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93  
标签:教学论文
开发人力资源必须着眼于创新教育(网友来稿)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张巨宏

      摘 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创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创新教育关键是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改革课程、教材及教学方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 开发 人力资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优劣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创新教育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

      一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工业化后进国家超越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二次大战后,前西德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崛起,而日本依靠大力发展全民义务教育超越西欧,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依靠大力发展中等教育雄居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超前和加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本,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们在经济迅速发展之前,就在中等教育入学率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中等教育普及之前就开始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实践证明,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超越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如何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宝库,是摆在政府、社会和教育界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同志正是在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1978至2001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3%,人均GDP年增长率为8.1%,预计在2001至2020年间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6.3至8.3%之间,人均GDP增长率保持在5.8至7.6%之间。这一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因此,我国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实现这种可能的关键是必须快速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当前,我国人力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十分明显。

      尽管经过各方面努力,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有了大幅度地增长,但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教育资源短缺,家长与社会普遍以升学率当作评判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学校只注重了对学生升大学的预备教育,而忽视了一部分直接走入社会的人力资源的职业预备教育,致使这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后缺乏技术支撑。应试教育只重书本和分数,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无法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创新教育,人力资本的积累,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但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同时提倡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二是正确评价人才的优劣,不再把升学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三是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第三点尤为重要。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而偏偏这个考试倒数第一,在科学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的真正的第一。小柴昌俊的经历告诉我们,分数不能代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也只有这种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举行英特尔国际高中生科技大奖赛(Intel ISEF)。在ISEF教育研讨会期间,来自美国几个不同地区的理科教师介绍了他们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经验。他们认为,在理科课程中开展探究学习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能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可以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科学与工程展示会和大奖赛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在布展期间,刘教授看到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展板,他们自己设计、找材料,用木锯、锤子等工具做一些加工和装饰。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教师在指导课题的过程中大都扮演“向导”的角色,而不做“保姆”。学生的选题也是自己找的。刘教授说,在ISEF期间看到了几十个国家优秀高中生的精彩展示成果,这些让我感受到了世界范围理科课程改革的动向,也让我认真地反思我国的科学教育现状。科学大奖赛以及课题研究活动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经历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又恰恰是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弱点。正如刘教授所说的这样,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国内注重的是灌输书本知识,一切以书本所说为判断正误的标准,乐于引用学术权威的话为依据;国外则期待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鼓励动手实践,挑战权威。所以,一般来说,国内的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普遍相对较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说,这几种能力对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极具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历来偏重知识的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学生辛苦地学习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与实践人能力却普遍缺乏。地理课上纸上谈“兵”,理化实验只是简单演示,外语课背单词记语法,却缺少语言情境的交流,成为“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学生学了知识后不会分析,不去实践,更不会创造。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1994年初芬兰全国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芬兰的高中教育体制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适合本国实际、能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为芬兰培养了大批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有创造性的人才。芬兰的高中教育较好地配合了科教兴国的人才培养政策,并为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做出了贡献。诺基亚总裁约马•奥利拉就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他说如果没有好的普通高中培养出人才,诺基亚不可能建在芬兰。芬兰各界认识到,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知识社会,芬兰这个小国家要想适应和融入国际大社会,每个人必须更好、更多地掌握外语。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取消因政治原因一直保留的国语之一的瑞典语,改英语为必考科目,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包括议会讨论和修改宪法。改革内容之二是综合考试要把解答问题与论文写作、展示技能结合起来,例如容许学生增加时间写科学论文,增设实验操作和劳动技术、信息技操作考查,让高中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充分显示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水平。


展开全文阅读
      三

      创新教育关键是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对事物外表的认识,必须通过思考,即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科学思考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科学的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必然性。创新思考是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探索“为什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新问题。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只有主动的发现才能产生主动的心理和创新的良好心态。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而促进其创新心理的形成,创设各种情境,消除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自主参与活动并能主动的发展,甚至敢于向权威、书本、老师挑战,敢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说“不”。要有探索真理的教学民主意识。教师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出格”和“瞎想”,鼓励学生自信地想和说。当学生细心观察,提出一系列怪异的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热情,切不能泼冷水,而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激发学生“矛盾好奇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网上检索、切磋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的思考问题的特性,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独立思考。有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基础,学生自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追求。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现,在发现中科学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开展活动、发现和思考。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在活动、发现、思考中不断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心理就是这样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通过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并使之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心理结构,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将活动中获得的创新心里优良要素和创新技能达到概括化、系统化的水平,进而类化为稳定的创新心理机能,促进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老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创,促进其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要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经常用专门的时间来引发问题,以使问题的增长走在知识增长的前面。要指导学生整理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在充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深入深层把握,学会去伪存真、去繁就简,找出内在联系,主动能动的把握整理问题。

      四

      创新教育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通过教师讲解就可以掌握或记忆;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等的理解与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情感体验等,这类知识不能单凭传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内化和占有。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 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分层互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把发言的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个人身上,讨论过程中,互教互学,老师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开拓了思路,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交流使学生品尝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地形成了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爱学习、爱思考的品质,在合作性学习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风格的组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时一个问题会引起一场争议,课堂上必然会出现议论纷纷、意见分歧的现象。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标志着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造性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个学生不管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是经过了批判性的思考后求同存异,并逐渐抛弃了不正确的东西,减少了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当前,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全面推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绝不能再进行填鸭式的教授、灌输,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变单一的演式教学模式为创造性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正确引导、诱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些地方的教师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广州89中李晓姑老师在执教“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课时,只说明了电源的使用规则,以确保学生身体和仪器的安全,其余的步骤全部由学生看课本、实验册、仪器说明书来完成,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细致的动脑动手尝试,深入了解了打点计时器的组合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在学生已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这位老师趁势打铁,让同学们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你认为计时订点器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合理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再一次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提出了改进启动装置,减小使用误差,节约用纸带等许多良策。一个有深度、有创意、有实效的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实践、认识、创造的主体发展目标实现了。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才能,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学生各尽其能,情趣盎然,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十分浓厚。在学习交流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学生创造力被激发,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展开余文
      创新教育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激烈的科技竞争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努力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形成这种氛围,最基本的是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教育保障、人人成才”的教育思想,并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以个性发展为主的素质教育要求。为此,学校要适应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起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立体课程体系。一些学校以高一、二年级选修课设置为起点,以高一年级研究性课程、高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面对不同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逐步改变了重在培养学生重复思维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宽容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去自学、研究、争论、去推理、归纳,让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据广州市89中调查显示,在校的学生虽然生在广州、长在广州,但主动去过广州市开放性科研单位的学生仅有3.6%,去过广州市具有科研性的园、馆、宫、场的学生也仅有10.8%,能够有目的去、带问题去的学生就更少了。为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学校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落实,已在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经结南热带林研究所、五山地面卫星台、广州岑村机场、南沙科技馆、航天奇观、长寿村等地建立了科技教育基地,定期或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一名同学参观“航天奇观”之后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表述了自己这样的感受:“以前,我真的没有想到,一枚火箭从制作到发射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合作,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然而,正是这群体的力量才把这枚火箭送上了蓝天,由此我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不仅要有勤奋、严谨的精神,而且应该具有宝贵的合作精神。这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也同样重要。”该校在学科教学中围绕课本知识融入科技探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高一物理在学习升力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岑村机场观察研究飞机的飞行原理,高中数学开展了《航海中的数学》专题研讨,地理科组开展了《用极轨气象卫星云图估计热带气旋强度的初步研究》等,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社会上随时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成为了同学们思考探究的专题。《从广州非典型肺炎风波看新时代的中学生》的研究中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提取了重要信息,提出了自己的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表现了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89中的做法可以说是充分实施创新教育,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典范。

      五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必须做强农业,建设新农村做强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以人才与智力投入作支撑。因此,要努力促进农村教育摆脱千军万马“跳农门”的指导思想,培养造就大批建设新农村的优秀的后备军。农村教育除了打好高考这一仗,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好城镇特别是农村预备人力资本这一课题,跳出高考的“象牙塔”,整合教育资源,把资源优化为教育力,把教育力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形势下加强在普通教育中渗透技术教育、创业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促进打工经济,促进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本身的素质提高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方案,在已有的劳技教育成果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农业科技劳动教育”,“第二、三产业技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超越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范畴,将劳技课内和课外兴趣小组协同,建立农业与二、三产业科技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内打好农业科技和二、三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课外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只要把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和二、三产业技术创新教育做亮做强做精,并直接进入科技兴农和经济运作的社会体系,创出“农科教”结合的新品牌,培养大批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非农化所需的创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页

      2、刘恩山:《英特尔高中生科技大奖赛的启文》(中国教育报 2003.6.13)

      3、卢枫:《芬兰的高中教育》(中国教育报 2003.5.25)

      4、王永利:《沧海潮头涌 教坛伟业兴——广州市89中改革发展纪实》(中国教育报 2003.5.25)

      【作者简介:张巨宏(1964.2-),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通讯地址: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邮编431700 E-mail:tmzhjh@126.com】

      张巨宏,男,1964年2月生于被作家秦牧誉为高考“状元之乡”的湖北省天门市。中教高级。现任教于天门实验高中,长期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系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湖北省写作学会会员。天门市首届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省级“优秀实验教师”,市 “十佳园丁”, 2002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曾几次参加中考命题。

      在开放式作文教学、语文阅读整体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持过分编型语文教材教学推广性实验、开放式作文教学等省市级实验课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十几种报刊上发表论文60多万字,有的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信息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论文多次获奖。主编《中学作文教程》(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全程互动》(新时代出版社)、《中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南方出版社)、《全国中考精选精析》(现代出版社)、《高考专题备考6+1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等10余部书,参加省教研室等组编的人教版《同步作文》(湖北教育出版社)、《培优讲义》(武汉出版社1-6册写作和听说部分)、语文出版社语文教材《作文指导与示例》(1-6册)等30余部。学生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习作。

      作者邮箱: tmzhjh@126.com

      
标签:教学论文 开发人力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实施成功教育,开发学生潜能
下一篇:课程与教材改革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