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04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某些教学行为(网友来稿)
司月英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但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如果我们急于求成,刻意追求形势上的雷同,就会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请允许我在此稍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新课程中不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活动此起彼伏,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地参与,上课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误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从满堂灌走向袖手旁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因此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走进课堂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我们会看到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放下了教师的架子,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确实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1 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 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 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总之,教师要做到真正领悟课改精神,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就要努力使自身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让我们在新课改精神的领悟下,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国家输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前课改背景下的某些教学行为

      作者邮箱: hbjzsyy126.com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当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巧连环的情节,多层面的形象——从几种关系中赏读《项链》(网友来稿)
下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