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27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西湖的雪景(苏教版高二选修)
 课   题 西湖的雪景(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以及作者的相关文化知识   

2.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重点) 

3.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重点

难点 1、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袁中郎描绘得更为艳气,道是:“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

张岱笔下的西湖,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面貌。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的雾气,笼罩了湖山,游漾在天空,除此以外更无一声一色,纯然是一个素洁而宁静的世界。

钟敬文笔下的西湖也是雪中的西湖,让我们共同领略先生笔下的西湖有何不同。

二、作者介绍

钟敬文(1903.3.30-2002.1.10),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海丰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他在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独有建树,成为我国提倡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观点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首批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字“三大干流”的概念,较早地把民俗学现象看成一个由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组成的整体的学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善于进行理论构架的人。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在文坛崭露头角,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中,钟敬文便与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谢冰心、苏绿漪、叶绍钧、茅盾、落花生、王统照、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鲁迅、陈西滢和林语堂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达夫称其作品“清朗绝俗”。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将钟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辑入其中。

三、检查预习

完成学案字音字形题

四、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开始就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吗?

作者描述了几次冬日游览西湖?

文章结构:

本文大致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以春夏与秋冬有连西湖的不同作对比,以古人与众不同的美文为佐证,从侧面告诉读者冬季游赏西湖的妙处;

第二部分(3—17节)记叙了雪天游西湖的过程;

可分成两层:

第一层(3节    )第一次雪天一人游西湖;

第二层(4—17节)写与朋友重游西湖,遍览雪景的经过。

五、分析第一部分(1~2)

1、作者是否只喜欢西湖的冬天?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认为春夏的西湖是美丽的,因为“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于此时节,往来湖上,陶醉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是很有情趣的。但作者认为“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一般人并不这样认为。

2、古人有没有观赏西湖雪景的?但作者为何说“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的景致的,怕没有很多人吧”?作者喜欢雪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有,比如对西湖风景的概述中,有“断桥残雪”“孤山霁雪”等名目,但古人的文章中没有特别多的描写西湖雪景的。

   作者喜欢西湖雪景的一个原因是阅读《四时幽赏录》中对杭州冬天雪景的描述而产生了观赏的心情。

六、分析第二部分(3~17)

1、作者第一次游览西湖雪景为何略写?

明确:略写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雪下得比较小、自己出来的又晚,雪没有多少了,景物不动人;二是为下文描写第二次游览西湖雪景做铺垫,表现第二次游览时雪下得大,美景多。

2、作者在一月二十四日的雪后,是如何描写雪景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房屋的瓦上的雪用瓦沟是否黑与前几回比较;写木樨树的雪,前几次好象全无关系,但这次点缀是一小堆一小堆的。 

3、在游览雪后的西湖时,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的雪景,雪景如何?

明确:

远望西湖:

一片迷蒙的水汽弥漫着,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保俶塔等很朦胧,见湖心亭四周枯秃的树干。

近看西湖:

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阔与纯洁了。

树木枯草:

常绿树的枝叶上所堆着的雪,和桔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片堆积得特别大块,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

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

飞来峰:

飞来峰疏疏落落的著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

山径:

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浓重,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

观海亭:

石阶上下都厚厚的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应,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


展开全文阅读
西湖:

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坠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

公园:

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经变成了泥泞。

七、小结

八、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节)以春夏与秋冬有连西湖的不同作对比,以古人与众不同的美文为佐证,从侧面告诉读者冬季游赏西湖的妙处;

第二部分(3—17节)记叙了雪天游西湖的过程;

可分成两层:

第一层(3节)第一次雪天一人游西湖;

第二层(4—17节)写与朋友重游西湖,遍览雪景的经过 

西湖的雪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在描写景物方面的方法。 

2、 体验作者描写景物蕴含的情感。 

3、培养赏析散文的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意象、意境的理解,鉴赏散文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 

重点

难点 1、目标1、2 

2、目标3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

1、文章4—7节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述雪中的景色?简要分析。

明确:朦胧:白提弥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汽中,“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一切都是朦胧的。

      清寒、壮旷与纯洁:(略)

2、散文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或阐发议论,所以文章中相关抒情和议论性的句子就特别重要。找出第7节中的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并品析。

明确: “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

       “看了那种古朴清寒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赏析《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A、品析

      “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

《湖心亭看雪》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的是一种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而这样的情致与钟敬文的散文可谓意趣相投,所以这句话正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也是本文重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作者与“痴人”相似,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赏析的又有几人呢?虽与古人相隔几百年,但能与之一脉相通,得其真趣,岂不是人生的快事?

B、品析

 “看了那种古朴清寒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从作者细致地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暂时忘记尘世间的纷繁烦恼而得一处清净的情感流露。 

3、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吗?

明确: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写飞来峰的雪块、清冷亭的“纯白色的毡毯”、韬光庵山径上的积雪、竹枝和竹叶上的雪以及观海亭上的雪景。

      这些雪(特别是竹上雪)引起了作者对古文中所绘之景的感悟。至于观海亭上的雪景的描写及对王海洋诗词的咀嚼玩味,则更是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

4、文章14—16节作者此处换了一个观景角度,而且这时,“雪又纷纷地下起来了”。此时的观赏与前面有何不同? 

明确:与前面的静观不同,泛舟湖上,船是动的,景是静的,而飞雪则又在静谧的雪景之上增添了几分动感,动静相间,如诗如画,让人陶醉于一种悠远的意趣中。

5、文章17节游圆结束,作者由雪景而生发感想,作者感悟出了什么?

明确:这一节表现了作者在观赏雪景,把玩雪景的同时,感受到在同一景致写不同境遇的人世辛酸,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关怀和同情,暗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使得文章对雪的玩赏增加了一份沉重与叹息,具有升华主题的意义。

6、总结全文

《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

    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通过雪天的西湖赏玩,描绘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片超逸尘俗的净空天地,情感丰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独特,同时,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

三、评析语言

1、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以论于一般人罢了。

   作者观点的形象化表达。

   作者认为,春花秋月都有着不同的美丽,那些真正的观赏者都能从四时不同的景物中找到乐趣。但是,这种不同景物形成的不同的情趣不是一般人能感受的。这些客观地表述了为何人们不喜欢西湖的雪景的原因了。

这句话,为下文描写雪景中游人较少做了交代。

2、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便得真趣。”这是前人深入体验的话。

   运用引用的手法表现古人观景的收获。古人开阔的胸怀、旷达的心胸每每在游览中得到观景的乐趣。 

作者认为这个观点是前人深入实际景物一种体验。

   这句话为下文表现自己在雪中这个苦寒、道路崎岖泥泞的情况下游览西湖做精神的铺垫。同时,也是文末对在这种苦寒中达官贵人在家中享受温暖的快乐与苦力们在这种气候中苦苦等待对比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3、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作者描写西湖的雪景不仅仅是客观的事物,还有蕴含着对时代的关注。这句话是作者到灵隐寺的路上看到的情景:老人、童子穿着破旧、笨重的衣服,古朴、清贫。

   虽然作者说:“仿佛让我忘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但这个“忘记”恰恰是记得的标记,时代的杂乱、窘急让作者感到了平民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生活时代的一种强烈的关注。

4、文艺的真鉴赏,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

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对王渔阳五言诗的鉴赏,后面两句真实地表现了雪景的美丽,但没有亲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味里面的意境的;一方面也指要理解西湖雪景的美丽,如果不身临其境,也是很难有深刻的体会的。

5、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公园本是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游乐的地方,但是因为寒冷,他们都在温暖的家中“无忧虑地”谈天,“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不“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一个“无忧虑”、一个“消受”形象地刻画了有钱人、有闲人的快乐、幸福,但联系“极少数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以及“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可以 出平民的生活状态,在联系前文穿着“破旧而笨重”衣服的穷人,可以感受到作者这看似无意的一笔,却深沉地表达了其对时代的忧思、对平民的同情。

四、写作特色


展开余文
1、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引用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者引用描写春夏两季西湖的诗句表现西湖两季的美丽景色,引发读者兴趣,调动读者的经验,引发共鸣。引用《四时幽赏录》中有关西湖雪景的内容,引发读者的感情。引用《湖心亭看雪》全文表现西湖雪景的美妙。

     作者巧妙地引用表现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熟悉以及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2、小结:

①优雅的抒情性文字,使文章如诗如画;

②适时用古文穿插其间,与文章巧妙衔接,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③语言明白晓畅,亲切自然,富有节奏感。 

五、板书设计

优雅的抒情性文字,使文章如诗如画;

适时用古文穿插其间,与文章巧妙衔接,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语言明白晓畅,亲切自然,富有节奏感。

六、补充:

《湖心亭看雪》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西湖诗词回顾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西湖的雪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晚秋初冬(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规避错别字,保作文半壁江山(开滦二中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