。有的说:作者被洗脑了,写出这篇荒诞的作品,用混乱的视象与病态的想象,充斥读者理性的头脑。有的说:景物描写所用篇幅太多了,作者似乎在卖弄自己的文采,故意写得极晦涩。对这篇散文的阅读,将使慧心犹在的学子明白:一篇有诗意的散文,才是上乘的散文;一个品得出诗意的读者,才是有品位的读者。
二、这篇散文主题深刻,足以振聋发聩,惊世警人。“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对这篇散文的学习,将使良心未泯的学子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这就是地理,我默想。前方蜃气溟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展开全文阅读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选自《荒芜英雄路》)
《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 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投影出示:教学目标)(音乐起)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二)逐层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所见:铁色戈壁 红石焦土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所见: 大漠孤烟: “怅怅” “异域”
景物 黑戈壁:“可怕” “绝地”
破泥屋:“几间”
老人:“微微”摇头 不动 “无言”
人物 汉人服饰
小女孩:“一动不动” “凝视” 破红花棉袄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的作用:以一连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作者用他所擅长的手法,粗线条地勾画出了一幅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画卷,这是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写离开汉家寨后的精神之旅。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坚守着什么”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展开余文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三、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四、小结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汉家寨(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古诗四首(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
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