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27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沙之书》教学片段
张涵铭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话题是“虚构”,《沙之书》是其中的一篇。我用了一节课,主要和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沙之书”的意义指什么,二是作者怎样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很有真实感,三是博尔赫斯以书为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我以学生读《沙之书》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意象“沙之书”,以及内心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在“真与假”的小说世界里获得生活的感悟。下面是几则教学片段,浙江省教研室胡勤老师作了点评。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

      生1:读不懂,很荒诞的。好像很神秘。让人无法琢磨。

      生2: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生3:那种慌乱不安的心情和无法找寻到开始与结束的无奈与惊惧,想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对不可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害怕。一旦拥有,却因为对它的无知陷入困惑。因此。我觉得主人公的最终放弃是一种明智选择。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远离并坚决地放弃。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感觉都很真实.也很准确,我初读时也有相似感受。那么,给同学们有如此荒诞而神秘色彩之感的《沙之书》,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

      一下?

      (学生回答略)

      点评:第一问间接指向文本,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唤醒学生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放开交流.从中学会把握自己初读的感觉,这对提高欣赏文学的素养很有裨益。第二个提问和前一问似乎脱节,不如追问学生,让他们结合具体的情节或者细节来说明自己的感觉,引导他们关注细节.以

      培养细致分析的能力。

      【片段二】

      师:刚才同学们用荒诞、惊惧和神秘来形容它,那我想追问一句,如此荒诞的故事,同学们读了有没有一种真实感?

      生1:课文中对这个推销员的外貌的描述是

      很具体的,如“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他那斯堪的纳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这样的描述很有真实感。

      生2:在和《圣经》推销员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中,小说主人公那些对话像真的一样。

      生3:我认为小说对这本奇特的“沙之书”本身的描述就很真实,如“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二释,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师:除了这些外,作家还通过什么手法使我们感受到这种真实感呢?

      生4:我发现作家博尔赫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相比于传统小说多用第三人称叙述,它更显真实,仿佛这个荒谬的事件是他亲身经历的。

      师:老师这里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概述这则故事,我们把它与第一张幻灯的故事梗概来作个比较,看看是否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那样.更具真实感。

      点评:从学生回答的内容看,思考指向了文本的细节,发现了博尔赫斯写作特点:把想象写得非常清晰。讨论的效果很好。教师的追问非常及时,引导学生从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转向分析博尔赫斯的艺术手法。教学逐渐深入。

      【片段三】

      师:到这里,我们开始慢慢清晰了。开始说读不懂,觉得它很荒诞、很神秘,这种感觉其实主要集中在这篇小说的一个核心意象“沙之书”上。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们如何理解和认识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它究竟是指什么? 师:课文中将“沙之书”描述成“像沙一样,

      无始无终”,其实在现实当中谁也没有见过这样一体书,但我想,同学们是否曾经有过类似“沙之书”那样无始无终的感受或者对这样感受的思考……

      生1:比如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虽然我们渴求知识而苦读,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就个人的能力而言,再苦再勤,也是无法穷尽的。

      生2:人生其实很重要的是寻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位置,但这又是何其难也。面对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人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

      生3:人在独处时,内心世界就是一个无法探及的深渊。我觉得“沙之书”就是一种诱惑,我们会被它吸引,又因为吸引,我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困惑。

      生4:其实正如“沙之书”,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涯的。

      生5:我认为“沙之书”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秩序,作者说“沙之书”的页码编排是混乱的,这说


展开全文阅读
      明它打破了常识化的秩序,就像印象画派刚出来时打破了人们常识化的思想一样。但最终它将为人们所接受。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精彩。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我觉得可以用“无限”(板书)。那么,博尔赫斯他在小说中是否流露出对“无限”之物的思考呢?请同学们找找看。 。

      生l:在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有流露: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

      师:找得很准。那么,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此态度又是如何呢?

      “沙之书”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小说主人公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的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就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的分歧: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

      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选择逃避。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一虚

      构是更高意义上的真实。

      点评:这个片段是深入讨论“沙之书”的内涵.这是一篇多义性小说,可以从各个角度去阐释其内涵,教师把握了小说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讨论,很好。我注意到在展开讨论之前.教师关注学生的经验,这对理解小说并富有个性的阐释来说很有必要。

      课后我们讨论过“‘沙之书’究竟指什么”这个问题,它还可以这样问:“沙之书”可以指什么?“沙之书”有哪些象征意义?你认为“沙之书”指什么?我曾担心课堂原有的提问可能会使学生认为答案是唯一的而受到束缚,实际是多虑了。第二种和第三种问法,答案都是多元的,只是第二种问法专业性强,学生必须理解“象征”的意思:第三种问法,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学生主体.但是可能会更多地出现浅表甚至错误的阐释.这时就有必要正确引导。

      【片段四】

      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这篇小说从哪几个方面给人以真实感时,除了有第一人称叙述和设置了许多真实细节外,还有它所揭示的事理是真

      实的。即故事可以虚构,但当我们面对无限之物时.所产生的普遍而共同的心理感受、所发现的事理是真实的。讲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中国古代有位著名的哲人,他的思想与博尔赫斯有着惊人的相似。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回答略。下同)

      师:是庄子,记得庄子在《养生主》中有一段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板书)“殆已”就是“疲惫不堪”,就是选择停步。选择逃避。对此我也有相同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逐渐了解了博尔赫斯小说的特点。他的小说的出发点是虚构,但是建立在挖掘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看似)真实一(发现)虚构一(更高)真实(幻灯5)。这一简单明了的结构正是博尔赫斯的创作特点。

      师:同学们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博尔赫斯作为一位拉丁美洲的作家,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和思想?(幻灯6,介绍博尔赫斯的经历)

      师:我们知道博尔赫斯以虚构的方式来审视世界。诠释世界,表达世界。而“虚构与真实”究竟

      有怎样的关系?我想借用博尔赫斯一句话来诠释:(幻灯7)仿佛水消失在水中。也就是说,在小说创作或者艺术创作当中,虚构与真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界限分明,它可以像水消失在水中一样……

      点评:这几个片段老师先后提出了五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把学生的回答都删去了。所提的问题主要是指向文本之外,以拓宽视野,启发学生。不足之处是涉及的面比较宽,内容缺乏内在的联系。有些浮光掠影,感受不深。

      总评:这堂课抓住了虚构类小说的特点,根据单元的重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错。从学生的课堂讨论可以看出.他们了解了博尔赫斯小说的特征,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能够尊重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并且富有个性地做出自己的评价。值得商榷的是教学的“点”安排得比较多。常常是点到即止,不能从一个比较小的切口深入下去,因此有些地方学生学得不够透彻。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沙之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读《沙之书》
下一篇:《无限:虚构中的真实——〈沙之书〉赏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