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84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甘肃兰州红古第七十中学 闫永平

      【设计思想】

      教学诗歌主要是欣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那么,要欣赏诗中形象的真正内涵,就要赏析诗歌本身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意义。诗歌的语言艺术重在领会其优美、精炼、生动、传神的风格。而表达技巧主要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诗歌所应用的表现手法。就《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而言,这首以梅花为主要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自信和乐观,形象鲜明,语言独特,表达技巧特殊,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笔者做如下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所塑造的形象,分析景物所蕴含的真正内涵。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语言的巧妙运用。

      3.体会词中作者以逆境为美和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

      【教学方法】诵读领会 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理顺词句。

      2.播放《卜算子•咏梅》朗读带,增强学生对词的情感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读出意象,读出意境。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感情,(教师提示,毛泽东作此词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二.理解“寒梅”寓深意

      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因其能在严寒冷酷的季节仍旺盛成长而闻名,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坚韧、贞节的象征含义。可经得起风雨袭击,霜雪严寒的摧残。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因当时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之地,许多人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并不回避形式的险恶,而是清醒意识到逆境的严峻,于是作词《卜算子•咏梅》,用寒梅寓意他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充满信心和乐观之情,全词体现出一种激情昂扬的风格特点。

      三.看山花烂漫,思反陆词之意。

      1.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

      研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笑”有何深刻含义?

      研习:一个“笑”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乐观,把梅花在经历严寒霜冻之后以胜利者姿态傲然挺立的形象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她曾在“百丈冰”的悬崖“俏”过,现今在“山花烂漫”时,却温婉而笑,是历经磨难后胜利的“笑”是对恶劣环境的“笑”。一次,仅一个“笑”字,毛泽东的伟岸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词的首行写“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里“反其意”反在何处?

      (老师介绍陆游写《卜算子•咏梅》的社会背景和用意)

      研习:首先,是毛泽东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准确判断与认识,他肯定唯物辩证法,逆境总会转化为顺境,充满乐观。

      其次,毛泽东以一句“犹有花枝俏”,点出梅花之自得、自如、自豪、傲然于逆境,反陆词孤独寂寞和哀伤。

      其三.毛泽东的乐观与自信着实在词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写梅花在逆境严峻的考验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反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悲剧感,流露出从不失败,一派乐天自得。

      其四.毛泽东在词中所写梅花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坚贞不渝、洁身自好的情怀,而是充分体现了词人坦荡宽广的胸怀和在恶劣环境中的洒脱英姿。

      4.以“我心中的梅花”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语言简练,层次分明,主题鲜明。

      此题设制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强化文本的主体内容,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是本文情感体验的一个特意体现。

      四.比较探究异同,拓展延伸文本。

      1.理解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中“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精神内涵。

      2.比较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的异同。

      3.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追求的逆境美感和壮美之情?

      方案B

      一.【提示导入】

      中国传统诗歌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无论是借古讽今,用典或直接抒情,还是叙事抒情,托物言志,都特别注重对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如“春风又来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都可谓点睛之笔,达作者难达之情,状作者难状之景,今天,我们就通过字词的推敲来学习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

      二.反复诵读,悟词中所蕴之意。


展开全文阅读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抓住“梅花”这一独特意象,理解所含深意,

      3.学生齐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整体设疑,互探其意。

      1.词中典型意象是什么?

      2.此意象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用此意象?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同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相比较,探究毛泽东的“反其意”反在何处?

      四.合作对话共协商,比较探究思其源。

      1.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中的“崖”字能否改为“岩”?为什么?

      探究:“崖”有“高而陡”之意,而“岩”重在“突起”,另外,“崖”则更具口语化,容易被读者接受,也突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恶劣。

      2.“百丈冰”中的“百”能否改为“万”?为什么?

      探究:“百丈冰”更能体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精神状态,也有从战略上对敌情的蔑视,和“悬崖”结合,更能说明毛泽东对当前逆境严峻形势的清醒认识,充分表象其乐观、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

      3.词句“犹有花枝俏”中的“犹”能否改为“独”假如改后,又有什么不同?

      探究:用“犹”则避免了字面上的“孤独”、“孤僻”之意,反而有了“梅花”生命的旺盛,意志的坚强,自豪自得的品格,也显示了梅花的豪壮气概,飒爽英姿。

      4.词句“俏也不争春”中的“俏”能否改为“梅”?

      为什么?

      探究:不能,“俏”实际上是这首词的灵魂,“俏”有“俏丽”,“俊俏”含义,不仅增强了词的美感,而且体现了“梅花”在经历了风霜严寒之后仍然傲然挺立的豪迈情怀,另外和上句“犹有花枝俏”形成“顶针“读来朗朗上口,其三,这个“俏”字和毛泽东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刚柔相济”的美感。

      5.词句“她在丛中笑”中的“丛”字能否改为“旁”字,为什么?

      探究:“旁”有“旁边”、“旁观”等意,也有“孤芳自赏”之意,而“丛”则有“共处”、“一起”之意。“梅花”在严寒冷冻中顽强抵抗,终于迎来了胜利,她没有因得到胜利和喜悦而居功自立,而是在百花丛中,和所有千姿百态的鲜花一起欢笑,享受胜利的喜悦和快感。因此:“丛”字则更能体现此意。

      五.拓展延伸,巩固成果。

      1. .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中句子“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中“似”能否改为“如”?为什么?

      2. 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中“已是黄昏独自愁”中的“独”字能否改为“犹”为什么?

      3.背诵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并对这首词做简要的赏析。

      4.通过以上几首词的学习,概括毛泽东的思想内涵。

      六.课堂小结

      结合毛泽东和陆游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通过比较两首同题目的词的异同,来归纳二人的思想情感。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卜算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网友来稿)
下一篇: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