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404  
标签:教师随笔
社科文阅读题3(教师中心稿)
(一)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

    和大多数精于政治运行规则的人物相比,康有为更像是个孤独无助的“先知”和预言家。《大同书》的出世在满眼充斥着功利心的芸芸士子之中,总算留住了一丝乌托邦的想象种子,使他比同时代那些热衷经世技术的乱世英豪更多了些对未来的期许憧憬。

    康氏乌托邦世界的形成与他身上神秘主义气质的传承有关,其行为怪诞就连其亲朋密友也常常不能理解。史载,康有为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同门见他如此,都以为是邪魔攻心,犯了心疾,但他自己的说法却是“飞魔入心,求道迫切”。

    山水对神秘主义是很重要的,既然不想和人说话就要图个清静,所以那些以默识静坐相标榜的书院多藏在山野之中。康有为也进了心学导师湛若水呆过的西樵山专习道佛之书,按他的说法是常常披头散发地枕卧在石窟瀑泉的美景之间,任由芳草清流环绕周边,所谓“修柯遮云,清泉满听”,或者像鬼魂一样地到处游走,甚至达到了“见身外有我,又令我入身中,视身如骸,视人如豕”的境界。可惜康氏的超然并没有维持多久,就堂皇入世了,按他的逻辑驱赶心魔正是为了入世救民。正是这种种神秘怪诞的念想最终造就了康氏独特的乌托邦思想风格。    

    简而言之,康氏的乌托邦是个颠倒的世界观,既然是“天地万物皆我一体”。那么考虑的就是如何把天地收束到内心,而不是由内心推向外物。说得直白一点,它总是先“放眼世界”,再“胸怀祖国”,最后灵魂深处才闹起革命。和我们熟悉的革命口号是颠倒过来的。也正好颠倒了先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的正统儒家的招牌路子。他试图把乌托邦融汇到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于是对私有制持一种批判态度,幻想建立一个“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

    “三世说”的设计同样染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本来,“据乱一升平一太平”的中国历史递进公式是有先例可寻的,不过区别是古史观的治乱终极是指向三代的黄金时刻,是向后看的,康氏的“三世说”指向的却是一个缥缈的“大同”世界。康有为在晚清政治的险恶江湖中就像个兴致盎然喜欢搏浪激水的理论顽童。毫无顾忌随意挥洒着他对将来世界的多彩想象,以致于幼稚地把一场“百日维新”变成了检测预言的试验场。难怪那些自以为拥有后见之明的理论侏儒,或者是脑子里充满成王败寇史观的当代史家,一直不肯原谅他的鲁莽和天真。

    的确,按功利主义者的标准来检验“百日维新”,会发现除了废除科举之外,其余的变革措施其实并未越过当年洋务派的纲领,政治体制致革的效果几乎为零。但幸亏有了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近世思想界才不致于垮成废墟一片。康氏鸟托邦世界的形成其实并不以一书一事为标志,而是一个漫长连续的过程。但“大同”理想在年轻的康有为心中的位置已经高到“朝成而夕死可矣”的地步。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三世说”与《大同书》的衔接递进构成的宏大未来图景。我们的近代史才不致于仅仅充斥着单靠权谋计算和诡计得势之人。或者充斥的仅仅都是拘泥于眼前利益的实用主义功利型人物。因为在经过晚清政治惨烈的淘洗角逐后,残留下的似乎全是那些失去了想象力的人格残骸,掌声和赞美似乎永远注定要献给那些不择手段取得成功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如果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值得珍惜的东西的话,那也许就是因为还留有一个残破得面临绝种的“康氏乌托邦”,以及那本一度秘不示人的《大同书》。(选自2006年9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康有为的乌托邦是个彻底颠倒成王败寇的世界观,包含了成也为王败也成寇的革命思想,是儒家大同世界的演化。

    B.康有为的乌托邦是一个先治国平天下、再修身齐家的反正统儒家的思想,但在社会理想上,仍希望建立一个大同世界的。

    C.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实际上就是“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的理想境界。

    D.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对私有制持一种批判态度,幻想建立一个“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康氏乌托邦世界带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他的“大同”世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B.如果没有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近世思想界将会垮成废墟一片。

    C.“百日维新”除了废除科举之外,其他变革措施并未超过洋务派的纲领。

    D.近代史充斥着单靠权谋计算和诡计得势之人,才显得“三世说”与《大同书》的宏大。

3.从原文看-形成“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为什么说“幸亏有了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近世思想界才不致于垮成废墟一片”?

答:

    (二)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

                            任继愈

    儒教,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国教。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当它处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已蕴涵着它后来的基本雏形,祭天、祭祖,同等重要。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善、成熟,它的“敬天法祖”这个核心未变,不断增添政治内容。古老文化5000年后半的2500年间,国家的形式与宗教形式结合得更紧。把“敬天法祖”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春秋战国开始酝酿如何建立一个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统一国家。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如何“治天下”的问题。各家各派方案不同,但共同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长治久安的体制。秦汉统一,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从古到今的基本模式,建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大国”。


展开全文阅读
    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国家,忠孝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政治信奉原则为忠,家庭信奉原则为孝。几千年来,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古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借助政府的集中统一调配才能使少量剩余产品发挥出最大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如修纂大型丛书、工具书等;物质文明建设,如修长城、开运河、兴修跨省区水利、抗拒外来侵略、赈济农业自然灾害,都是充分利用多民族统一集权制度,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忠孝信仰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在忠孝教化下,儒教利用政教合一的便利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儒教以外,道教、佛教,以及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各以自己的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明代中叶以后,西方基督教有几次传入,都由于没有与儒教“敬天法祖”的忠孝信仰配合,虽然多次传入,都未能立足。

    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区分民族的标志创造了独特的标准。《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从孔子开始,把文化标志看做民族标志。凡承认君臣从属关系的族群就是华夏,不遵守君臣从属关系的就是夷狄。“三纲”(君臣、父子、夫妇)是中国的标志,违背“三纲”就是夷狄。区别民族,不在血统而在文统。中国隋唐皇室都杂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但中国人民都没把隋唐皇帝看做非汉族。也有几代王朝确实不属于汉族,如与北宋对峙的辽,与南宋对峙的金,处在西北地区与宋、辽、金对峙的西夏王朝,及后来的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但这些非汉族的统治者由于完全接受了儒教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的皇帝及贵族都接受儒教,尊孔子为圣人。政权尽管更迭。并没有影响儒教的法统。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协助推行儒教的教义,下层得到广大个体农民的支持。上层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为靠山,把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统治得有条不紊,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社会秩序,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有效地培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儒教教职人员和官吏。以儒教的“四书”、“五经”为全民教材,在全国推行。儒教扩大其影响,得力于政教合一;儒教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儒教后期教忠教孝流于形式。

    时代变了,社会组织变了,下层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随着土地公有而解体。政府为起自下层的劳动人民代表,君主、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儒教赖以存在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儒教已失去政治支持。宗教虽不能用行政命令消灭.但政权却是可以用武力推翻的。2000年来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君主制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我们指出儒教的消亡,只是指当前的中国本土来说的。在世界各地的儒教照常活动。这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社会条件与中国不同,儒教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存和活动情况各异,另当别论。

    儒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思想深处,仍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值得今天认真总结。它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要批判地吸收,那些不适应现代,甚至妨碍现代化的过时的历史沉渣,也要认真清理。(选自《<中国儒教论>序》,有删节)

1.下列关于“儒教一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就已经形成它的基本雏形。

    B.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的形成为儒教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提供了基础。

    C.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

    D.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政权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教一旦失去赖以存在政治支持君主制,而土地公有、人民当家作主,儒教也就会消亡。

    B.只有那些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的西方宗教,才能在中国立足。

    C.批判地吸收儒教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摒弃过时的历史沉渣要.儒教也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D.儒教在世界各地的活动照常。而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已消亡,但对人们思想深处的影响依然存在。

3.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中国,儒教倡导的“忠孝原则”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4.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儒教会消亡?

    答:

参考答案

    (一)1.D(其余都没有涉及乌托邦世界的本质内容)2.B(A项原文没有这样的说法,C项不能排除“按功利主义者的标准来检验”,D项因果颠倒)3.康氏乌托邦世界的形成与他身上神秘主义气质的传承有关3 4.①近代史充斥着单靠权谋计算和诡计得势之人,或是拘泥于眼前利益的实用功利主义;②“百日维新”除了废除科举之外,其余的变革措施并未越过当年洋务派的纲领,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几乎为零:③康氏乌托邦构想了宏大的未来图景。

    (二)1.C(A项原文是“蕴涵基本雏形”,B项原文没有“提供了基础”的说法,D项应是“君主制垮台”)2.C(文中没有提起“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的内容)3.①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②忠孝原则利用政教合一的便利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4.①下层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随着土地公有而解体,君主、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基础;②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君主制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标签:教师随笔 社科文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社科文阅读题2(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宽容是一种爱(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