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61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必修)
授课班级:高2009级(7、8班) 时间:第三周第4--6课时
失 街 亭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1、 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2、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教学重点】:
1、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2、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教法设计】: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分析、讨论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学情分析】:
1.这篇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课时】3课时
【具体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
(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
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
二、解题 :
1、罗贯中(约公元1330~1400),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相当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创作的小说有几十种,但大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列国演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平妖传》《粉妆楼》几种,而以《三国演义》为最著名。
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引人入胜地描写了封建王朝中四百个以上的人物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形象地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一时期的近百年的历史面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忠义观念和仁政思想。它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表现出来的。作者善于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和动人的情节表现出来。他不是纯客观地描写人物,而是借助褒贬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全书在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争中,表现了尊崇刘备,贬抑曹操的强烈倾向。《三国演义》还以大量篇幅,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作者认为军事斗争及政治斗争的互相联系和斗智与斗力的互相结合,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书中描写的历史战争,各有特色,使人屡读不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最好作品之一。诸葛亮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作者集中歌颂他的足智多谋。他知己知彼,谨慎从事,又善于随机应变,他深谋远虑,料事如神,预见战事发展的前景。这一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要求高瞻远瞩,预见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维护正义事业的愿望。
3.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街亭战役是《三国演义》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以蜀汉和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通过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精心刻画并热情地赞扬了诸葛亮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超人智慧和勇敢,歌颂了他不文过饰非、不徇情枉法的优秀品质,批判并谴责了死守教条,盲目骄傲、违令拒谏、终致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
展开全文阅读
本文属节选,删去了“空城计”情节,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便于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学生快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2.叫一名学生简单复述情节。
3.师生共同梳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守街亭。诸葛亮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之后,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调兵遣将把守街亭及附近地区。马谡、王平奉令率兵到达街亭,两个把守街亭的主张不同各自行动。
第二部分:失街亭。司马懿父子亲自哨见街亭的蜀军营地,调兵包围蜀军山寨,先断其汲水道路,杀败蜀军,夺得街亭、列柳城,占领了诸葛亮北伐魏的咽喉之地。
第三部分:斩马谡。诸葛亮闻听街亭、列柳城失陷,自知大势已去,有计划地布置撤退军队,以保存实力。回到汉中,他深责马谡失职,为明正军律,斩马谡以谢将士,痛感自己用人不当。
4.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请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冲突组织在一起的?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
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复杂,矛盾错综,(有蜀魏矛盾,蜀汉内部矛盾,曹魏内部矛盾)人物众多。所有这些,作者都能有机地组织到以攻守街亭为中心的事件中去,并以事件发展的过程(兼时间顺序)为序把材料安排得井井有条。所以说,街亭的攻守是本文的线索。
四、布置作业: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一、 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
1、(1)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 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呢? ----------------- “三笑”。
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直接描写) (全班朗诵第三段)
除直接描写之外,作者还用间接描写来展示他的性格特点:
1. 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衬托马谡的自骄蛮横
2. 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3. 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
(2)我们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提示: 战前(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 战后(自缚请罪、勇于负责)
“丞相诸事尚问于我” ------------------- (挺身而出、勇于负责、颇有才干:谋士)
明确: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
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2、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1)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罗贯中极力描绘的“古今第一贤相”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
明确: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
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
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明确: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3)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了。那么,诸葛亮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
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展开余文
明确: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
(板书: 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那我们应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看呢? ------------------------- 明确:抓住“三哭”。
明确: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 明确:“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明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第三次呢?
明确: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 明确:更深。
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明确: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重情重义、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3、总结描写手法---------
1)、直接描写。
(1)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知彼知己,料事准确。
(2)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增援;又想"高翔非张郃手",又派魏延前去接应。――知人善任,小心谨慎。
(3)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料事如神,慎重稳健。(4)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自知之明,勇于自责。
(5)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赏罚分明,有情有义。
2)、间接描写。
(1)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2)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四)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 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看不完的江水,叹不完的英雄,唱不完的歌,就让我们跟着这歌词一起感悟英雄情怀吧.
(在《三国演义》片尾曲中结束本课)
三、板书设计
蜀国——街亭——魏国
马 谡:狂妄自大 纸上谈兵 勇于负责
语言描写
诸葛亮:神机妙算 执法严明 有情有义
四、课堂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为: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和梳理文章的结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平时我们对其了解比较散,没有条理化的认识,通过学习课文,希望同学们能较全面地了解《三国演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课堂上对内容的分析基本上是大众化的观点,没有新意。了解课文内容后,看能否用创新思维对《失街亭》谈些新看法。请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写作手法探讨
一、比较分析 :课后练习二,让学生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两则史料译文:
1.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张特进的官职,派他统率各路兵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倚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张切断了马谡部队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把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把这两则史料和课文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一段文字;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了充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执法严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一段。
二、写作手法分析
1、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让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2.文章情节是怎样前后关联、呼应、暗示的?
为了写出“失街亭”这个重要情节,前面已有许多暗示。如马谡的狂言轻敌;诸葛亮用马谡的种种疑虑:①反复叮咛告诫马谡;②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派高翔、魏延作救应。“立军令状”与后文“挥泪斩马谡”相照应。等等。
三、鉴赏要点
1、文章塑造人物的特点。
A.利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以言传神以行绘人)
B.利用对比烘托手法塑造人物(多方映衬对比鲜明)
2、《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但是白璧微瑕,他的缺点便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往往失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批评它“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如果说《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那么,《失街亭》一文则将神人化,它在揭示诸葛亮用兵谨慎、沉着应变、执法严明等优点同时,也揭示了他被感情蒙蔽双眼,用人失策的过失,但这并不影响诸葛亮“千古第一贤相”的形象,反而让我们觉得更可信,可亲、可敬,这也正是本文成为全书最优秀篇章之一的原因。
四、讨论 失街亭,谁之过?
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同学们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必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
(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战前忽视马谡的骄傲情绪;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本身就有疑虑,先讲街亭的重要性,后讲守之极难,又说对手之强大,意欲使马谡自退。最后马谡写下军令状,诸葛亮仍不放心,又派处事谨慎的王平相助,先后又派出高翔等人马去接应街亭,可见诸葛亮对马谡守街亭是有疑虑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说法,而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如此重要的地点,诸葛亮却将全军的命运系于一疑惑之人身上。)
结语:街亭一战,虽有胜负,但又难辨高下。问谁是英雄,非成败所能定论。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只有青山依旧。
四、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三国演义》精彩章节,或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失街亭(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