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阅读:904
标签: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点滴谈
培根曾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要看他的真实的品格。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的重要园地。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历史与未来的连线上传播文明与智慧的火种。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日本)。意大利有句名言:道德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道摆在了第一位。由此看来,教师必须担当起塑造人的灵魂的这一项系统工程,才能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学校的思想教育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又有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更要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尚的人格塑造人。如何做一个做堂堂正正有中国心的人,是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我们只能用爱国之魂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心。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这一点就更为重要。我们常常能感到父辈的赤子之心,历经磨难终归不悔。于是我利用一切时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唱国歌,默写国歌歌词比赛,鼓励学生收集爱国主义诗歌,举行诗歌朗诵会,快速拼祖国地图比赛,举办“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调动多种娱乐形式,朗诵爱国主义诗歌,唱热爱祖国歌曲,回顾祖国的悠久历史,拼祖国地图。小品、相声、舞蹈同登一台,独唱、合唱各领风骚,把祖国和个人联系起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心。我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得到正确的引导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他们追求理想的信念,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同时发挥自己语文教师的优势,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有意识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从孔孟时的杀身成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人格,激发学生从自己做起,奋力拚搏,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
当然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面对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浪潮的严峻挑战 ,面对21世纪对人才高素质的需求,必须着手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不仅有崇高的爱国之心,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感,还要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和坚实的基础、灵活的方法、求实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理想人格,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现代中学生敏于思索、善于质疑,对社会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仅仅的把学生做为道德约束对象,而要把他们发展成为生气勃勃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思想道德的主体。在工作方法上,杜绝照本宣科、空泛的讲道理、随心所欲的提要求,而是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不断认识、体验、反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真实的道德生活来体验,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引导学生识别是非、善恶。积极开展一系列以培养理想人格为中心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活动,不断丰富学生对理想人格的直观感受。在作文中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许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过去一说做好事就是捡钱包、搀扶老人过马路,现在则是贬低自己,如何不肯让座,如何临阵逃脱,我们不能从作文中看到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从身边写起,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坚持写日记、短评、读后感、游记等,把他们对生活的这样那样的看法倾泻于笔端。教师倾听学生看法,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利用评语对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即使是批评,语气上也十分婉转、多多体谅。师生经常共同商讨探索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把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他们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不唯己,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勇于创新。鼓励学生走出去,融于社会投身自然,培养一个有利于的群体环境,强化个性的合作与竞争。春游中通过长途步行,爬山过河,有意识磨砺自己,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作为老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做好选择。我班一个学生身高1·85米,酷爱篮球,无心学习,通过谈心家访,给他定下了考体院的志向,帮他补习文化课,终于顺利上了高中。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能疾风暴雨式的,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有滴水穿石之功效。
2000年10月
标签: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下一篇:
关于语句组接能力的训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