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1191
标签:
教师随笔
待贾而沽(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作者[淡淡闲月]
推荐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解读: 孔子说:“我们应当非常得诚信,而且爱好学习。拼死也要坚持仁爱的原则。危险的国家,
我们不去;国家发生混乱了,我们就立刻离开。仁爱的原则,在世界推行了,我们就出来做官;仁爱的原则,不能推行,我们就留在家里。如果,国家推行仁爱的政策,我们贫困又微贱,我们应当感到羞耻;如,国家不推行仁爱的政策,我们反而富有又高贵,我们也应当感到羞耻。”
孔子为什么,一生潦倒困顿,流亡途中忍饥挨饿?
孔子为什么,幻想中的荣华富贵,始终没有实现?
这段话,为我们说出了答案。
原因之一是:孔子非常得诚信,而且爱好学习。
原因之二是:孔子坚守他的仁爱的儒家原则。
诚信,使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违心地去迎合各国的君主。坚守仁爱的原则,使他不能和时人同流合污。
在那个争权夺利,道德沦丧,战争频繁的年代,谁会去听孔子的道德说教呢?
也许只有他的几个学生吧?学生们的几束干肉,只能维持生活而已。
要荣华富贵,谈何容易?
所以,孔子只好说:“你的国家,就要有危险了,就是让我当官,我还不去啦!你这个国家,已经混乱啦!我要赶紧离开,还当什么官呀?我的原则是,世界推行了我孔丘的仁义之道,我才出来当官。世界不推行我的仁义之道,我宁可在家种红薯。”
孔子接着又说:“你的国家,推行仁义的政策。我不出来当官,不为你效忠,让我又穷又低贱,是我的耻辱。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现在,你的国家,不推行我的仁义政策,让我违心地当官,为你的错误效劳,我也不愿意。就是因此富有了,高贵了,我也感到羞耻。”
孔子的这番话,既是自己心迹的表白,也是自己坚守的原则。
孔子是想为官从政的,但是,他必须为“同道”的君主服务。
在孔子的时代,各国的君主们,都在忙着发动战争,扩大自己的国土,有谁愿意实施孔子的主张呢?
所以,孔子找不到“同道”的国君,找不到效忠的对象。所以,他的一生,都处于困苦之中。
孔子的这段话,是在什么时间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对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一番“研究”。为了使各位同学更好地理解这段话,我把我的“考证”,简单地说一下。从历史的角度,把这段话,再解读一遍。
孔子说这段话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7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三年。
此前,由于孔子在学术和教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被鲁国的贵族看中,当了鲁国的官吏。逐步升迁到了“司法部长”。
在“司法部长”的任上,孔子执行了改革。
主要是“堕三都”。
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三家卿大夫的手里。这三家卿大夫的“家臣”,建筑了牢固的三座城池,仰仗自己的实力,和卿大夫和国君对抗。孔子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利,先是用政治分化手段,后来又动用了武装力量,企图把这三座城池拆除。
但是,孔子的计划最后失败了。也和三家卿大夫结下了仇怨。孔子被孤立了,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
就在这时,齐国给鲁国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当权的卿大夫和国君得到了这些美女,就沉迷在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了。
我猜想,当时鲁国朝野上下,一定是充满了靡靡之音。
孔子心里十分地不痛快,他说:“没见过这么好色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决定离开鲁国。
古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现代是不一样的。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和学生,情同父子。所以,孔子在决定流亡外国的时候,就必须把他的学生们召集起来,做一番解释。
你为什么,放着“司法部长”不当呀?
你为什么,要离开祖国,到处流亡呀?
对这两条疑问,孔子必须对他的学生,做出合理的回答。
于是,孔子把他的学生都召集到了学校,做了流亡前的最后一次演讲。
孔子说:“我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诚实又爱好学习的人,我拼死也要坚守仁爱的原则。同学们,大家看到了吧?国君的权利,已经落到了三家卿大夫手里。国君没有了权力,怎么能管理国家呢?三家卿大夫的权力膨胀,必然要作乱。现在,国君又不理朝政,整天和美女们享乐。
展开全文阅读
“所以,鲁国危险了,鲁国就要发生动乱了。危险的国家,我们是不能去的,动乱的国家,我们要赶紧地离开!这就是我要离开鲁国的原因。
“大家,明白了吗?”
同学们齐声说:“老师,我们明白了!”
孔子接着说:“如果我的仁义原则,能在世界上推行,那我就出来当官;如果我的仁义原则,不能在世界上推行,那我只好隐遁起来了。鲁国如果推行我的仁义原则,我不当官,到处流亡,搞得自己又穷又低贱。我一定会感到耻辱。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鲁国不推行我的仁义原则。我要‘堕三都”,大家都反对我。我要实行周朝的礼乐,他们却和八十个美女整天唱流行歌曲。太不象话啦!我要是还当官,还拿那么多钱,还享受那么高贵的待遇,我真感到耻辱呀!
“所以,这个‘司法部长’,我不干啦!
“同学们,大家明白了吗?”
我猜想,孔子的话刚说完,同学们就大声说:“老师,我们明白啦!我们也要和你去流亡,你走到那里,我们就跟到那里!”
孔子很感动,说:“同学们,咱们走吧!”于是,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同学们这段经文,我为大家解读了两遍。
第一遍,我按原文的意思解读。第二遍,我恢复了孔子说这段话时候的环境,根据当时的情景,又解读了一遍。
大家对这两遍解读,有什么看法呢?是不是通过第二遍的解读,对这段话,理解得更深刻呢?我想,一定是吧!
所以,我们读《论语》,就必须了解孔子的整个思想,了解孔子说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况。要不然,就会产生误会。
前些日子,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推荐性的文章,文章推荐一本大学教授写的书。这本书,也是解读《论语》的。
根据这篇文章介绍,教授对孔子这段话的解读是:“处世,要明哲保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既不铤而走险,也不自寻短见;……”
对这样的解读法,在下实在不敢苟同。
大家知道,孔子的思想,以至于整个儒学思想,都有一种“殉道精神”。孔子推崇的“仁人志士”,就是为自己理想,牺牲自己生命的人。(限于篇幅,我就不举例了。)
孔子的后代弟子,更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
“舍生取义”,已经是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
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为了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兴旺,舍弃了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
这些,都是在孔子创始的儒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说孔子明哲保身,不但是不了解孔子,更是不了解儒学。
那么,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有两个意思。都是讲君臣关系的。
一个意思是:君主和臣工,是平等的关系。
臣工为君主效力,要忠诚;同样的,君主也要好好得对待臣工。这就是上面第二十八章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第二个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读书人要选择和自己“同道”的君主,来为他效力。不同道的君主,就是请我,我也不去。我也不当你的官,不为你效力。基于第二个意思,孔子就提出了:“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国王大人,我主张‘仁义’,你不想施行‘仁义’。你我是不‘同道’的,咱们不同道,怎么一起共事呢?你不施行‘仁义’,已经把国家搞乱啦!所以,你的官,我不想当了,咱们还是拜拜吧!”
孔子就是不想和不同道的人共事,如此而已。说孔子明哲保身,一是,没有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二是,不知道孔子说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况。只是断章取义地“解读”,难免不误解。
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已经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私营企业中“打工”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孔子的这段话,对这些朋友,有什么启示呢?
我认为,大家应当记住两点:
第一是,你和老板,是平等的。他虽然钱多,但是,你也不能失去你的尊严。你为他效力,他要付你报酬,还要礼貌地对待你。
第二是,要找志同道合的老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点,对搞技术和管理的朋友,尤其重要。老板和自己的意见,总是不一致,怎么办?还是赶紧“跳槽”吧!
在国营企事业单位,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在理论上,全单位的人,无论是职工还是“领导”,都是为国家出力的。没有什么君臣关系。但是,所谓的“领导”,却要“管着”你。怎么办呢?
我还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一个科研单位的员工,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不知和“领导”怎么搞的,也许和“领导”有什么矛盾,也许他真得工作不好。总之,“道不同,不相为谋”吧,他被开除了。“让我走,你怎么不走呢?”这位知识分子发火了。一怒之下,发生了命案!
我听老人们说,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打工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回家种红薯。”
大家如果明白了孔子的这些话,知道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很多问题,都好解决了。
随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再传弟子们,抛弃了孔子的“君臣平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创立了一套符合封建集权制度的思想。这种“变性”了的儒学,在君臣关系上,彻底地违背了孔子的观点。
其一是:把君主的地位,提到了无上崇高的地位。臣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主。
那么,服从到什么程度呢?
“君让臣死,不得不死。”就是说,当皇帝的,让谁死,谁就要马上死给他看。
皇帝有这样的权力,当臣工的,不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吗?所以,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没命啦!
其二是:抛弃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
哪怕君主是个傻瓜、疯子、暴君,做臣工的,也要为他效忠。
中国古代,把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是忠于皇帝的一种表现。
但是,臣工们“谏”了,皇帝不听怎么办呢?
按孔子的观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不侍侯了。拜拜了!
按后代儒学的观点:这时,给皇帝效忠的大好机会就来了。你要不断地“谏”,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把“皇帝老儿”给“谏”烦了,一怒之下,把你给杀了。这样,你虽然死了,但是,作为“忠臣”的美名,就万古流芳啦!这就叫“武死战,文死谏”。“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是旧时书生追求的人生理想。悲夫!
后世的儒学,离孔子的思想,越来越远了。
标签:
教师随笔
待贾而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处世箴言:《论语》读解--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下一篇:
重读“待贾而沽”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