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65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及练习(苏教版高二必修)
(一)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三)文本研读
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四)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呱呱》
(一)作家作品: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正如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所指出,“六十年前屠格涅夫羡慕温和的君主制和贵族的宪制,而厌恶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主张的农夫民主制。”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终于在一八六○年脱离《现代人》杂志。屠格涅夫长期侨居西欧,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作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契诃夫对屠格涅夫及其作品评价很高。
展开全文阅读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1847—1852)包括二十五个短篇。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到乡村行猎时所写笔记的形式,描叙了农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镇和乡村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在草原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直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等。其中也有纯粹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如《森林和草原》。这部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都贯串着一定的反农奴制思想。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罗亭是“多余的人”行列中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力求在五十年代新历史条件下,探索“多余的人”性格的社会根源,评价三、四十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父与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
屠格涅夫晚年还写过一些以《散文诗》(1878—1882)为总标题的小型作品。这是他长期观察生活的成果。其中有的虽然带着悲观主义情绪,但大部分作品的基调是健康的。特别是《门槛》一篇,刻画了一个俄国女革命家的动人形象。《俄罗斯语言》则表明作者临终前不久对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屠格涅夫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浓厚的抒情风格。他以温情脉脉的笔调抒写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种感伤情调是他的贵族自由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的表现。他善于体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并使之和人物的情绪溶为一体,往往带有怅惘柔弱的色调。
(二)语言知识积累:
呱呱(gūgū) 人寰(huán) 峥嵘(zhēngróng)
幢(zhuàng) 仓猝(cù) 摇曳(yè)
(三)赏析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复述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对文章中的语句的整合利用)
明确:文章讲述了在年轻时“我”曾一度感到无聊,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庸俗的,“我”怀着孤傲的愁苦、绝望和蔑视一切的心情想离开人寰,但就在“我”走向死亡的途中,婴儿那充满生命力的呱呱的啼哭声让“我”收回了脚步,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
2、文本研习(分析、讨论、交流)
A、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转变过程的语句。
例:“我胸中的血液在沸腾…”——“一种隐秘的恐惧使我全身冰冷 …”
B、讨论分析为什么我的思想会有这样的转变?
明确: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拯救了“我”,它唤醒了“我”善的本性,爱的良知,生的渴望。
C、为什么婴儿能拯救“我”,请对“我”和婴儿加以对比分析,探究缘由。
明确:同:“我”和婴儿一样什么也没体验过。
异:“我”是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我”想自杀;婴儿没有什么思想意识,但却有着最原始的生命活力,他还不了解生命将面对什么,但对生命却有他的渴求,发出生命的最强音。
3、鉴赏写法:讨论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来凸现作者的思想?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如文章的第五小结的环境描写,突出表现死亡的寂静和恐怖。文章第14小结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生的温暖。
4、思想探究(分析、讨论、交流)
A、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对生命的礼赞
B、哪些因素影响了“我”,让“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明确:如:自尊心强,又十分孤独;生活艰苦,很不愉快;无聊,意志消沉;觉得世上一切都毫无价值,庸俗;想证明或报复什么;“我”所崇拜的偶像对“我”的影响…
C、请你从分析出的原因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缘由,结合现实的现象加以详尽的阐释。
【模拟试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基础演练
1.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数落(shǔ) 挪动(nuó) 蔓菁(jīng) 气喘吁吁(xū)
B. 砖砌(qì) 咆哮(xiào) 怒号(háo) 散落(sǎn)
C. 昵称(nì) 窗槛(kǎn) 颤抖(zhàn) 瞥见(piē)
D. 瞅见(chǒu) 唠叨(láo) 殡仪馆(bìn) 闲逛(guòng)
2. 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 淘气 出殡 神秘 漫漫长夜
B. 篷松 奈烦 昂首阔步 一愁莫展
C. 砖砌 苔藓 静侯 蛮不在乎
D. 寂寞 扯蛋 头昏眼花 莫名其妙
3.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起的“八”和“七”。
C. “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藤叶。”
D. 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
4.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
A. 苏艾正在画插图,忽然听到一个虚弱的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B.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火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C. “她会把死和藤叶联系在一起?笑话。”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 她非常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是枯叶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中。
5.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琢磨。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B. 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 府,真是不堪设想。
C. 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
展开余文
D.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二、创新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
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
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
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
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
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著《爱情问题》,江苏文艺出版杜1995年版)
1. 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
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2. (1)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母亲要陪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 文中第1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3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 文章第2段和第5段两次写到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 文章第3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 文章第6段写母亲临终前,“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两个“艰难”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呱呱》
一、基础演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悄然(qiāo) 处暑(chù) 突兀(wù) 峥嵘(zhēng róng)
B. 打扰(rǎo) 诚挚(zhì) 给予(yǔ) 寂灭(jì)
C. 厄运(è) 骤然(zhòu) 摇曳(yè) 凝视(níng)
D. 震慑(shè) 奇迹(jì) 拯救(zhěng) 创痛(chuā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安祥 稍纵即逝 责无旁贷 幸灾乐祸
B. 凛冽 莫衷一是 远离人寰 同仇敌忾
C. 惊讶 辉皇灿烂 惶然大悟 有条不稳
D. 陷井 备感骄傲 各司其职 目不转睛
3. 下列关联词运用正确的一组是( )
长城 是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把它看成了古董, 一味的陶醉于先人创造的业绩中,长城也可能成为锁链, 我们将停滞不前。
A. 只要 而且 从而 因而 B. 假如 或者 从而 因此
展开余文
C. 假如 而且 那么 因此 D. 只要 或者 那么 因而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年届50的王老师,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特级教师称号,毅然离开了驾轻就熟的中学教学岗位,来浙江大学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B. 市场需求造就了大批跟风企业,一时间,保健品市场良莠不齐,危机开始孕育。
C. 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D. 为了避免以后打扰它们,我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牺牲。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对祖国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还有一种比这更美好的感情,那就是对真理的爱。
B. 我们希望美方从中美关系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反对台湾独立的行为,谨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C. 为了根治网吧“顽症”,对未成年人上网集中查处,有效地把他们杜绝在网吧之外。
D. 目前,民政局已认真做好社会捐助款物的管理、发放和接收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安全越冬。
6. 下面的文段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饭后在椰林中散步。椰林一眼望不到边,林中遍生青草。 映在水中,连水也是浓绿色。
①一条莹洁的小河,在林的另一端流淌。
②在林的另一端,有一条莹洁的小河。
③水平如镜,水上有独木舟静静地横着。
④如镜的水面,静静地横着一只独木舟。
⑤绿得很浓的树木的两岸郁郁葱葱。
⑥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得很浓。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二、综合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①就在这一瞬之间,忽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在仓猝之中一下子不明白这
是什么声音,但这是活生生的——人的声音。我吓了一跳,侧耳静听:这声音又重复了一遍。
这……这是一个婴儿,一个吃奶婴儿的啼哭声!在这荒山野岭,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绝
灭了,永远绝灭了,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
②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
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
③一会儿,在我面前闪过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我奔得更快了——忽然,我看见一幢低
矮的小房子。这小房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上面有低低的平屋顶,通常是阿尔卑斯山的牧人躲
避风雨的,可以在里面住上几个星期。
④我推开半掩的门,直冲进屋子,仿佛死神就在背后追逐我。
⑤一条长板凳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安详地给婴儿喂奶。牧人,大概是她的丈夫,微笑着坐在她身边。他们两人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可是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微笑着向他们点头……
⑥拜伦,曼弗雷德,自杀的念头,我的高傲,我的伟大,这一切都到哪儿去了?
⑦婴儿继续啼哭着——我却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
⑧一个人的,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啊,你拯救了我,这生命的礼赞
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
7. 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
8. 第二段中,婴儿的啼哭应该很正常,作者为什么要说是“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
9. 文章第三段,写“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和“低矮”简陋的“平屋顶”的用意何在?
10. 怎样理解“我却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
11. 为什么婴儿能拯救“我”,请对“我”和婴儿加以对比分析,探究缘由。
【试题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基础演练
1、C(槛jiàn颤chàn)
2、B(蓬松、耐烦、一筹莫展)
3、C(冒号改为逗号)
4、D (A虚弱—微弱B黯淡—暗淡C不以为意—不以为然)
5、C(A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腕。B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事情到了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D “难言之隐”与“苦衷”意思重复)
二、创新训练
1、表现我患病后的痛苦,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的心情。表现母亲慈爱、坚强的特点。
2、(1)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2)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结构上照应上文。
3、(1)是写母亲在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伟大的母爱。(2)写儿子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深情告慰,表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决心。
4、C、D
《呱呱》
一、基础演练
1、A (悄qiǎo然 处chǔ 暑)
2、B(A 安详C 辉煌灿烂、恍然大悟、有条不紊 D 陷阱)
3、C 4、B 5、A 6、C
二、综合应用
7、“竟然”表现了出乎意料,也为后文“我”思想的转变作了铺垫。
8、这是“我”的感觉,是特殊情况下的错觉,明写婴儿的哭声,实际是写“我”此时的心境。
9、反衬。借以写婴儿哭声对“我”产生的影响,与后面的所谓“高傲”“伟大”作对照。
10、婴儿的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11、同:“我”和婴儿一样,什么也没体验过。异:“我”是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我”想自杀。婴儿没有什么思想意识,但却有着最原始的生命活力,他还不了解生命将面对什么,但对生命却有他的渴求,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最后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苏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
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