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88
标签:
教学论文
开放题,也能循规矩--语文阅读开放题型例谈(网友来稿)
xzb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致”,这是《两小儿辩日》一文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小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解读文本,其实亦同此理。让我们回到《两小儿辩日》这则短文上来,对于两小儿辩斗,我们可认为“这两个小孩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而对于“孔子不能决”,则让我们懂得了“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道理;再从认知方式的角度来分析,两小儿以现象作为事实根据来推断事物,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错误的;从认识对象来分析,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早晚与中午的太阳,离我们孰近孰远,事实上包含着复杂的因素和情况,远非一个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清楚的,显然,这就告诉我们:世间的事物是复杂而又多变的。另外,根据专家的考证,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讽刺孔子,而作为故事的作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恐怕也无从给人一个正确的决断,这也启示我们,切不可“一百步笑五十步”等等。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碰到,教学参考中对这类问题的提示,也一改过去整齐划一的“参考答案”,而多以引导答题思路为主,并常常提醒教师:“此题为开放题,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教师和学生以充分的讨论空间。这种对学生个体体验的尊重,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但反过来,也给教师在把握评判上,增加了难度。为此,本文试以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部分练习与研讨题为例,对开放性阅读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开放性阅读题的基本类型
综合教材有关的练习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体验型
例一: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七上《紫藤萝瀑布》)
这类题目具有规定命题和观点,无需学生作另外的解读,只要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回忆和交流自己的见闻、经历,获得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其开放性体现在个人的经历与见闻,以及体验的程度上。
(2)认知型
例二: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七下《未选择的路》)
对“路”的意象的内涵,已为人们所认同,对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一般也不会有大的分歧,所以,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根据文本描绘的意象,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懂得其中的道理或含义。
(3)拓展型
例三: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九上《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此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明确课文对我国传统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缺陷所作的阐述,另一方面,则试图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一是认清目前所处的世界环境,二是在寻找出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足的基础上,发现适合时代特点,又切合自身实际的好方法来。即在原来的问题上加以拓展。
(4)辨析型
例四: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八下《短文两篇》)
这类题目,文本作者对所选取意象的态度,往往与世俗的观点持相反的意见,因此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作者所赋予的积极意义、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十分明确的,因此,讨论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得意”而“忘形”,引导学生作是非的辨析。
(5)多维型
例五: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七下《马》)
这类题目,文本所描绘的意象,本身具有多重的特性,而且也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可以依据个人欣赏角度,作出选择。当然,作者的倾向性还是十分明显的。所以,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感情倾向的基础上,作出积极的选择。
(6)争鸣型
例六: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九上《杨修之死》)
与前者不同的是,对这类题目,学生常常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得出对立或矛盾的看法来。而造成观点相左的原因,则在于学生认识问题的立场。对此,老师可引导学生,一方面立足文本,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二、影响开放性阅读题解读的主要因素
组织好开放题的探究和讨论,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积极的态度、美好的情感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它恰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从学生的层面来说,除了阅读态度、阅读习惯以及思考分析、语言表达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客观上也存在下列方面的差距,值得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1、时代差异
展开全文阅读
例七: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八上《桃花源记》)
一个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或是作者倾注的思想、情感、观点,总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学生对文本的社会背景、写作背景了解的多少,认识的深浅,都直接地影响到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然,就会出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象。
2、知识差异
例八: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八下《雪》)
一个文本,就作者而言,其创作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意象是显性的;而就读者而言,对于文本的理解,则往往是不确定的。而且,每一个作品中,也必然地包含着每一个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知识的储备。毫无疑问,当这种距离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仅凭文本中描绘的朦胧意象,要正确地进行理解或联想,就必然会有较大的困难了。
3、文化差异
例九: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九上《我的叔叔于勒》)
正如对“鲁滨孙”这个形象的认识一样,过去,当人们在赞美他的“坚韧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人类优秀品质的时候,而我们却把他作为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典型来加以批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抱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可能完全对立的。同样,对于本例,过去,我们习惯上给它贴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政治标签,并以此去认识、理解、评判菲利普夫妇的行为;现在,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开放题,意在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人物的行为,这本身也说明了我国的社会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4、生活差异
例十: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七下《华南虎》)
有的文本,则蕴含着作者对独特生活经历的感悟,学生由于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虽然可以根据文本作出相应的理解,但在认识的程度上,感情的体会上,差距必然是很大的。
三、开放性阅读题解读应遵循的原则
1、“知书达理”
例十一: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九下《那树》)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对文本材料进行内化的过程。所以,读者不管对材料是认同,还是进行再创造,所依据的对象都是文本材料,具体地说,就是作者在文本中对意象的具体描述。因此,我们讨论问题,发表观点,必须紧紧地围绕文本而展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抛开文本,信口开河。
2、“揆情度理”
例十二: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八上《背影》)
如前文所述,独特的生活经历,往往让人产生独特的的生活感悟,导致特定的人物行为。因此,讨论类似问题,我们必须把人物放归到特定的“情景”中,而不能“以己度人”,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
3、“顺理成章”
例十三:《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七上《世说新语》两则)
类似此例的问题,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参所作的提示,倾向于对元方行为的谅解和认同。但就实际教育来看,则以否定元方行为为妥。因为这样的理解,更切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也更有积极意义。
4、“援疑质理”
例十四:《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九上《短文两篇》)
本例所举的对立意见,其实是阅读理论中“读者理论”和“作者理论”的分歧点。而本题所讨论的,是对原文论题的拓展,我们正可以拿叶老的观点,作为疑问来引导学生辨析,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本文阐述的理解。
5、“穷理尽情”
例十五: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些讨论题所例举的观点,本身都是依据文本材料的某个方面而提出的,也就是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相比之下,其中有一个则相对地更全面、更合理,所以,对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比较、鉴别,以求找出更切近原文、更有说服力的意见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原则其实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让我们再回到《两小儿辩日》一文的问题上来,就不难得出,这篇文章所给予我们最基本的启示是:“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绍兴西藏民族中学 周学安
作者邮箱: x_uean@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开放题,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七年级语文知识归纳(人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