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18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课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  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  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

      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        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        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 裕 ------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  狸------怒斥偏安

      廉  颇------壮志未已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永遇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乡土情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