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05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12苏武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运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传主形象。 

(1)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通过与张胜的对照,突显了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2)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以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作对比,衬托出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有如冰炭不能相容。(3)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在与李陵的“泣下霑衿”的对照中,突显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2.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法指导 

1.辨明传类,准确解读。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2.了解笔法,全面解读。 

史传常用的叙事笔法之一是“互见法”,即同一个人的事情并不是在一篇之中完全写尽,而是分散在若干篇传记之中。因此,要窥知其人全貌,需打通若干篇什,参互阅读,不能逗留于一而不知其二,仅凭一点而去妄论其人。比如《史记》中的刘邦,其人其事并没有也不可能在《高祖本纪》这一篇之中穷尽。《项羽本纪》中写他一再追问“为之奈何”,说明他善于征询别人的意见;《留侯世家》中的“沛公殆天授”从侧面写反映他的才能;《淮阴侯列传》中“信知汉王畏恶其能”、“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说明他也有妒贤忌能的一面。只有将这些打通阅读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高祖。《汉书》以苏武、李陵合为一传,两人的事迹可以参照互见,通过客观的比较,进一步彰显苏、李二人不同的品格。第二是“实笔”与“闲笔”相结合。不少传记在主要事迹之外常设“闲笔”,初看似乎离开了事情的主线,其实并不闲,这或许正是作者巧于营构之处。《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座次的描写就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项羽的个性特点。自己面向东而坐,而刘邦则是面向北而坐,反映出他的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淮阴侯列传》中写韩信“俯出胯下,蒲伏”则是为了表现他善于忍小辱而图大谋的性格。 

    3.结合评赞,理性审视。 

一般的史传文末都有作者的评语,称为“评”或“赞”。这样的评赞,既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去审视传主的思想、个性、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也可以让我们获知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苏武传》末尾附有赞语,节录如下: 

赞曰: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以孔子之语入“赞”,体现了作者对苏武的同情和褒扬。将传主事迹与作者“赞”语结合起来阅读,能更确切的了解历史真相和传主事迹,并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对此,我们要冷静分析,看看哪些至今仍符合进步潮流,哪些表现了作者和时代的局限。阅读要有自己的思想,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个性化阅读。 

三.延伸拓展 

1.出使背景:汉匈战争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2.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休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班彪认为史记有两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以儒家经典上来。另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的限制。受家学和政治的影响,《汉书》与《史记》有较大不同。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写作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客观平实,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展开全文阅读
3.《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到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朱自清《经典常谈》)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判处、判罪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緱王与第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宜皆降之                         B、单于壮其节 

C、武能网纺缴                       D、其一人夜亡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稍迁至移中厩监        

(2)因厚赂单于                 

   (3)置币遗单于                 

   (4)汉亦留之相当               

   (5)即谋于单于                 

   (6)若知我不降明                

5.翻译下列各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译文:                                                        。 

(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 

(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译文: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甚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6.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投降 

B.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与……相斗 


展开余文
C.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春秋:年纪 

D.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逃亡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为父死,无所恨 

B.何久自苦如此                       何以汝为见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8.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副将张胜在威逼之下投降,而苏武则威武不屈,两相比照,衬托出苏武的坚贞不渝的节操。 

B.面对劝降,苏武对卫律厉言相对、指斥怒骂;而对李陵则剖白心迹,绵里藏针,言语从容,态度镇静而坚定。 

C.李陵在担任侍中的第二年投降匈奴,后来苏武出使匈奴时,李陵受命于单于,前来劝降苏武。 

D.李陵在劝降苏武未果之后,“泣下霑衿”,既有对苏武杀身自效、忠于朝廷的赞叹,也有对自己投降匈奴的自责。 

9.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译文:                                             

(2)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译文:                                              

(3)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译文:                                                   

10.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选段中卫律和李陵都来劝降苏武,两人劝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 

(2)两人的劝降都没成功,对刻画苏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李陵传 

               班固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       将:将领 

B.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             直:成直线 

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                   陈:陈述 

D.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畜积:涵养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B.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     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C.武帝以为有广之风               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D.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         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13.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译文:                                             

(2)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译文:                                             

(3)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译文:                                             

1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了李陵的勇猛善战和投降变节,运用的是客观直接的描述,体现了史书的真实性。 

B.作者善于通过特定的细节描写,来增强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如“军中岂有女子哉”“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等。 

C.选段部分将李陵的勇猛善战与投降变节对照来写,在刻画人物方面有着鲜明的效果,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D.《汉书》将李陵、苏武合传,别具匠心,意在通过客观的比较,进一步彰显李、苏二人不同的品格。 

15.请根据文意概括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死”是“欲得当以报汉”的理由。 

答:                                                            

                                                                 


展开余文
                                                                。 

四、片段写作 

16.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 

李陵在劝降苏武时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他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因为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而苏武却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许止净先生曾赞叹说:“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但也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义是一种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愚忠”,那么你怎样认为呢?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12苏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13张衡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