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1890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管仲列传》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读其书想见其意

——《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一导入

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已难得啊。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今天我们就让我们通过学这篇《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本文选自《管晏列传》。

二、课文分析

师: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预习的。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生:“一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知道“匡正”这个词吗?匡正就是纠正的意思,在这里指平定,“一匡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

生:“故论卑而易行”是什么意思?

师:言论平易容易施行,也就是贴近百姓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善因祸而为福”是什么意思?

师:“因”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意思呢?因有“于是,就”的意思,有表原因,也还有表依靠的意思,如“因人之力”,也就是凭借别人的力量。大家看看这里应该解释为什么呢?善于转祸为福,“因”解释为凭借。

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和“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是什么意思?

师:桓公因为对少姬生气,所以把她送回了娘家蔡国,但她父亲居然要她改嫁,所以一怒之下,桓公就去攻打了蔡国。“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中“修”是“恢复”的意思,“重修旧好”的修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齐国帮助了燕国,燕国接受他们的建议回复了以前的统治。

生:“然孔子小之”,为什么孔子看不起管仲呢?

师: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所以看不起他。好,大家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来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

 (投影):与鲍叔牙游

 已而       

遂进管仲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尝与鲍叔贾

多自与

三仕三见逐于君

以我为不肖

不羞小节

富国强兵

诸侯由是归齐

岂管仲之谓乎?

 生:(回答)

明确:游—交游;已而-不久;以霸-凭借他称霸;九-多次;贾-做买卖;自与-给自己

      见-被;不肖-不才;羞-以之为羞;富-使国家富裕;由是-因此;宾语前置句式。

师:理解了文字意思后,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本文一共五个自然小节,前四个小节是司马迁对管仲生平的记载,以记叙为主,最后一个小节则是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我们先来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全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管仲的?

生:与鲍子的交往和在齐国做宰相这两个方面。

师:那么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师:真的没有关系吗?换个顺序可以吗?

生:好像又不可以,先有管鲍之交,再有做宰相。

师:对啊,正因为有管鲍之交,鲍子对管子的了解和推荐,才有了后面管子“任政相齐”的结果啊。可见鲍叔牙这个知己对管仲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因此文章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管鲍之交”的内容更为重要了。所以,我一开始就提到,“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是多么难得啊。好,看完全文后,我有个问题要大家思考了,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有卓著的建树。可以说是一生政绩辉煌。司马迁是不是把政绩一一罗列叙述出来呢?

生:(齐答)不是

师:是啊,传记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从政事件,都只是纲要的略述和结果的简述,甚至于三个大事记的内容前因后果都没有交代清楚。这似乎有悖于一般情理。一向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要这么来处理这篇传记呢?(停顿一下)我们好像一下子很难找到答案,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刚刚我们提到《管仲列传》实际上选自《管晏列传》,即管子与晏子两个人的合传。把怎样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司马迁是有所选择的。比如我们学过的什么呢?

生:(齐答)《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因为他们两人的故事互有交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再比如《屈原贾生列传》也是合传,屈原与贾谊是完全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人,司马迁为什么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呢?

生:因为两个人都不得志吧。

师:那就是说两人遭遇相同喽。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屈原和贾谊的生平。屈原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生:屈原出身贵族,少年得志,年青时就做了左徒大夫,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但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最后被流放,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师:那么贾谊呢?贾谊也是年少得志,年仅20余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每次议政,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尽为之对答,得到文帝的赏识。但也因朝中有重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郁郁不得志,最后悲郁而死。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如此相同的遭遇,而且两人在文学上也又着相似之处,所以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一起,写了合传《屈原贾谊列传》。

那么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晏子和管仲一样,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同样显赫。把两人放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同为齐国的丞相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补充材料。无独有偶,我们发现司马迁在写晏子列传时,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政绩的取得经过上,而是选取了两则轶事。这段材料中作者写了哪两件轶事?

生:(一)越石父因晏子没有和自己告别就进入内室,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意识到错误,后尊他为上宾。(二)晏子的车夫意气扬扬,遭到妻子的指责后学会谦恭,被晏子荐为大夫。

师: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两个故事和管子中写到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大家能找到相似点吗?找前先给大家一个提示,找到其中有一个故事极其相似,是哪个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可以自由讨论。


展开全文阅读
生:(自由讨论)

师:请告诉我,你找到的是哪个故事。

生:《晏子》中的第一个故事和管鲍之交的内容。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我找的也是这个内容。

师:那请你说说理由。

生:只是感觉比较象。说不上什么理由。

师:那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先找到两段中的重点句子,在这基础上来分析,答案就很清楚了。请个同学告诉你找到的重点语句。

生:(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师:对吗?

生:(齐答)对的

师:那么相似点在哪里?

生:“知我者鲍子也”和“知己而无礼”

师: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

生:“知”。

师:对,相似点就在“知”上,虽然前者管子被知,后者晏子是知人。但是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知。那么又来个新问题,因何而知,知什么?我们来看看司马迁自己是怎么说的,能从他的身上找到答案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小节。

(投影):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师:司马迁认为,管仲,是世人认为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段材料旁边的小字说,“实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也就是司马迁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岂本来表示反问,这里表示推测语气,司马迁推测孔子看不起管子的原因是“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意思就是,桓公既然是明君,为什么不勉励他一统天下,而只是做了个称霸一方的诸侯呢?其实这是对管子才能的高度肯定。所以接着说,俗话说:“扶持君王,成就他的美德,改正他的错误,所以君王和百姓能亲密无间。是否说的就是管仲呢?所以这段评论是对管仲政治才能的高度肯定。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在赞扬管仲的什么呢?

生:“贤”。

师:对,那么我们就找到答案了,知什么呢?知贤啊!我们来看一段补充材料。

(投影):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世代享受俸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师:最后一句说,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晏子知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管仲的“贤”啊。鲍子因其贤而荐之,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管子。我们再来看晏子中的两个故事,越石父,晏子为何去赎之,也是一个“贤”字,是知其贤而赎之。第二个故事,晏子推荐自己的车夫为大夫,因为他懂得为人谦恭,这也是贤能之一啊。所以我们把两篇文章的主旨总结为”知贤”两字。那么前面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司马迁不重点写政绩,看似避重就轻,实则另有深意,

(投影):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

师:管子和晏子虽然伟绩很多,司马迁却只选轶事,就是为了突出结交推贤这个主旨,他是有所“寄”的。 “寄”是什么意思?

生:寄托的意思。

师:那么寄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司马迁的生平来理解了。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来告诉我你的思考结果。

生:(自由讨论)

师:你认为司马迁寄托了什么?

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了活下来,而不是自杀。

师:他的认为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呢?

生:没有突出“贤”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认可他的才能啊。希望当时的人能认识到《史记》这部作品的伟大。

师:大家赞成谁的观点呢?

生:我赞成第一个同学的,因为他一直为自己的生死所困扰。

师:你呢?

生: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因为主要还是讲贤能。但我认为他是希望自己能当官。

师: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看前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投影):“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

——柯维骐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 李晚芳

师:这两人都是结合司马迁的遭遇来解读文章,因自己无知己之人,而对管鲍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羡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婴两位春秋名臣,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更进一步来说,希望有知己,其实不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处理这篇列传的真正原因了。

                                                                                                                                                                                                                                                                                                                

三.结语

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选材、组材和立意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个意就是“读其书想见其意”的“意”。如何想见其意,必须从材料入手,(一)考虑选材——司马迁为什么不选管仲和晏子政迹,而取选轶事呢?(二)考虑组材——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呢?只有从这两个方面下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立意。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材料来领会文章主旨,即如何读其书想见其意。这是阅读的方法。这个启示同样适用于写作,即如何围绕主旨来选材和组材。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管仲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礼拜二午睡时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