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05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作者】看注解,补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边听边思考: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了个什么故事?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 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 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 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 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 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做传目的

 

(四)文言知识点

1. 蕃。有二义。

    ①蕃盛,多。例,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种树郭橐驼传》)“早而蕃”,“早结实并且使其果实多”。

    ②繁衍生息。例,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同上)“蕃吾生”:使我们繁衍生息。

 

  2. 顾。有十个义项,此处选五。

    ①回头看。例,已去而复顾。(同上)“复顾”:又回来看看。

    ②拜访。例,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句意是:“将军(指刘备)应该委屈大驾去拜访他(指诸葛亮)。”

    ③管,在乎。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溥《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即“踏上死地(被杀头)也不在乎”。

    ④但,转折连词。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即“但是我想这件事”。

    ⑤反而。表诘问的语首语气词。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句意是:“人立志,反而不如蜀地边境上的和尚吗?”

 

  3. 怠。有三义,此处取二。

    ①疲劳,倦怠。例,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句意为:“所以又穷困又疲劳。”

    ②懈怠,松懈。例,兵民怠而国弱。(《商君书》)句意为:“兵民懈怠,国家就衰弱了。”

 

  4. 卒。有五个义项,此处选三。

    ①终于。例,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句意为:“仿佛是很怜爱百姓,可是终于造成了灾祸。”

    ②兵卒。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司马迁《报任安书》)“步卒”即“步兵”。

    ③死了。例,唐浮图慧褒始合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即“死了就葬在那里了”。

   

文言虚词

  1. 以(补前遗之义项)

①相当于“而”,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例,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句意为:“早结果实而且结的又多。”

    ②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并”。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同上)句意是:“能顺着树的自然生长规律并使它的本性得以发展。”

    ③来。例,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同上)句意为:“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④地,状语结构助词。例,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同上)句意为:“因而树的本性一天一天地离去了。”

 

  2. 且(补前遗之义项)

    ①尚且。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同上)“且不得暇”:尚且不能得到一点空闲。


展开全文阅读
    ②表并列关系连词:又……,又……。例,故病且怠。(同上)又例,囊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同上)“寿且孳”即“长寿并且茂盛”。

 

古今异义

    其实。

    例 不抑耗其实也。

    古义:是两个词,“其”代树,“实”是果实。其实:树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古义也并不完全是两个词,有时也在“实际上”的意思。例,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两句中的“其实”与今义同。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例1 故乡人号之“驼”。

    [说明]“号”为名词,作“乡人”的谓语,即为“起个号”,“号之”即“为他起个号”。

    例2 名我固当。

    [说明]“名我”:给我起这个名。

  2. 使动用法

    例 非有能硕茂之也。

    [说明](我)并没有能耐使它们(指树)长得高大繁茂啊。“硕茂之”:使之硕茂。

  3. 意动用法

    例 驼业种树。

    [说明]句意为:“驼以种树为业。”

  4. 为动用法

    例 乡人号之曰……

    [说明]乡人起号指向的对象是“之”(代驼),所以必是为动用法:“为他(或给他)起个号。”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故不我若也。

    [说明]“不我若”,“不”是否定副词;“若”,动词,如,赶得上;“我”,第一人称代词,充当“若”的宾语。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于谓语“若”,意为“不若我”,即“不如我”。

 

(五)分析文章

【第一段】

(1)本段传什么?(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豁达——身残而自信)

(3)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

(1)橐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所带际遇——争迎取养;B、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C、技艺高超——不怕“移徒”;D、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第三段】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过树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3)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对比、映衬)

(4)本段分几层意思?(讨论)

 

驼谈种树经验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第四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根拳而土易       虽曰爱之,        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       其实害之;        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       虽曰忧之,        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       其实仇之。        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第五段】

1、指明学生翻译本段,师生订正。

2、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传其事以为官戒)

 

(六)总结全文

1、指明学生归纳主题:本文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板书)

 

小结: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模拟试题】

思考导学:

  1. 给下列字注音。

    (1)病偻(    ) (2)郭橐驼(    )


展开余文
    (3)孳(    ) (4)勖(    )

    (5)缫丝(    ) (6)飧(    )

    (7)饔(    )

 

  2. 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

    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合作讨论:

    文章是如何具体使用类比与对比写法的?

    提示:本文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在阐述种树道理时,采用了对比手法,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都构成了对比。以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说明郭深知树的本性,更知道应如何去适应它,使其“天得全”。其他种树人中又以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对比,说明这两类种树人都违背了树木生长的自然本性,必然种不好树。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相对比,说明为官治理百姓与种树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要政令重重,催逼不已,使百姓不得安宁。

 

基础必备:

  1. 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病偻(    )

    (2)名我固当(    )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4)其莳也若子(    )

    (5)根拳而土易(    )

    (6)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

    (7)移之官理(    )

    (8)勖尔植(    )

    (9)字而幼孩(    )

    (10)遂而鸡豚(    )

    (1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12)故病且怠(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

    (2)因

    ①因舍其名(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3)且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

 

  4. 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固

    ①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④甚善。名我固当。(    )

    (2)顺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④且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

    (3)故

    ①既克,公问其故。(    )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④其土欲故。(    )

 

阅读高速路:

同步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①,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②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③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④欲平,其土欲故,其筑⑤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⑥也若子⑦,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⑧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注:①偻: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②为观游:(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

    ③孳:滋长、繁殖。

    ④培:培土。

    ⑤筑:这里作捣土。

    ⑥莳:种植。

    ⑦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

    ⑧拳:拳曲,伸展不开。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类橐驼者 类:

    (2)名我固当 名:

    (3)驼业种树 业:

    (4)早实以蕃 实:

    (5)其土欲故 故:

    (6)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本:

 

  2.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

    B. 皆争迎取养(郭橐驼)

    C.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

    D. 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3. 把“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4.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乡人号之“驼”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其乡曰丰乐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C. 他植者则不然

       有穴窈然

    D.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二.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因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展开余文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 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 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 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1)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2)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4)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5)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6)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 (1)(3)(5)

    B. (1)(5)(6)

    C. (2)(3)(6)

    D. (2)(4)(6)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 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 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 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能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试题答案】

思考导学:

 

  2. (1)①起名,作动词。

    ②以……为业,作动词。

    ③结果实,作动词。

    ④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①性质、方法。 ②更换。

    ③治理。 ④养育。 ⑤穷困。

 

基础必备:

  1. (1)脊背弯曲 (2)本来

    (3)滋长,繁殖 (4)种植,移植

    (5)拳曲,伸展不开 更换 (6)树干

    (7)治,统治 (8)勉励

    (9)养育 (10)成,养大

    (11)晚饭   早饭 (12)穷困

  2. D

  3. (1)①连词,虽然。 ②连词,即使。

    (2)①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②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③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①连词,而且。 ②副词,将近。

    ③连词,况且。 ④副词,姑且。

    ⑤连词,尚且。

  4. (1)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2)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3)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阅读高速路:

同步阅读

一. 1. (1)好像; (2)(这样)叫、称;

    (3)以……为业; (4)结实、结果;

    (5)旧; (6)树干。

  2. D

  3. 虽然是说爱它,那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是说为它担忧,那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说不如我。

  4. D

 

二. 1. 别的种树匠人虽然暗中观察他、仿效他,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2. 把你种树之道,移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

 

延伸阅读:

  1. A 2. D 3. B 4. C

  5.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了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励志故事】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说数(粤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菱角的喜剧(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