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352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 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助学       2、 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 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配合音乐、看画面齐声朗读。) 

    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解决课后练习三) 

三、 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附)板书设计: 

( 静 )安静的腰鼓 

( 动 )火爆的腰鼓→ 

( 静 )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像)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

设计(B)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二、课型设计 (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展开全文阅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荚,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荚,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荚,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 让学生齐诵第6段。 

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 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小组交流。 

③汇总意见。 

3.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竹影》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