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2005  
标签:作文素材
孟子与仁政(
文/愚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子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年。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系鲁公族孟孙之后。受业于子思(史记未明其字,并记载受业于子思门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儒学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当时有名的辩士。其自视为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象孔子一样周游魏、齐、滕、宋等诸侯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先后拜见魏惠王、魏襄王、滕文公,做过齐宣王的客卿,晚年退居于邹与弟子章等人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为《孟子》一书,全书七篇。《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汗赵歧《孟子章句》分为内篇七,外篇四,并称外篇系伪书,未注。书中记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朱熹将《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由此发展为“仁政”学说!其重要内容就是明君以“治民之产”,使“黎民不饥不寒”,坚决摒斥暴君污吏的兼并土地行为,主张给农民私有土地,由此将劳动者约束在土地上,使之安居乐业,“死徙无出乡”。他认为井田制可以保证谷禄的平均,但又不同于奴隶制的井田制。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正经界就可以达到“仁政”的目的。即如他所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四,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他的思想就是以民本为基础,并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民事不可缓也”,指出关心人民的生活是最紧迫的事!由此可见,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同时,孟子推行的王道,也同样是为了推行仁政,并施恩于百姓。但战国时期,诸侯攻伐,列国相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是天下争气力的时期,他反对诸侯争霸,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对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强调“民为贵”方面却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孟子坚信,施行“仁政”就可获得民众的支持,获得民众的支持就可无敌于天下了,这就是“仁者无敌”。孟子虽然主张施行仁政与恻隐之心,但他也认识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说,光有良好的意愿,并不能促成良好的政治局面;只有好的章法同样不能使它自己发挥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把它提高一个层次来说的话,就尤如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只讲人治,或只讲法治,都是片面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知道孟子的思想还是以人治、德治为主要内容的。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是一种方法,而目的则是行“王道”,他之张王道,反对“霸道”及以力服人的暴力行为,提醒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以及得民心的重要性,失民心的危害,并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警言,对统治者的残暴,不管民众的死活行为,提出严重警告。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提醒说,桀纣那样的下场,是深值引为教训的。由此使统治者不得不重视人民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这些也正是孟子形成“仁政”思想的客观基础,促使统治者向劳动者做出让步,并施以恩惠,提醒统治者应考虑民众的生活,民众才容易接受。即“是故明君制民办公助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也就是说,劳动者有了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才能有稳定的,利于统治的思想观念,即“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认为只有关心劳动者,才能使统治得以稳固。

  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心目中的人伦道德,并不完全是一种愚民的工具,而是一种信仰!他提出“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是说,舜明了万物的情形,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仁义的道理去做,而不是将仁义之道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他的这个看法与道、法家不同。道家认为,人伦道德是骗人,即所谓:“盗钩者诛,盗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法家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伦理道德也都是骗人的。

  那么,孟子所说的“仁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他本人也进行了归纳:“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意思是对知识分子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对于商人要减轻他们的负担,对负贩者不要征税,对耕田者要恢复井田制,也不收另外的赋税,对城镇居民免除他们住宅的税。其中的尊贤使能是与当时的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致的,其它四点则在于减轻人民的重负,如此以来,对内可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对外又可争取外来人口,增加劳动者数量,这些都可以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关心劳动生产的积极的一面。但这些只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的地位的,并不是为民众争取政治权力的。例如他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虽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但一些观点思想与孔子又有了很大不同,孔子维护的是旧的社秩序即周朝的礼制,而孟子时期,群雄争霸,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为社会主流的现实,奴隶制已不复存在了。孟子倡导的是“王道”,只要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不管当权者是谁,他都会支持,他已不再把垂死的周天子放在眼里了,虽然他所提的词句与政治主张与孔子有相似之处,但立场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与旧传统体制彻底决裂,并常在复古的词句中透露出革新的内容。 

标签:作文素材 孟子与仁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的异同
下一篇:孟子仁政学说的本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