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558  
标签:教师随笔
《合欢树》阅读随笔集评范文推荐(高二下)之一
马先

      总起:教学《合欢树》的全过程,我不断被史铁生感动着,有些感想当年读他的《我与地坛》就印象深刻,有些感想却是新的、更深地理解。

      这篇课文内容很贴近,贴近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我一直很希望、祈祷高考作文是这种类型的话题,让孩子们真情流露、张扬个性,有东西可写,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新八股”。

      这篇课文的写法也很贴近,很简短,基本上符合考试作文的字数要求,也很符合我一再强调800字文章的写法——要材料、要对比、要以小见大……。

      所以一课时的课,我却布置了作文,当然,这不是年段安排,因此也就没有强制性反而是随笔性、可交可不交等等。

      比我的预计要好,孩子们都读进去了,读得比较透,感悟比较深,交稿甚至比“正式作文”要齐整,而且质量都比较高。

      有同学问:老师,我能不能就把这篇当作您所说的“两篇备用文章”之一?当然可以,因为下列文章都超过了85大关,至于未进入集评的,凡A级以上的也都可以。

      10班的白露同学,完成了一小段的“跟史铁生的对话”,我觉得可以代替成为“总评”,兹摘录于下:

      《你很幸福》10班 白露

      你失去了行走与奔跑的自由,却很幸福。

      这份幸福由母爱种植,浇灌,长成一株合欢树。

      上帝是睿智而公平的,天平这一端你的不幸增加了,另一端也必然有更多的幸福砝码。

      ……

      你拥有妈妈的所有时间及全身心的投入,不论是地坛里你的车轱辘印后妈妈的脚印,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照料,你也许已经成为妈妈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在合欢树里看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世界上的合欢树绝不仅仅这一棵,各种各样的羁绊让我们不舍抽身离去,流连在人世间,享受着平凡而浑浊的快乐。

      你很幸福,我也渴望那一株合欢树的幸福……。

      ※※※※※※※※※※※※※※※※※※※※※※※※※※

      范文1、《爱您,我的妈妈》  

      ☆18班 李洪芬

      “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

      高一,那段难熬的蜕变的日子里.

      一个双休日,我在书房写数学作业.因为都不会写,所以写得很是不耐烦,听到一点小动静我都会变得狂躁万分.就在这时,您端着一盘水果进来了:“眼睛要适当休息一下,可以吃一下水果,不要太累了……”“知道了知道了,放桌上就可以了。”我很烦地打断了您的话,希望您不要再吵我,好让我继续我的作业。

      然而半晌,我不仅没听到您离开后关门的声音,反倒听到一阵奚奚簌簌翻塑料袋的声音。我一时间抑制不住怒火,挺大声地回头向您喝道:“妈,你在干什么啊?!”“没……没有。我只是在看看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奖状……喏,这些都是你初中和小学的奖状呢,我那时侯一有空就最喜欢就把它们拿出来看看了……只是现在……”

      只是现在没有新的了。我在心里低低地接着您的话。

      您边说“那我不吵你了哦,好好读书吧。”边走出了书房。

      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了眼泪,它轻轻地从我眼眶里溢出,轻轻地滴在作业上,我轻轻地啜泣,轻轻地抹掉眼泪。我的母亲,那么任劳任怨地养育我,您在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欢乐竟都是来自我。过去的16年里,我的奖状,我的成绩,我的快乐都让您一起快乐。而现在,您的眼光里满是期望又满是鼓励,那份眼神让我多么想对您说:妈,我……!

      然而我还是将它暗暗地藏在心里,藏着,藏着,它会重见天日的……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高一住宿时,我的每个周末都过得煎熬。无时无刻不想着家,想着Mary,想着爸爸,想着妈妈。哭啊,是我进去第一个礼拜做的最懦弱,最傻的事情。但是,那份思念,总是会时刻被勾起,晚自习走在廊道上,望着校外黑暗中的千家灯火,依稀明亮,眼眶就忍不住泛红。后来,您总是想借机来看我,如果我忘了带什么材料,您总是很积极地问我:“要不我给你送来吧……”可是,我真的不想麻烦您,我真的不想让您如此奔波,但是我却又是那么强烈地想看到您。

      所以,您来了,您打扮得朝气蓬勃,优雅又高贵。“妈,你穿那么漂亮干嘛啊……”“好看吗?好看吧?我想说来你们学校啊,说不定会遇到你们的同学。所以穿好看点,可是有白头发了……”其实每次妈妈来,都是拿东西给我而已,我从不留妈妈在食堂吃饭什么的,也不多说什么,因此妈妈都是来了没几分钟就马上走了。而每次在家,妈妈也总兴致勃勃地自己拔着白头发,絮絮叨叨地说:“老了,老了……”

      妈妈,我的妈妈。曾经,当我看到您脸上的那份自豪时,当我听到您絮叨地告诉我,司机是怎么样地羡慕您的孩子在双十读书时,当我看到您答复邻里们的问题时,您的背挺得直直的,不再像以前被人问及我在哪个初中时自卑的神色时,我曾一度以为我做到了,也完成了让您开心的愿望了。


展开全文阅读
      然而我错了,我做的不够,那都是您的自欺欺人!!我读不好!我跟不上进度!我一落千丈,我拼死拼活地读书,却怎么也达不到目标!我读了双十,可是我读得不好了……自责夹杂着伤心,纠结一团,在我的心里,乱如麻……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这个寒假,我同您一起去拔牙,医生说您是蛀牙,已经蛀到牙神经坏死了。医生还惊讶地问您:你是怎么熬过来的?这种蛀牙,神经都坏死了,之前就会有一个很痛的晚上,那个晚上会痛到睡不着的…… 我这才想起,你那几个晚上赖不住我,便与我一起睡觉,但你隔会就说疼,却又不敢翻身,怕吵到我睡觉。我那时还没想到会那么疼,现在听着这一字一字从医生的嘴里吐出,我真是恨啊!我那时什么也无法为你做!当牙医拿着机器在你牙齿上钻动时,我受不住那种声音,跑到门外,却又听到平日里坚强的您,发出那种钻心地低吟,忍不了,忍不了,还是冲进去站在了您的身边,不能这样把您抛弃在那里。

      我静静地站在躺椅后,摸着您的头,注视着您的手,每看到您的手拳成一团时,我就轻轻地告诉您:妈……再忍一下,一下就好了。我看着您疼痛的表情,眼泪都泛出来了,就想起平日那么坚强的,从楼梯摔下来都不流泪的妈妈,如今在我的视线里,痛苦着。

      而我却只能为您做这么多,只能做这么多……原谅我,妈妈,原谅我什么都做不了。

      那一刻,我想,长大去当医生吧。

      “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昨天,看到您拿到我开学考成绩单那满意而兴奋得语无伦次的样子,开心地对我说:“我就说你可以的!你可以的!”

      妈妈!我看到你终于开心地笑了……这样,什么都值得,真的,都值得!

      当爸爸又开始长篇大论:为了你自己的前途,你自然得好好读书,这个成绩不算什么,已经过去了。我生气地回道:“错!我是为了我的妈妈在读书!我才不要那种虚无的什么为了前途的动力!我都是为了我的妈妈!”第一次,终于把那份压抑了很深的秘密道了出来。爸爸显然有些吃醋,有些不满地嚷嚷:好好好,那就为你妈妈。

      ……

      我看到妈妈很幸福地笑了,那样子真的很幸福……

      ……

      “妈妈,你要陪着我一直到很老很老……”

      “怎么可能,那不成老妖怪了。而且到时候我可能痴呆到连你也不认识了。”

      “不会的,妈妈永远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孩子!我也不可能因此不要你!”

      “好啊……”

      ……

      后记:很喜欢这首歌,很喜欢这个称呼,百叫不腻的称呼:烛光里的妈妈!

      简评:晚间备课时,我把《烛光里的妈妈》拷进PPT,女儿在一边傻笑说:老爸,你应该选择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你选的这首歌太老,勉强可以打动我们80后,要打动90后恐怕不够“与时俱进”……。我没有采纳她的意见,倒不是她的建议没道理,而是因为时间已晚,我来不及了解周杰伦歌曲的内涵,而这首歌我很熟悉,我觉得经典得完全可以穿越时空。

      我看到了效果:李洪芬把这首歌作为她文章的过渡衔接,用得很巧,也用得很真。

      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心悸——“到时候我可能痴呆到连你也不认识了……”。

      我的老母亲今年已经过了86岁,已经到了认不出我们任何人的时候了,每当我抓着她老人家的冰凉的干瘪的手,跟她有一搭没一搭瞎聊之时,实际上是百感交集百味俱陈难以尽言。

      这篇文章还有缺陷,主要是“片断”不够斩截,跟史铁生选择的10岁、20岁、30岁那样的选材有较大距离,当然,小作者只有十几岁,她不可能写到30岁以后的事,我的要求对她来说太多太高了。

      ※※※※※※※※※※※※※※※※※※※※※※※※※※

      范文2、《白开水一样的爱》

      ☆10班 钟艺霖

      故乡后面的山上曾有一条清泉流过,太过细微,清澈,以致没有人发觉。

      曾有这么一条清泉浸润我的身体,从此便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里。

      这便激起了我的一段回忆……清淡如水。

      曾经有个人,对我撒了个天大的谎言。您说您不爱吃西瓜,却又在我吃剩的瓜皮上啃了又啃?

      曾经有个人,硬是在我面前逞能。说是为我摘石榴,硬是从树上摔下。我当时还小,一下就哭了,您却立马站起来安慰我,还带我到处玩了一下午。

      结果第二天便被父亲送进了医院,没过几天,当时我放学回来,父亲告诉我说:“你已经回老家了。”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爷爷是个刚直的硬汉,能够撑起这片蓝天。

      长大后,我才明白你的心如水一般不堪一击。您怕我看着您走,难免有一阵哭啼,便选择悄然离去。

      有一天,您真的离去,我才发现天并没有塌下。

      爷爷忙活了一辈子,就连死也没给儿孙留下哪怕一点麻烦。

      您去世的那天早上,将自己的房间整理得清清楚楚。不,那是七叔的房间,您的所有家当,便是一个小木箱,里头装着几张残旧的黑白照片,几十块钱,还有半包没抽完的香烟。

      出去前,还像往常一样将家中一天要用的柴砍完……

      今年过年我回老家,才发现家里真的变了好多。

      家门前,不再有一个久久伫立的身影,还有那双期待的双眼。

      曾经的您,因为当心我跟伙伴们玩出了什么危险,竟跟在我们后面走了一个下午。

      去年的那个春节,到了我要回厦门的时候,您那双颤抖着的冰冷的手将我抓得格外紧,而我却将您给我的红包抓得格外紧。

      我实在没有勇气再想象那位老人在我们走后又站了多久,寻思了多久,是否期待到我们大概平安抵厦,他才肯安心回房……

      那双粗糙而又龟裂的手啊,没想到我再也没有机会触碰。

      愚昧的人们啊,总是在拥有时不好好珍惜,待到失去时才感到惋惜。


展开余文
      然后便将墓建得漂亮些,在我看来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

      只有那涓涓的流水,最了解爷爷的心。

      爷爷的一生,做人做事,就像白开水一般,没有了华丽,却分外实在,明白。

      留给后人的回忆,也是清淡如水。

      除了那些回忆,我只知道他姓钟,是个农民,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如果再详细点,一生到过最远的地方---厦门。一生坐过两次车:一次是福清到厦门,一次是厦门到福清。

      故乡后面的一条浅浅的沟,没有人知道曾有一条清泉流过……

      简评:钟艺霖的文思与用笔,相当有才情,已经我选用过好几篇了。

      记得我印发某次《范文讲评》时,有同事不太理解:周老师你怎么会喜欢这类文章?你应该喜欢华丽型的才是……。

      我不明白何以给人留下那样的印象,但我不会去辩驳计较。

      文无定法,朴拙如农家清茶者,未必就逊于五星酒店中色彩斑斓的鸡尾酒,这是我对文章的看法;

      有教无类,假如我属于什么华丽派(我自己怎么不觉得?),我也应当允许并引导学生发挥强项、飞扬个性才是,这是我对教师的见解。

      我不会因为谁是教授或达官的子弟而高看一眼,虽然我也很“现实”;我也绝不轻视来自乡野的草根之子,因为我们大家或早或迟都曾来自草根……。

      英雄不问出处,金子总会闪光,我相信这一点,也努力往这方面去做。

      史铁生的文章一点儿也不华丽,那么,钟艺霖的文章也会有很多人喜欢,包括将来的评委。

      ※※※※※※※※※※※※※※※※※※※※※※※※※※

      范文3、《叩响心灵之门》

      ☆10班 詹颜钰

      对你的文章,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感觉。

      那是我第一次读你的文章——《合欢树》。文章不长,却很深情。平淡中的情深,最能打动人心。

      你用你的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特殊的人生阅历,写出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思索。

      就像你说的那样“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感觉亦是如此。有的时候,把感觉说破了,感觉已不是那种感觉了。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你又一次道破了我的心声。一道布满青灰的小门,长久以来没有阳光的照射,就像一直沉睡在那极点的边缘。突然有一天,你打着耀眼的手电,叩响了我的心灵之门。手电的光芒下,青灰跳起了一支慢舞,迎接你这个久违的客人。你唤醒了我心底的收藏。

      当我感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之时。你的思考如夏日里一场强劲的狂风暴雨,荡涤着我燥热得快要干裂的身心。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当我思忆着我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而何时又来不及挥一挥衣袖,说一声告辞就离开。那时,我是否舍得离开呢?舍不得也得离开吧。从开始的迷惘,转而开始畏惧。天籁般的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是你解答了我的迷惑,安抚了我畏惧的心灵。

      当我失意之是,又是“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激我重新燃起阳光般的希望。

      怎能不爱?

      简评:史铁生的文字是很煽情的,很平淡很直白但却象针象刺象剑,直截了当进入你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小作者读懂了史铁生的文章,更读懂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文章写法——不泡水,纯干货。

      这篇文章有很明显的哲理味道,小作者已经开始从“政治”课的辩证,进行很有机的学科迁移。这很重要,我一直要求政治老师早一点讲哲学、讲辩证,不只是因为那样读“政治”才“入味”,更因为它对文章阅读、分析以及写作帮助极大。

      詹颜钰的“政治”(哲学)读进去了,更可喜的是能够走出来,以此为工具为利器,纵捭横阖,品文论人。

      ※※※※※※※※※※※※※※※※※※※※※※※※※※

      范文4、《随想》

      ☆18班 邵心怡

      既然是随想,就没有中心的考虑了,就是写一些想到的东西。

      很喜欢史铁生的文字,没有藻饰体的矫情和千篇一律,却是对生命深思后流淌出的文字,于是起承转合都隽永而随性,平淡中有一种柔韧的力度,犹如他的生命一样有一种浩瀚却也平凡的韧性。真正美好的文字是能真正让人思考生命的文字,不是吗?

      看完文章的最大感受:哭得很狼狈,很丢脸。

      其实也不完全是文章的缘故。似乎是这两天发生了太多是,闷闷地压在心里膨胀,然后在那节语文课上突然找到刺破气球的钢针。

      舍友的父亲因为肾结石到医院动了很大一场手术。那天夜里宿舍熄了灯,她告诉我后,我却默默的不知道能够说些什么。

      猛然想起很多事,习以为常的事。

      想起父母的肩周炎,我家的拔火罐用坏了不少银鹭花生牛奶的铁罐,不少烧黑了的硬币,想起父母常年皮肤上狗皮膏药和拔火罐的印子和家里用到再也贴不紧肉的哈慈五行针。这么多东西,怎么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了习惯,习惯到让我想起都不再心悸了呢?

      想起父亲到莆田工作落下的腿部筋脉的病根,医生说休息几个月可以痊愈,他却因为常开车几年了都没有好过。想起他每周三开车六十公里只送了一碗汤几碟菜,想起周末回家时坐在沙发上的他满身汽车和药物的气味。

      想起母亲总买最贵的东西给我。她说一分钱一分货却常常被奸商欺骗。想起母亲十几年前喜欢拉着其他女孩或男孩跳恰恰,现在却喜欢拉着我跳最简单的三步,而且还常被我拒绝。想起她每周三早早在食堂等我。我是那样不耐烦等待的一个人,而母亲面对几百张空着的蓝色塑料椅是又是怎样的寂寞呢?她是不是也因为要见到我,像其他母亲一样心里怀着高兴的期待呢?就在这样的等待中,我再也无法在她身上看到“风姿灼灼”这个词。

      想起母亲跑了很多超市终于买到我爱吃的“爱尚非蛋糕”。我却回她,早就吃腻了。然后将母亲希望听到的感激变成两天早餐。

      想起每次回家时提着行李按动门铃时听到的急切而愉快的拖鞋的声响,爸妈是不是带着像孩子一样的笑脸呢?

      这么多事,怎么总觉得天经地义没有感动和珍惜过呢?

      我或许真的不是特别孝顺以至于冷漠。常常厌烦父亲的坏脾气和母亲的说教,常常觉得自己的思考或许已经比他们深刻也更长远,常常有“翅膀硬了”的潜意识认为难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他们也经常用讶异的眼光看着我惊奇怎么曾经在怀里的孩子慢慢地对世界的看法超越了他们的想象。我的父亲不知道秦始皇的丞相叫李斯,我的母亲不知道刘邦原来没有名字。

      我也渐渐习惯了缄默地行走,习惯了独处时一言不发不爱有人打扰。所以常常留给他们一扇关闭的木门。我不爱看他们爱看的没有情节的泡沫剧和综艺节目于是霸道地转台……


展开余文
      老师,可以大胆地猜测您对父亲的爱吗?从您讲了《水浒》时谈到因为父亲的启发,明白了最应崇敬的人是施耐庵可父亲已经不在。到您每次谈到文革时平静的语气里难掩的愤恨。想大胆地猜测您在那场浩劫中失去了心中的英雄。似乎每个父亲都是孩子心里的英雄,不是吗?

      那节文革的语文课上的哭泣是因为想起了我素未谋面的外公。母亲的描述中他被拉上街头批斗得严重。很多同辈人都上吊死了他却咬牙硬挺,每天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上挖野菜度日。似乎也是在那个时候落下病根,到我出生十个月左右,他因病死了。我不信神佛,却真的怕是我的出生克死了他。我的记忆里没有他,他却用他生命的寒冬和暖春告诉我,爱可以很顽强。

      是不是每一个“家”的字眼都有着这样一个关于爱的话题呢?是不是应了那句最滥俗的话,“天下父母心”呢?

      和史铁生一样有着虚荣的心愿,仿佛幼童时希望得到父母的一颗糖和一个亲吻。会不会有一天我也成为他们的骄傲呢?会不会有一天父母头发斑白地走过街头巷尾可以接受别人的羡慕也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呢?

      我只希望我不要像史铁生和老师一样,来不及。

      简评:邵心怡的文章的的确确是随想,随想当然可以信马由缰,而她还是能够很巧妙自然地让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篇章。

      她对史铁生的感悟,已经触摸到了灵魂,思想内容上已属“九重”。我所能简评的好象只有回答她的问话了,可能这也是不少同学想知道的,我属于“事无不可对人言”的一类,我想谈谈这些,或许对文章以及人生的理解也还是有帮助的。

      我父亲是从江西临川步行到长汀考入厦大的(抗战时厦大迁到那里),考入的是中文系,后来觉得生物更喜欢就转考生物转系成功后来就留校任教。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希望把优秀青年招致麾下,于是父亲在那样的年代就留下了后来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历史问题直到因此被折磨至死。

      我父亲的脾气是很刚很烈的:小时候多次亲见父亲打骂大哥的举动,有点夸张(大哥没有顽劣到那种程度,父亲显然是要“杀鸡给猴看”),效果当然好,因此我们都很“乖”,但我却很遗憾从未受到过父亲的打骂——母亲后来跟我说过:如果你爸多活八年十年,你可能是被打得最狠的,因为你太象父亲了,脾气个性都象,这要犯冲;你的顽劣和“坏水”远远超过你哥哥姐姐……。

      母亲对我的教育很放纵,我可以和她谈生论死全无避忌。她曾问过我死后把她怎么安排?我也直截了当地说:我想把您海洒,因为虽然不知父亲骨灰在哪里,但终归大海,将来我也去。

      在我事业处在高峰时,母亲总是很歉疚地说:你要是不生在我们家就好了,不受“家庭成份”影响你能够飞得很高……。我清楚知道母亲(当然也包括父亲的遗愿)是更愿意我成为学者的,因此在我两次当官走红之时,我也坦然告诉母亲,我一点也不喜欢当官,我无法在那样的“浆糊”里生存。

      我决然回归教坛,母亲已经混沌不明,但我相信二老都是同意且高兴的,虽然中教算不上什么学者,但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人生价值。

      女儿已经在待遇很不错的外企站稳脚跟,不少人都很羡慕,但前不久她却背着我报考了“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师岗位,我不反对且希望她多一份选择并接受磨练,我感觉很古怪的是这种教师DNA的神奇,竟然能够穿越百年(注:我外公曾是武汉美院教师,徐悲鸿的学生)。

      ※※※※※※※※※※※※※※※※※※※※※※※※※※

      范文5、《史铁生与上帝》

      ☆ 10班 张舒悦

      很早就听说过史铁生的名字,但是对他的认识,只是依稀的局限在他是个残疾人,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也因为篇幅冗长,在我翻开读本后被跳过了。

      而现在,仔细读了《合欢树》,体味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我竟不禁被深深吸引了。

      回到家,重新搜索出那篇《我与地坛》细细地品位起来。

      他不因残疾而自怨自艾,也不利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做些所谓的“炒作”。

      他笑称自己:“职业是残疾,业余是写作。”

      我想,要是为“他关上那一扇门”的上帝,得意的想要磨练。看到了这些,恐怕会气得跳脚。

      无视残疾,那才是真正的战胜残疾。

      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

      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算。

      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高人说能“为你避灾”,铁生也不信,因为那就是命运无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说,还算它干什么?(以上为史铁生语)

      当我刚想为不拜佛,不信命的史铁生叫好时,我却意外的发现,错了,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基督徒。

      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上帝: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母亲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将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人深深的迷茫了。

      他相信上帝,但他不怨恨上帝的安排。

      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做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他坦然接受对别人来说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他讨厌没有意义的追问、思考,甚至对于母亲焦急地为他寻医求药的行为也觉得是浪费时间。

      虽然上帝可能顺便保证了那件“事实”的结果,但史铁生却用他的轮椅、他的笔,在人生的轨迹中深深地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原本笔直而短短直线,竟被他化作了美丽的曲线。

      人的命运,到底在冥冥之中是否早有安排,我并不知晓。

      但我命由我,不由天。

      灿烂的人生,苦闷的生活,往往都在于自己的选择。

      简评:文章不厌百回读,这当然是指好文章,史铁生当得起。

      小作者真正用心读了,可以看得出,不是浏览,不是不求甚解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读,食髓而知味,触摸到了伟大和为什么伟大。

      因此自然而然读后感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挥洒自如的感觉,大概谁都可以感觉到。

      史铁生是不是“基督徒”?我想不是很重要吧,是也好不是也罢,上帝之有无,存乎一心。

      那位吟咏“菩提本非树”的慧能高僧,曾经在南粤听经悟惮,风吹幡动,座中两僧一者说是“风动”,一者说是“幡动”。慧能缓缓说出是“心动”,一语悟道成就其后来在佛学界的高位高德。

      读文写文大概也如此吧,风动幡动俱是外力外因,只有心动方为内因,悟出真谛写出妙文是为“心动”。

      ※※※※※※※※※※※※※※※※※※※※※※※※※※

      范文6、《我们的想法》

      ☆10班 周先明

      17岁,我们已经接近他失去双腿的那个年龄。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拥有健全的身体。因此,我就无法深切体会他内心曾有的悲痛和绝望了吧。但是身处在这同一年龄段的我们,同样有着对母爱的叛逆。

      《合欢树》中母亲给作者治病却不慎烫伤作者,让她自己惊惶好几个月;《我与地坛》中母亲在找不见自己儿子时,那慌张的眼神,还有她目送儿子离家而去那凝固的背影……这一切,都和我心弦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每次出门,母亲都会站在阳台上目送我离去。百米开外的我,象征性地挥挥手便埋头走去,快到视觉死角,偷偷的回头望去,母亲仍旧站在三角梅边朝我挥手微笑。

      完全出于学习行为,我在母亲出门时偶尔也会站在阳台栏杆边,向母亲挥手告别。母亲两三步一小停,微笑着挥手示意让我进门去,我也就无所谓地走进门去,而用余光瞟见母亲还在不断地回头。而待我坐回房间,常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天转凉了,要多加衣服了”。

      这是稍早一些的事了,近些时候,有的事还让我有了负罪感。

      我的父母都在福州工作,父亲工作繁忙,基本上周末也就只有母亲能奔波六百里路来照顾我了。我硬是要求他们不要这么频繁地来,原因一是不希望耗费不必要的费用,但更自私的想法是脱离约束。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周来一次。

      那个星期也同往常一样,开门欢迎我的只有母亲。我坐下歇了一会儿,便询问先前要的资料是否带来了。粗心的母亲把它落在福州了。本是一些闲暇时看的资料,不知让我哪来的火气,竟责备起母亲来,并把它们说得多么多么的重要。母亲当时只顾一个劲儿地道歉,还微笑着让我先吃饭。

      回校的第二天,母亲托人把捎东西来了,是我要的那些资料。信封包着几份文本,装订地整整齐齐。

      晚上,我还没敢打电话道声谢,父亲就打了过来,嘘寒问暖了一阵,压低声音说:“你妈妈昨天回来哭了一晚上,怪自己怎么会这么粗心……”我听了顿时把脸侧向柜子,以免旁边正开玩笑的同学看出什么不对头。

      冷静的审视自己,其实我们懂得爱,只是太稚嫩。我们总不想或者说不敢去表达。

      不管是史铁生,还是现在的我们,在这相同的时候做了相同是的事。也许这就是人类成长必经之途,也许这也是其他生物成长的方式——所有的对错,都由时间来评判,所有的想法,都让时间来完善。

      简评:“无情未必真豪杰”,刚硬如鲁迅,也跳不出这个圈子。当然,如果完全跳出了,也就不可爱了,如尼采如叔本华,几乎只是思考机器,一点也不可爱。

      周先明应该属于比较“武”的也就是比较“粗放”一类,这当然仅仅是我的推测而已。他能够如此细腻记忆着并写出这么些片断,而且学会真情为文,可以算是“文武双全”一回了,希望有两回三回无数回。

      文章有史铁生的痕迹,也有别人作品的痕迹,这不要紧,史铁生也不是生来就会写作的。

      这篇文章很不错,但周先明特别交代一定得批评,那我只好勉强求疵——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两段,其实,都只需要保留一段足够,不要怕交代不够清,已经很清晰了。

      ※※※※※※※※※※※※※※※※※※※※※※※※※※

      范文7、《眼泪在笑》

      ☆10班 王艺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发呆,不愿再去想一些事的对错,一些人的想念。或许,生活于我们总是习惯变得冷漠。久未放晴的天空,不痛不痒的感觉,才发现,有时候,笑比哭更令人难受。

      看完《我与地坛》,惊讶自己的感动竟掉了满地,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忘了怎么哭。是压抑后的释放,释放后的轻松。知道,一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只是不经意间的遗忘。

      心隐隐的痛,我想陪着你,一起怀念你的母亲。你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们总是太任性,忘了每一次我们哭的时候,总会有个人比我们更难受。

      是不是任何人都会变的伟大,当她成为一个母亲?这是生命的本能吗,还是高贵于自己生命的灵魂?一种牵挂,是心灵的默契。也许,最容易满足,也最容易受伤的总是缠绵一生的亲情吧。

      看《地坛》的时候,我问妈妈,“当母亲的人到底为谁活着?”妈妈笑着说,“为孩子……”我不解,说,妈妈为了孩子,孩子为了以后的孩子,那到底为了谁?妈妈仍是笑,说,你还不懂。

      是的,我不懂,也许以后会懂,也许,永远不懂。只知道有人会比爱自己更爱你,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比爱自己更爱你。

      “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我想,我们都一样,因为拥有所以忘了有一天会失去,忘了应该珍惜。从前的悔恨,这种痛会伴随一生,甚至更久。

      于是,我开始想以后,长长的以后,有一天,她不再牵你的手,因为她想让你飞,而她已不能够;又想起以前,不远的从前,我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太迟,会不会在某一天,又再次忘却。我告诉自己,不要因为包容而刻意的任性,不要因为拥有而无意的伤害。爱我们的母亲,不只因为她爱你。

      你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如果连欲望都没了,是不是,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上帝给了我们一个世界,让我们活着,却忘了告诉我们为什么活着。有点头疼。

      我曾经一直在想,死了到底有什么大不了,活着的人才会伤心。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不想死?后来,觉得这个问题太深奥,不是自己的IQ考虑的清楚的,也就算了。象你说的,既然活着何必急着死呢?

      一些事,不该太坚持,人总是给自己找一个似乎听得过去的理由骗骗自己,然后,一直往前走。不敢再回头,因为害怕自己再也说服不了自己了。我们都看不到远方,那么,就继续吧,不如当一次乖小孩,让生活任意漂流。

      我喜欢你文字里流露的温情而宿命的伤感,能够悲伤,也是,一种享受。

      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吧。

      简评:这篇文章思辩性很强,跳跃性也很强,从标题开始就进入了“哲学”范畴,完完全全是“对话”是“随想”是意识流动。

      在我的作业布置要求里,这完全是符合要求的,但如果放在应试文章中则有点玄,因为具体内容太少,不像前面几篇,都有细节片断。

      好的东西要肯定,没把握的我也得跟大家说清楚。

      ※※※※※※※※※※※※※※※※※※※※※※※※※※

      范文8《你心里有那座坛吗?》

      ☆10班 杨路加

      这次在北京停留时间很短,但因为住处在地坛边上,所以在去机场前无论如何也去看了看。缘起自然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在一本散文集上看到那篇文章,心里留了个念想。

      去的路上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夏日抽丝的凉意沁入皮肤。远目的屋宇、街衢,渐渐褪色成一张张沉默的画片。直到一抹朱红色撞进我怀里。地坛到了。

      汲着湿漉漉的鞋子,穿过冗长的廊道,猛然夺去我呼吸的,竟然是一片没有尽头的绿。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绿色。

      那么轻狂的,奔放的,肆无忌惮地挥霍着生机。似乎蓦地解除了桎梏,抛却了重压,连亘的绿意忘我地涌流,涌流,嘶吼着生的喜悦。那是草的颜彩。湿润的泥土、长凳,在天青色的雨帘中也变得风姿绰约。泠泠雨声掩盖了它们喁喁低语的柔情蜜意。草木有生无情,而正是一场新雨赋予了它们世上最灵动的魂魄。丈许朱墙之内,绿意盎然,生机汹涌。

      想不到,一荒凉就是百年的祭坛,竟以这样天真明快的方式迎接着年轻的参观者。

      像史铁生那样在空旷的园子里漫无目的地走着,拐进了一条林荫小道。两排槐树武士一般笔直地站着,投下苍黑的倒影。雨雾深情地爱抚着肥厚的叶片,树枝似乎衔着一块块佩了多年的温玉。行走其下,犹在一个清凉的梦中。雨点穿过虚幻的记忆,虚幻的人体,破碎在汉白玉地砖上,一同碎裂的还有那场钟罄长鸣、人影憧憧的神祀盛会。

      地坛不再是庶民勿入的皇家祭坛,而仅仅只是一个需要人陪伴的寂寞老人。或许就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那么多场旧雨的淋洗,再深刻的车辙也早已荡平。但若真的有园神的存在,也必将感佩他给予的从未有过的理解与关注。“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那些动人的篇章,是他对这个落魄老人的安慰,又何尝不是他为了忘掉苦痛的自我安慰。

      在他匆忙逃离母亲的时候,正是荒园里撩拨着阳光的风给了他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回答。可以说,是他的生母与地坛构成了一个完整并完美的母亲,搀扶着那个倔强、痛苦的男孩,走过最艰难的时光隧道,成长为一个坚忍、才华横溢的人。他又写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你心里有那座坛吗?是你心灵停泊的深水良港,永远不会有暴风雨,不会有战火,不会有尔虞我诈、人情诡谲,有的只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坦诚。那或许是一个怀抱,或许是一个家,一座城市,总之就是你的退路,是你一回首就能看见、仅仅下过雪的草原。

      是的,你有,我说你有你就有。只是总有那么些人走得太远以至于怎么也看不见,或是根本不曾回头。而不幸我们不是史铁生,不可能怎么搬家都离地坛很近。

      他的文章中说:“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正离开它,只是去大洋彼岸游历一小段时间。总有一天,我会走得更远、更久,甚至再也不回来。但那座坛我已留在心里,所以将来不论怎么搬家我将永远离它最近。

      朱红色的记忆闸门轰然闭合,我也没有什么可挽留的,只是

      我由衷感谢这雨。

      简评:我很有成就感,这些都是我的弟子,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文字。

      我刻意选择白露有点率性又有点哲理的节选开头,当然也是刻意选择杨路加的“诗意”来结尾,诗意也者,未尝不是哲理。

      如果单论景致,地坛一点也不好玩,空寂荒凉游人罕至,所以经常被东城区、朝阳区以及北京市的旅游、商业甚至街道、居委会等部门单位挪来做“庙会”的场所,那种噪杂喧嚣的商业性庙会,肯定不是史铁生想看到的,也不是杨路加想看到的,因此她特别感谢那场雨,保留了空寂荒凉,保留了精神伊甸园的宁静空灵。

      杨路加的文章是以前就写好的,她自已说“大修”之后拿来充数。

      “一抹朱红色撞进我怀里//猛然夺去我呼吸的,竟然是一片没有尽头的绿//连亘的绿意忘我地涌流,涌流,嘶吼着生的喜悦//雨点穿过虚幻的记忆,虚幻的人体,破碎在汉白玉地砖上,一同碎裂的还有……”。

      我推测这些很富诗意的词句,也许大部是“大修”之后的产物,就这些词句,我感觉很好,感觉杨路加已经越过了古龙的“神坛”——张爱玲?洛夫?余光中?席慕容?……,

      我不知道她到底看了多少书,但我知道的是她已经不只会一门武功,正在逼近“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朱红色的记忆闸门轰然闭合”,自然也随时可以开启。

      “你心里有那座坛吗?”,杨路加似乎很“淑女”的柔声相询,立马又很霸道地断定“我说你有你就有”!

      是的,我们心中都有那座坛,有的清晰有的朦胧,如此而已。
标签:教师随笔 合欢树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都江堰简介
下一篇:树在人亡,史铁生不可面对的悲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