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518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单元教案(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行路难)
 一  威尼斯商人 

(英国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梗概。 

2、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3、把握人物关系。

4、培养鉴赏戏剧能力。

二、教学难重点:

重点: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资料助读,增强感性认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精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戏剧冲突。

二、教学步骤和内容:

1、课文导入:

同学们,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补充资料:戏剧的基本常识)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徽)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2、认识《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全剧剧情简介:鲍西亚,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

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希望安东尼奥能借给他这笔钱。

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被迫向另外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这笔钱。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欢夏洛克也因为他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鲍西亚送给他一枚戒指,安东尼奥发誓将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与此同时,鲍西亚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葛来西安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展开全文阅读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和珠宝。

而夏洛克也因为失去自己的女儿和钱财心情烦乱……当他得知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样,鲍西亚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爱人是否专心,她们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为偿还。最后,真相大白,安东尼奥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

3、认识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20岁后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威尼斯商人》是他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喜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在创作中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出艺术创作要“莎士比亚化”。

4、初读课文 读记下列字音字形

恻(cè)隐   豁(huò)    癖(pǐ)好    凛(lǐn)

腌臜(āzā)  庖(páo)代  霖(lín)     契(qì)约

爵(jué)怜悯(mǐn)      一磅(bàng)肉

逞(chěnɡ)  诉讼(sònɡ)    刽子手(guì)

钧裁:恭请作出决定。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稽:查考。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 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5、播放《在法庭上》电影片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知人物性格。(可学生简述剧情)

明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最后夏洛克败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

附:

剧中人物

鲍西娅——巴萨尼奥的妻子,本场戏中女扮男装,充当律师

安东尼奥——威尼斯商人

巴萨尼奥——安东尼奥的朋友  

葛莱西安诺 ——律师的秘书,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朋友

尼莉莎——鲍西娅的侍女,葛莱西安诺 的妻子,本场戏中女扮男装充当鲍西娅的秘书

夏洛克 ——犹太富翁,高利贷者  

剧中主要人物关系图

夏洛克(高利贷商人)

                           借约

                      安东尼奥(商人)

               朋友

                      巴萨尼奥   求婚  鲍西娅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读《在法庭上》部分,深入探究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和戏剧氛围,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题。

二、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在上节课初步阅读基础上思考:课文节选部分中最主要的是哪些人物? 

明确:应该是安东尼奥、鲍西娅和夏洛克。 

(二)提问:节选部分内容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矛盾的主要双方是谁? 

明确:在法庭上,矛盾主要在夏洛克和鲍西娅之间展开。 

(三)思考:这矛盾是如何层层发展,进而达到高潮的? 

明确:矛盾的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公爵、安东尼奥等与夏洛克的直接交锋;第二阶段是的西娅与夏洛克之间的直接交锋。

高潮是第二阶段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的交锋。

(四)、深入探究

1、戏剧赏析——戏剧冲突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欣赏剧作,首先要弄清剧情,领会戏剧冲突的设计。

讨论:

(1)戏的上半场,鲍西娅怎样多方劝说夏洛克,给了他妥善解决纠纷的三个台阶,而夏洛克又是如何拒绝的?

(2)戏的下半场,鲍西娅如何按照法律断案,夏洛克又是怎样节节败退的?

(3)这场戏的结局如何?

(附板书):

鲍西娅                      夏洛克                 步步得势

以仁慈方式结案                  照约执行处罚

以三倍于本金的钱偿还            只等着执行原约          (转折)

请外科医生为他堵住伤口                约上没有这一条

不准流一滴血不准超过或不足一磅     照约上的三倍数目还  节节败退

不能接受其他赔偿                       把我的本钱还我

履行原约                                 不打这场官司了

财产充公,性命听公爵发落

戏 剧 冲 突 设 计     巧  妙

2、戏剧赏析——戏剧语言

戏剧中的对话是展现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欣赏剧作,要学会品味人物的语言。

讨论:

(1)、鲍西娅的语言中,你最欣赏的是哪几句?为什么?

讨论鲍西娅的形象意义 

(2) 提问:戏剧的语言是富有个性化的。请放声朗读文中有关鲍西娅的语言片段,然后说说哪些语句表现了鲍西娅的个性。 


展开余文
(3)提问:鲍西娅是如何制服夏洛克的? 

明确:先是劝夏洛克,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敏锐地抓住契约中的漏洞,即“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惩罚了夏洛克。 

(4)你认为鲍西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后明确:聪明、机智而又行事果断,善良仁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5)、夏洛克的语言中,最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是哪几句?

明确: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

①能言善辩:

——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

②老于世故:

——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肯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您了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

③惟利是图:

——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④冷酷狡诈:

——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

——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

⑤质疑:在一般的观念中,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而又凶残的商人,你对他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在一般观念上,夏洛克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是,我们也可以对他给予一定的同情。夏洛克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动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对他给予多少理解。从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态度来看,就是相当刻薄和不宽容的。当然,夏洛 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我们对他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个戏剧人物,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反面角色。因此,对他的同情和理解应该是有限度的。 

要求学生在质疑的时候,既要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又要注意戏剧所给定的环境。

(6)其他人物:如你对莎翁笔下的“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明确:安东尼奥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愿冒着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忍”“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他是一个慷慨大方、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的人。 

但是,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又显得很懦弱,缺乏战斗精神,表现出了软弱、妥协的一面。如“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3、戏剧赏析——戏剧氛围

欣赏剧作,还要注意感受戏剧氛围→

(附板书):

悲  → 喜

抑  → 扬

喜 剧 氛 围      热  烈

(五)课堂小结:

戏剧冲突的设计       巧妙

人物语言             精彩

戏剧氛围             热烈

(六)课文总结:

本文的主题:

通过威尼斯法庭审理夏洛克诉讼的场面,揭露了高利贷者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的本质,赞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鲍西娅一举击败夏洛克的勇气和智谋。 

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和形象”,同时他本人也大胆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他的剧作中,妙言佳句比比皆是。品味莎剧语言,犹如品味琼浆玉液,让人沉醉,使人入迷。

本节课着重研习了《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通过学习《威尼斯商人》,同学们初步了解 了话剧艺术的特点,了解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在话剧中是如何表现的,这对我们今后学 习、欣赏话剧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象一出独幕剧一样。每一个登场人物都有自己的面貌和个性。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事件的变化,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戏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难看到这位被雨果誉为“戏剧界的神人”的莎士比亚。确实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我们应在有限的课外时间里,多多阅读他的作品,学习他的语言,这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 

(七)课后作业:

1、仿写句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请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以所给的词语开头,说一段话。

例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仿句:承诺                                           

2、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评论。角度应小,内容应精当,切忌泛泛空谈。可以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评论其中某个人物,还可以评析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发表独到的见解。如“夏洛克——法庭阴谋的牺牲品”、“鲍西娅——巧舌如簧的诡辩者”,只要言之成理则可。

                                                                 扬中树人  李梅 

二  江村小景

田汉

教学目标:

1、在感知情节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理解剧本主题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布局谋篇的写法。

3、体会作者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布局谋篇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作者、背景简介(见课件)

三.题目解说

四.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本文据说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

五.理清结构及人物性格

(1)第一部分(开头到“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做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几声枪响很自然地交代了孙传芳要过江来打仗的背景,女儿“大哥要是回来了,不知道认不认得家里”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的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处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在这一部分也表现了几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女儿的性格最为鲜明,显然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母亲的劝导下,她要读书的决心还是毫不动摇,表现出了对新生活的追求的执着。母亲的形象则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通的广大群众。她的最大理想是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烟后代,”是自己死了能有儿子给自己送终。这样的理想,是最基本的理想,也是当时的老百姓只能有的理想。可那样的时代,使他这样的理想最后也彻底破灭了。而俩儿子的性格在这一部分都是暗写的。但从母女对白中可以看出俩儿子的性格不同。二儿子比较本分老实,顾惜家庭,关爱妹妹,这样老实的青年投身行伍更多地不是理想的追求所致而是生活的窘迫所逼。老大则是另一类人,他天性不够安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在生活中胡乱冲撞的他没有能够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而是被不幸的经历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这有他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则是社会的原因和责任。当然这一部分对他只是一个交代和暗示,更多的则是在下一层次中加以表现,但这一部分极为简略的交代已经为后面的情节的表现打下了基础。这一部分是以喜写悲,愈见愈悲。

第二部分(“已而闻叩门声”到“匆匆下”)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母子对话交代长子的经历同时表现长子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长子的命运最为不幸,他一无所有,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坏,没有是非,而且养成了一身的土匪习气和兵痞气,他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残杀的悲剧,也是社会混乱的一个缩影。而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即使不死在弟弟的枪口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是深刻的,不单单是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表现了战争对人的灵魂的扭曲,这才是最可怕的。


展开余文
第三部分(长子“在室内四望”到最后)写兄弟互相残杀。这一部分是情节的高潮。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值得注意的是兄弟之间的对骂——“孙传房的狗”“蒋介石的狗”,可见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因为欺侮妹妹而是将矛盾转移到各自参与的战争集团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场戏里,长子的性格得到更为鲜明的表现,他称呼妹妹为“花姑娘”,这些语言一方面表现了长子的流氓习气,一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如果不是长子的流氓语言就不会有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母亲的哭诉,则揭示了剧本的主题: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希望都无法满足,这样的年代,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活路的。在结构上这个层次又呼应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巧在母亲出去借便服时女儿回来,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时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目前才赶到家,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一个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六.主题: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讨论

1、你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的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参考】长子和次子虽在性格上有差异,但他们都是军阀混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时代扭曲了灵魂。长子身上染上了严重的兵痞气和流氓气,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次子要善良些,他关心妹妹的前途,知道孝敬母亲。但是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是把他们作为同类形象对待的,在写出两者的不同之中更多的是强调两者本质上的相同,通过两者的互补,表现连年内战对人的扭曲,从而深层次揭露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一点上,次子和长子是一致的。从他答应妹妹要带她去南京读书可以看出,他也把前途寄托在自己投靠的军阀身上;从最后他和长子的对骂和冲突中可以看出,他也是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场上判断是非的。所以说,这两个人物不是对比关系,只是一种互补关系。 

2、你对母女俩的理想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独幕剧在突出两个儿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同时,对母女的生活追求也进行了一定的表现。女儿的理想是读书,而且是进城读书。她不满足于母亲为自己设计的“找一家好一点的婆家,也就可以快活地过一辈子了”的生活。她的理想很明确,进城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做工,是为了读书,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可见这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女孩子。但在剧终时她答应母亲不再离开,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只能这样;而且两个哥哥死了,她也失去了进城读书的条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理想种子仍深藏在心中,一旦条件具备,就会付诸行动。当然,如果永远没有适宜的条件,也必然会在心中泯灭。母亲的理想,一是儿子娶一房亲,接续香火后代,二是自己死的时候有儿子为她送终。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不求发财,不求富贵,只求香火延续,有人送终。可是,即使这样毫不过分的理想,最终也破灭了。写母女理想的破灭,也是独幕剧表现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情节中有许多巧合,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合理吗? 

【参考】这个独幕剧中,情节安排的确有许多巧合。如:妹妹刚出去,长子就回到家里;妈妈刚出去,妹妹就回到家里;长子刚要调戏妹妹,妹妹求救时,次子就回到家里;而妈妈又刚巧是在兄弟两个相互枪杀之后才回到家里。这些巧合可信吗?从一般的生活看,这样巧的事似乎的确不是太多。但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由于舞台的限制等原因,要追求结构的紧凑和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的发展。所以些巧合都是可以成立的。此外,从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的角度理解,作为一个长期四处流浪、有着复杂经历的兵痞,他的行为常常会不同于正常的人。从剧本中不难看出,他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流氓成性。所以当他一个人在家时,来了一个陌生的女孩子,进行调戏是完全可能的。 

扬中树人   乔玉

三  陈毅市长

沙叶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毅市长>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运用图片、视频素材等多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毅市长政治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难点

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生字词。

(二)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一)由《梅岭三章》导入,同学们畅言对陈毅的印象,讲述小故事,突出其睿智、风趣、豪爽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上马制军方面)。

(二)师补充: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与化学家齐仰之先生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下马制民。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沙叶新,当代剧作家,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学院校长。

代表作品:《宋庆龄》获1986年“十月奖”

《尊严》获1998年文化部优秀剧目奖

《耶酥 孔子 披头士列侬》获1989年加拿大“舞台奇迹与里程碑”称号

《陈毅市长》获1980年话剧创作一等奖

三、全剧简介。

《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陈毅同志在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八场戏,写了陈毅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陈毅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陈毅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陈毅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

四、剧情分析

(一)一张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这张字条表明了宅主人鲜明的个性:非常珍惜时间,不尚空谈,潜心科研。

这张字条在本文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开场时“醒目”,终场时被“撕得粉碎”,使结构显得紧凑而有层次。

(二)两个人物——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性格——幽默诙谐   谈吐——妙语连珠

                    作风——平易近人   工作——尊重人才

爱国科学家齐仰之:态度:先:固执、急躁、清高

                        后:热情、诚恳、随和

戏中的两个人物的“不打不相识”,尤其是齐仰之态度的转变反衬出了陈毅市长的光辉形象。

(三)三次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作者在本文安排了三个回合的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三个回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1、第一次冲突——突破不接待防线: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一开始就碰出火花:

来访者——礼贤下士,做思想工作,性格直率、自信、泼辣

室主人——与政治绝缘,脾气急躁、固执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决不多加打扰”

2、第二次冲突——突破“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防线

来访者——有备而来   主动

室主人—— 接待来宾   被动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巧用激将法“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3、第三次冲突——突破“与政治绝缘”的最后防线

来访者——知己知彼,论辩有力 

室主人——产生感慨共鸣,接受邀请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激起齐仰之的爱国热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四)四个特点

1、完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清晰的结构——以字条的“醒目”与被撕反映冲突的引发与解决

3、个性化的语言 

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

同学可品味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找出最能表现(陈毅)个性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陈毅: 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问题探究:

作者如何增强语言(人物台词)的表现力?

(1)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2)注意人物的身份、学识。

(3)注意根据人物性格设计语言,人物语言体现性格。

(4)注意前后照应。                    

(5)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语汇。

4、陪衬的手法——以齐先生的转变衬陈毅市长的睿智。

五、联想、演练

学生读全文,选取精彩片段,揣摩人物性格、心理,登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

六、布置作业

(一)陈毅说自己为请齐仰之出山,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言下之意,是把齐仰之当成(            )式的人物来尊重,这里用了(                 )的典故。这样说,一来显示了陈毅的(                             );二来显示了他对齐的(     )。

(二)P36:“先生此言差矣。”一段台词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三)何谓“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 ?

(四)陈毅为何能礼贤下士?齐仰之为何能欣然从命?

参考答案:

(一)诸葛亮      三顾茅庐      尊重人才、自身修养      尊重

(二)以齐仰之遭冷遇为例说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

(三)是说社会变化之学而非科学技术之学。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传统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四)陈毅深知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懂得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意相邀。

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同时又被陈毅的诚意、尊重知识分子、风趣睿智的谈吐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主备人:董红年

四   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目标:1、分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

           2、分析情节曲折的具体表现,掌握烘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3、结合语言的鉴赏来分析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诚信”的意识。

教学重点:1、分析情节曲折的具体表现,掌握烘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2、分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烘托、对比手法的区别,对诚信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语言的鉴赏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在政协会上递交大会发言,呼吁将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她说:“我国面临的人口素质危机,与母亲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一个素质不高的母亲会教孩子什么呢?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比画字形。

惩(chéng) 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2、简介作者:

毕淑敏:  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她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正常而不烦琐;第二:优美而不浮躁;第三:深刻而不偏激。

(二)、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过程。

张师傅送票→公交车上为小也买票→公园门口因买票引发矛盾→小也对妈妈的误会加深→陶影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2、本文的矛盾有以下几组:陶影与“红衣青年”的矛盾、陶影和小也的矛盾、陶影和丈夫的矛盾。你能说说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最主要的矛盾是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依据是:陶影和“红衣青年”的矛盾焦点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文章结尾,陶影请求那两位爷爷对小也说一句:“妈妈没有错。”这也是为了给儿子“诚实”的印象;文章的主题是在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中得到凸现的。

(三)、再次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分析陶影的形象。

1、你所了解的陶影是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2、陶影的台词中哪一句使你难忘,为什么?

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2、思考本文的主题。

3、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

2、分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烘托、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交流作业:为什么陶影和小也都这么重视小也是否达到1.1米的问题?有人觉得老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完全可以省略。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儿子重视自己的身高,起初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后来是对妈妈的诚实有了怀疑;陶影重视此问题,是为了讨回失去的尊严,是为了在儿子眼里塑造一个完美的妈妈的形象。

老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必不可省。因为这样就使陶影和查票小伙子的矛盾转化为陶影和小也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陶影不能不把这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二、讨论、交流: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以下两种理解,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A、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教育,是对下一代的精神塑造。

B、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对人的尊严的赞颂。

答:赞同A。因为陶影在《妈妈无小事》中说:“当人们在无边的琐碎中,朦胧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被忽略之时,我希望有小也妈妈那样的女人,站在土地上,温暖严格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无论父母怎样卑微,依旧含辛茹苦地培育着人类的良知和勇敢。”

赞同B。无论是从情节的发展看,还是从人物的性格看,都表现了陶影对尊严的追求。

三、浏览课文,交流下列问题:

1、找出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围观群众的反应和当时气氛的短语或句子,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烘托了使陶影陷入尴尬境地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2、本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两组并分析它的作用吗?

答: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对比,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在去公园的公交车上,先写了买票的一个波折。这个波折是陶影和儿子小也之间的矛盾。儿子身高不够,但是坚持要买票,陶影起先不同意,后来还是买了两张票。在公园门口,陶影因为儿子的身高和红衣青年发生矛盾。离开公园后,量身高的老奶奶好心帮了倒忙,使母子矛盾更加突出。受了气的陶影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又多了一重矛盾。人民来信寄出去,却迟迟没有回音,失望中公园管理人员却找上了门。管理处的人提出了几个处理方案,陶影都不答应,最后的要求却是“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使主题在情节中得到凸现。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五、拓展:

1、本文给了你哪些启发。

2、比较陶影和你的家庭教育,说说你的母亲对你进行教育的特点。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看法。(不少于80字)

材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我们说实话,办实事,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还要讲信用,作出承诺后一定要兑现。我们要努力做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虚假失信为耻的人。                 

六、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扬中树人:王丽凤

诵读欣赏  行路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

【参考】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

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

【参考】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参考】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诗人的心。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五、归纳总结: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希望。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参考】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你一定在学习上遇到不少挫折,学了本诗后,面对中考,你有何感悟?请你告诉老师、同学或父母,好吗?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作一次心与心的沟通。

扬中树人   李洁

诵读欣赏    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提高。

2、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唱唱、背背。

3、情感与态度: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绪。

教学重难点:体会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理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酒诗人有哪些?(介绍有关陶渊明喝酒的传说,激趣)

二、说一说“饮酒”

古人喜相逢也罢,悲离别也罢,问苍天感“人生几何”之时,怀才情伤君主不识之际,总爱一两杯淡酒寄托情感。(课件展示历代有代表性的“酒诗”)酒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

三、回顾关于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见课件)

诗题是《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参考】因为诗歌内容与饮酒并没有关系,而是酒后抒怀。这类《饮酒》诗共20首,都是酒后抒怀,抒写自己的志趣。

四、读一读《饮酒》(听朗诵),疏通字词含义

五、品一品《饮酒》

1、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即“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参考】悠然

2、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

【参考】因为田园风景的幽美淡适与官场生活的庸俗、黑暗、不自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的“悠然”之情?

【参考】学生自主回答,参考分析见课件

六、悟一悟《饮酒》

一首好诗,不仅要写出美景、缘现美情,更要表达对宇宙人生的领悟。这称为诗歌内容三美:意境美、情感美、理之趣。那么,你从本诗中领悟到哪些理趣?请从原诗中细细探究。

【参考】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的相对哲学。

        其二:生活越简单质朴,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三:飞鸟翩然归林,我悠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心领神会。(结尾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便明说。)

七、总结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八、唱一唱《饮酒》(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配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九、背一背《饮酒》(默写时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十、作业布置

思考探究: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参考】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和高洁的人格。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项链》后续(网友来稿)
下一篇:快乐河马的故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