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561  
标签:教师随笔
高密:莫言红高粱的酒香醇厚
火红火红的高粱地

      20年前拍摄的《红高粱》电影,今天看来仍然让人们心潮澎湃。当时,张艺谋正在山西太行山里参与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电影《老井》的拍摄工作。作为摄影师,张艺谋拍摄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在影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一切都似乎无法表达他心中的热情,他决心自己当导演。就在这时,一部叫《红高粱》的小说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

      小说《红高粱》是山东高密作家莫言根据家乡的故事创作的,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所描绘的高密东北乡的人和事深深吸引住了张艺谋。在《老井》拍摄的间隙,他从太行山的拍摄现场,赶到北京找莫言谈小说的改编权问题。“张艺谋剃着光头,上身穿着一件特别破的衣服,穿着短裤,鞋子就是农民用那种胶皮轱辘做成的简易凉鞋。”虽然以前未曾谋面,但张艺谋的电影曾经给莫言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二人谈的投机,很快就谈定了改编权的问题,谈到红高粱,谈到小说中那些充满激情的人物,二人都很兴奋。莫言说过:“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试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

      张艺谋和莫言很快就商定了改编权的问题,这让张艺谋对高密那片土地产生了强烈的向往。除此之外,张艺谋最想看的就是高粱,然而,现实的情况让他陷入了困境。

      当时的高密,已经没有了一望无际的高粱地,莫言说:“小说写的是过去的事情,高密种高粱是50年代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农民连小麦都吃不完。”在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高粱曾经是旧时代人们的主要口粮,今天的高密人的爷爷奶奶们,靠着高粱生存,正是有了高粱的养育,也才有了高密今天的后代。没有高粱,电影就无法拍摄,莫言曾建议张艺谋到东北去拍摄,但是张艺谋坚决地选择在高密拍摄,而且决定自己种高粱,感动他的就是高密土地上那浓烈的气息。

      1987年春天,张艺谋派副导演带着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凑下的4万元钱到了高密,开始选景种高粱了。那一年,山东干旱少雨,高粱长得很差。就在准备调动消防车来浇水的时候,天下起了雨。后来张艺谋回忆说,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透了,你就在地里听,棵棵高粱就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出脆响,眼瞅着一节节往上蹿。直觉着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水灵。这正是张艺谋要表现的生命感觉。

      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1987年夏天,《红高粱》终于在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开拍了。最重要的情节几乎都是在高粱地里拍摄的。“我爷爷”和“我奶奶”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发生在高粱地里,“我罗汉爷爷”是在高粱地里被鬼子杀害的,“我爷爷”他们杀鬼子是在高粱地里杀的……红高粱就是他们的生命舞台。正是剧组和高密人的努力,才让我们在电影上看到了激情飞扬的红高粱。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在电影中,出嫁的镜头并不多,但中国传统婚俗的形式和色彩却十分浓烈。电影中,“我奶奶”出嫁时坐的是轿子,这和上世纪50年代之前高密的妇女出嫁时是相同的。电影《红高粱》中,“我奶奶”出嫁的路上,年轻力壮的轿夫们插科打诨、嬉笑挑逗的一段戏让观众忍俊不禁。这种类似于闹洞房的场景,作家莫言就曾从村里的老轿夫嘴里听说过,轿夫在路上折腾新娘子的事情确实有过。“抬轿子折腾新娘子,这种事确实是有的。如果女方或者是男方家里比较吝啬,把轿夫打发得不高兴,给的赏钱不够,轿夫们可能就不高兴了,就这样颠来颠去,把新娘子颠吐了。”但电影中那场载歌载舞的“颠轿”戏,却是张艺谋在民俗基础上的创造。莫言介绍:“这个情节在我小说中也是浓墨重彩,张艺谋又夸张了。”为了营造气氛,剧组用卡车拉了十几车黄土,铺在路上。开拍后,演员在前面走,工作人员在后面用铲子扬土,气氛一下子被烘托了起来。

      酒是喜庆的必备品,山东自古出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武松打虎的故事就是山东英雄最好的代表。高密的酒文化十分丰富,酒是高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而民间酿酒更是普遍的现象,作家莫言就还记得故乡的酒作坊里散发的阵阵酒香。“村子里就有3个酒作坊,每到春节的时候,就有许多车来拉酒,那时候满村里到处都散发着酒香。”

      孙家口伏击战遗址旧时酿酒的形式已经无法拍到,但《红高粱》电影中却为我们想像出了乡村酿酒的生动图景。九月初九是酒作坊烧锅生火的日子,“我奶奶”怀着好奇来到酒作坊,她想看看红高粱是怎么变成高粱酒的。当红红的高粱酒从酒糟中流出来的时候,“我奶奶”的表情充满了无比的新鲜和好奇,观众也被这种传奇般的酿酒方式所吸引。而片子接下来的“敬酒神”的歌唱,将高粱酒的文化推到了极致。虽然电影中红高粱酒的做法是一种想像和夸张,但是,电影中的“十八里红”酒却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

      在高密拍摄电影《红高粱》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外景地——孙家口。当年,美术师杨刚为了寻找种高粱的开阔地来到了这里,眼前的这座石桥一下子吸引住了他的目光。这种大条石本地并没有,从外地运来这些石头修桥,用这样的力气修筑了这样一座坚固的桥,就可以想像这里曾经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交通通道。电影中,日本人在“青杀口”的高粱地里残忍地杀害了“我罗汉爷爷”,也许是一种巧合,就在电影的拍摄地——孙家口的这座桥边,真实地发生过一次抗日的事件。在高密的县志中记载,1938年,日本人在这里遭到了游击队的伏击,军车被炸毁。后来,日本人来报复的时候,错把邻村的公婆庙当成了孙家口,制造了公婆庙惨案。石桥不远处的一块抗战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这次伏击战而设立的。随着莫言小说的发表和电影的拍摄,这个打鬼子的故事在民间也越传越神奇。


展开全文阅读
      鬼子的残暴激起了人们的仇恨,在电影中,当“我罗汉爷爷”被敌人杀害,当悲壮的“祭酒神歌”再次唱起的时候,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红高粱的悲壮和决绝。当“我爷爷”和酒坊的伙计们抱着点燃的高粱酒冲向鬼子的汽车的时候,观众的感情也仿佛被高粱酒点燃了。

      高密的红高粱喂养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作家莫言,红高粱地也滋养了张艺谋和他剧组的伙伴们。之后,他们借着高粱酒壮起的胆量,一路大胆地往前走。高粱地是他们的起点,从这里他们走向了柏林,走向了世界。20年来他们的电影总是引起关注甚至轰动,而且他们也永远记着脚下的那块高粱地。

      (根据央视《走遍中国》栏目之“中国电影地图《红高粱》——山东高密”整理)
标签:教师随笔 高密:莫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梦幻的民间复仇——莫言短篇小说《月光斩》解读
下一篇:莫言──中国作家里的“一哥”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