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097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编写与执教者 六店中心校 李本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回顾鲁迅生平; 

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三)情感与德育: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四步教学法”:第一步:预习质疑;第二步:讨论释疑;第三步:审美鉴赏;第四步: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在那里我们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农家少年朋友;感受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无私;更体会到儿童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了解了鲁迅先生童年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新鲜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童年的确是一个多么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我们即将离别童年的今天来学习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另有一番体会。

二、学生自学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轻捷(jié)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luò)  珊瑚(shān hú ) 

攒(cuán)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鉴赏(jiàn)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书塾(shú) 

拗:ǎo 拗断  ào 拗口  niù 执拗       

宿:sù 宿儒   xiù 星宿  xiǔ 一宿 

折:zhé 折断  shé 折本  zhē 折腾     

系:xì 关系   jì 系住

(二)解释下面的字词: 

确凿:确实无误。轻捷:轻快敏捷。缠络:缠绕。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消释:消融,熔化。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鲁迅”笔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周氏三兄弟与宋氏三姐妹齐名。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四)写作背景 

(1)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原名《旧事重提》。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2)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先生由于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到达厦门后的现状却使他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而“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京移到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这些人,谋私剥,工于心计,对教书却全不济事。每天除了干些讨好上司,散布流言蜚语,大摆名士架子之类的玩艺外,就是暗中攻击鲁迅,排斥异己。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这种周围是“死海一样”(《1926年11月21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自然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鲁迅先生是在“只剩了回忆”的可能时,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对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作者是多么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都收拾得一干二净啊!又是多么希望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     


展开全文阅读
(3)相关资料: 

①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②“早”字故事 

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以上资料可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作适当的补充,不要求学生笔记。)

三、整体感知 

1、“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空间和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解题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 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4、层次梳理归纳

在第一部分,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依次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1-8)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2)  有趣景物 

(3-6)传奇故事 

(7-8)雪地捕鸟 

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再依次写了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上做戏画画的事。 

(10-24)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   书屋陈设 

(11)   先生印象 

(12-16)询问怪哉 

(17-20)后园寻趣 

(21-23)师生读书 

(24)   做戏画画

5、理解文章三部曲——“写的是什么” “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以上我们只解决了“写的是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下几节课我们还要讲。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部分,齐读1—8自然段。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②分析第一段: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似乎”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最末一次相见也已隔七八年,故对百草园印象模糊,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童年生活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 

此题先讨论,再集体订正,笔记。 

③学习景色描写,分析第二段:(重点) 

本段写景,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第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第五,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这个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展开余文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学时,先让一位善于阅读的学生朗读本段,然后让学生讲读了本段的感受,再一步一步的引导归纳上以上三点精妙之处,引导时,不一定按上次序归纳,可先后调动。最后要求学生笔记。并进入下一环节。)

④学习细节描写,分析“捕鸟”两段: 

a、 请位同学们复述捕鸟的过程。 

b、本段写作的特点: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让学生勾画出本段的动词。 

c、 让学生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d、 这一段的写作特点除了使用一系列动词外,还有什么特点?(先抑后扬,先写“无味”再写不宜“拍雪人”“塑雪罗汉”,最后写“捕鸟”。) 

e、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⑤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百草园一年四季都有玩头,但课文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二、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需要一个多小时。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三、本堂小结 

通过本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百草园是乐园,那又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的呢? 

乐景:第二段。 

乐事:雪地捕鸟。 

乐闻:美女蛇故事。 

四、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第三课时

一、研读过渡段(第九段)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分析:作者将三个“也许”连用,是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表现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恋的心情。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 

1、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对老师的评价都历历在目,表现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b、 老师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表现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却也表现了孩童的好奇和热爱新知识。 

c、 学生有空就溜到后院玩耍,老师却也只是瞪眼不体罚,表现了教学生活的单调的同时也表现了老师的和蔼,学生的自由。 

d、 课堂上描红刺绣,表现出教学效果的低下,却也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幼稚

2、归纳: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开放性题,学生畅所欲言。适当评价。

5、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列举: 

a、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b、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自主寻找美点,自由圈点品读 

1、(1)一组精确的量词:一道石桥、一扇竹门、一块匾、一幅画、一只梅花鹿 

(2)一组精当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3)一组精彩的句式:第9段“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4)一组精彩的抒情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一组精妙的描写句: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2、模仿上述的(3)一组精彩的句式(4)一组精彩的抒情句(5)一组精妙的抒情句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三)评析人物 

1、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

三味书屋的寿老师他有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见他是个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老师。 

2、三味书屋的寿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 

他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3、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寿先生的材料,让我们能更加全面的评析这个人物: 

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所以他20岁考取秀才后就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他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会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来。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还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但寿老先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正是这样一位老师深得鲁迅的尊敬,在后来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他的家属保持联系。

(四)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

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五)句子仿写:

1、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展开余文
提示: 

在七年级上册《童趣》中仿写过: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现在的仿写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童年就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绚丽的一幅画,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绿的叶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篇文章,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说人生是四季,那么童年就是拥有无限生机的春天;

如果说人生是交替变换的昼夜,那么童年就是旭日东生的清晨; 

如果说人生是一汪海洋,那么童年就是拍击礁石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风景线,那么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夺目的景物; 如果说人生是浩淼广阔的宇宙,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恒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过它来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2、仿写第九节:也许……也许……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四、课文小结 

从内容上我们讨论了本文的主旨,那么从写作艺术上看,本文又有什么特点呢? 

1、 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 

2、 两相比照的结构特色 

3、 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 

4、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从百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下一篇:《藤野先生》《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