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079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端州遗砚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识记生字词。
二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 品味作者精巧圆熟的结构特色,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点。
四 感受并学习人物形象的高尚情操,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
教学设计
教学方案A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包拯有关知识。
2.听读课文,识记、积累字词。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德育目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识记、积累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点拨法、听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少年包青天》的主题歌。
请同学们讲讲包青天的故事。
教师讲解: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包拯。在中国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都有着关于包青天的动人传说。在中国人心中, 包公所代表的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为民请愿的种种美德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情结,一种国人崇尚的道德规范。
今天我们来学习郑红杰的小小说《端州遗砚》,看看包公的端州遗砚又引发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 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家作品
学生课前搜集郑红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课堂交流。(多媒体显示)
教师补充:郑洪杰是个历经坎坷的人,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之后,他当过农民、生产队保管员、木匠、油漆匠、门卫、会计、食堂管理员、企业报编辑等。所以,身为“小人物”的他,自有近乎相近的生活阅历和深切感受,有他们的人生芥蒂,他们情感的波澜起伏,才有他对社会弱势群体倾注的同情、关怀和期待。他有着浓浓的“平民情结”,有着与老百姓相同的情感与价值取向,用自己的笔呼唤道德与公义。
(二)听读课文,识记字词
1.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小说,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听读的同时请把生字词作上标志)
2.教师提问,学生认读:(多媒体显示)
德高望重 颠簸 重晕 捻须 难捱
潸然落泪 造诣 渊源 双眸 思忖
(三)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小说故事大意,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提示: 可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进行复述。
2.根据上面的复述,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故事的序幕。荒凉贫瘠的马回头村因为有了一方相传和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有渊源的端砚,便吸引了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的光临。
第二部分(6—7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新上任的林县长也来到山村,不访恒运老人看端砚,却在村里村外考察,3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捻须微笑。
第三部分(8—19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然后写3年后马回头村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林县长才为砚而来。
第四部分(20—27自然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恒运老人愿意无偿把这方无价之宝送给林县长,林县长执意不受。
(四)分析端州遗砚在小说中的作用。
端州遗砚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端砚”的命运展开。
三 课堂小结:1、包公式清官情结。2、本文的内容结构。
四 布置作业
1.抄写文学常识1遍,字词3遍。
2.熟读课文,思考《学习指南》(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了解环境描写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3.品味课文结构特色,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点。
4.德育目标:学习人物形象的高尚情操,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品味精巧圆熟的结构特色,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
本文的课题是《端州遗砚》。含义有二:首先,端砚与湖笔、徽墨、宣纸是文房四宝中公认的极品。其次,这是一方相传和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有渊源的端砚。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方砚台都是无价之宝。可是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竟然要送出,一个却坚辞不受,这是为什么?
二 讲授新课:
(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分析恒运老人。
1.找出文中关于恒运老人的心理描写,加以揣摩分析。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
回望远去渐逝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
师生交流分析:
老人“略略一笑”:是对求砚者的不屑一顾。
而“轻轻微笑”则是对林县长的赏识和赞许。
“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对在林县长带领下马回头村发生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这方珍贵的古砚终于可以名花有主,但同时又担心林县长不懂砚器。
而最后的“潸然落泪”是对林县长发自内心的赞叹。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老人不看中端州遗砚所能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而是把这方宝砚当作检验人民公仆的试金石。他一心一意想把宝砚赠给他心目中的林县长,则是借此表达了无数普通人民的心声,人民盼望清官,热爱一心为民的公仆,渴望政治清明民主,呼唤美德与公义。
(2)分析林县长。
教师讲述:课文对林县长着墨并不多,但这个人物塑造得却鲜明生动。课文一共记叙他三件事。请找出来。
明确:
1.新上任的林县长也来到山村,不访恒运老人看端砚,却在村里村外考察,3天后方回县城。
2.3年后马回头村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林县长才为砚而来。在谈论中,方知林县长竟然是精通砚器的行家。
3.恒运老人愿意无偿把这方无价之宝送给林县长,林县长谈起了包拯的故事,执意不受。
教师提问,同学分组讨论:
1.林县长新上任,不访老人看端砚,却在村里村外整整考察了3天。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什么?
2.精通砚器的行家,竟然3年不问此著名的古砚!这又说明了什么?
3.林县长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并执意不受他视如珍宝的古砚。这又说明了什么?
4.用一句话来概括林县长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林县长是一个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人民公仆。他关心人民疾苦,工作勤勉,为政一方,造福一方。他爱古砚,但更爱人民,更爱美德。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表达了他希望像包拯那样为官清正廉洁,不愿接受赠送,将古砚据为己有的心声。
(二)分析环境描写,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导读: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社会环境: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
唯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教师点拨:恶劣的环境、贫穷的山村,更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援助、官员的关心与指导。这样的自然环境益发凸显出林县长一心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品质。
而社会环境中的其他求砚者的贪婪嘴脸正与林县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恒运老汉深知清官比宝砚更难得。作者借此表达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他们盼望、热爱一心为民的人民公仆,渴望政治清明,呼唤社会公正。
三 品味结构特色,了解文体特点。
教师介绍小小说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从而品味课文的结构特色,了解文体特点。
小小说,又称为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千字左右,是它的外部特征;选材精、结构巧、含意深,是它的本质特点。小小说需要机智,它不求情节的完整与曲折,不求场景描写的具体与细腻,只求巧妙地做到人物形象鲜明、主题单纯突出。
小小说的文体特点 课文的对应内容
选材精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以小见大,从一滴水看太阳。
结构巧 第一部分中运用专家对宝砚的评价突出这方端砚的名贵,为下文设置悬念。
第三部分又掀起文章另一悬念:精通砚器的行家,竟然3年不问此著名的古砚!
含意深 表达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人民盼望清官,热爱一心为民的公仆,渴望政治清明民主,呼唤美德与公正。
展开余文
(一)朗读课文片段,品味语言之美。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富有古文韵味。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品味语言特色。
四 课堂小结:强调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关注人民、呼唤美德的高尚情感,学习小说中人物的道德境界。
五 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指南”四。
(二)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并收集有关端砚的资料,从砚质、花纹、石眼、图案四方面入手,写一篇如何鉴赏端砚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端州遗砚
郑洪杰
序幕:端砚引来众人关注追捧 选材精
开端:林县长不看端砚忙考察 结构巧
发展:林县长待村富后来观砚 含义深
高潮:林县长效法包公拒宝砚
(结局)
教学方案B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识记生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3.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写作小小说。(教学难点)
4.感受并学习人物形象的高尚情操,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德育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读法、自主写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
三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引导学生分角色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导读:同学们看出文章的文体了吗?一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大体分为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请你列出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理清课文情节。
故事的序幕:端砚引来众人关注追捧
故事的开端:林县长不看端砚忙考察
故事的发展:林县长待村富后来观砚
高潮和结局:林县长效法包公拒宝砚。
四 分析主要人物,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1.提问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通过分析恒运老汉的心理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普通百姓的价值观和呼唤政治公正的心声。
2.通过分析林县长的语言、行动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感受其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
五 课堂小结
六 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指南”二。
2.搜集包公故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讨论交流,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点。
(一)教师提问:本课是一篇小小说,与我们上一册所学的短篇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相比,在篇幅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篇幅短小,千字左右,是小小说的外在特征。
(二)教师导读:选材精、结构巧、含意深,是小小说的本质特点。小小说需要机智,它不求情节的完整与曲折,不求场景描写的具体与细腻,只求巧妙地做到人物形象鲜明、主题单纯突出。
(三)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从而品味课文的结构特色,了解文体特点。
小小说的
文体特点 课文的对应内容
选材精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以小见大,从一滴水看太阳。
结构巧 第一部分中运用专家对宝砚的评价突出这方端砚的名贵,为下文设置悬念。
第三部分又掀起文章另一悬念:精通砚器的行家,竟然3年不问此著名的古砚!
含意深 表达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人民盼望清官,热爱一心为民的公仆,渴望政治清明民主,呼唤美德与公正。
(四)阅读小说《在柏林》(作者:美国 奥莱尔),加深对小小说文体特点的认识。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个老兵狠狠扫了他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直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那么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教师导读:小说只写了一个场面、两个主要人物。人们从这户人家三个儿子阵亡,做母亲的因此发疯,但是做丈夫的仍要被迫上前线,只好送妻子去疯人院的悲惨遭遇中,能看到德国法西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结尾时的一片可怕的寂静,既是对老人的同情,又是对法西斯的无声的抗议。
三 引导学生学写小小说。
教师导读:在生活中,从一幅剪影、一个镜头、一个场景、甚至一个点、一个对比、一个瞬间之中,捕捉住了一种智慧、一种美、一种新鲜的思想,能着手构思成一篇小说。竖起你的耳朵,睁大你的眼睛,观察、思考周围的一切,尝试写一篇小小说。
四 阅读交流:将自己的习作的“成品”和“半成品”互相交流。
五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写作小小说,表扬激励。引导学生课下多读小小说。
六 布置作业:
1.课下修改自己创作的小小说
2.完成“学习指南”四
参考资料
文本解读
一方古砚折射出人心的向背、人格的高贵。郑洪杰的小小说《端州遗砚》选材小而含义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小说着重描写了两个人物——恒运老人和林县长。恒运老人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作者通过对他的心理刻画和语言、行动描写,借他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盼望象包公一样“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的好官。而林县长是个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人民公仆,一心想为人民干好事、干实事。作者通过他与其他求砚者的对比,通过他精通砚器却三年不问宝砚的行为,表现出他爱古砚更爱人民,效包公做好公仆的高贵品质。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故事的序幕。荒凉贫瘠的马回头村因为有了一方相传和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有渊源的端砚,便吸引了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的光临。中间有一段专家赏砚的描写,是文中的第一个波澜,看那砚:“乃最珍贵的鸲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不可估。”于是来者纷纷希望居为己有,其贪婪之状可掬。但无论来者许以何事,持砚的恒运老人都只是“略略一笑”,“执意不肯出手”。行文至此,文章悬念顿生:荒凉贫瘠的山村,这方珍贵的古砚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第二部分(6—7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然后文章并不就此展开记叙,而是笔锋一转,写新上任的林县长也来到山村,不访恒运老人看端砚,却在村里村外考察,3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捻须微笑。此处一笑,和前文寓意大不相同,是欣赏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文眼”。
第三部分(8—19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然后写3年后马回头村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林县长才为砚而来。在谈论中,方知林县长竟然是精通砚器的行家。此处又掀起文章另一悬念:精通砚器的行家,竟然3年不问此著名的古砚!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四部分(20—27自然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到最后,恒运老人愿意无偿把这方无价之宝送给林县长,林县长谈起了包拯的故事,执意不受,感动得恒运老人“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文章至此也水到渠成,点明了中心。
展开余文
补充资料
一 作家介绍
郑洪杰,与共和国同龄,国家二级作家,现供职于徐州供电公司党委宣传部。1985年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80余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31篇,微型小说510余篇,《端州遗砚》、《成名之后》等部分作品用英法文介绍国外,100余篇作品入选《小说月报》、《中国文学》、《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中国当代小小说名家名作》、《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小小说十大高手》等60部选刊选集,其中《七奶》、《六嫂子》、《家在老城区》等67篇获全国、电力部、省市征文奖。出版小说集《隐秘》、《子夜电话》、《九七年夏天》、《谁来教我爱》等四部,其中《九七年夏天》获全国电力50周年作品大赛“优秀著作奖”。散文《永恒的飘扬》摄制后获第16届中国电视“星光奖”文字节目二等奖。歌词《我们是太阳,我们是月亮》获全国电力词曲大赛银奖。
二 文体介绍
小小说,又称为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千字左右,是它的外部特征;选材精、结构巧、含意深,是它的本质特点。选材精:指的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一个镜头或一个小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以小见大,从一滴水看太阳。结构巧:表现为往往采用类似相声中“甩包袱”的手法,巧妙设置伏笔,到篇末才揭示真相。含意深:指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体验和见解。小小说需要机智,它不求情节的完整与曲折,不求场景描写的具体与细腻,只求巧妙地做到人物形象鲜明、主题单纯突出。
三 作者资料
金秋十月,江苏徐州供电公司员工郑洪杰的小小说集《红唇》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郑洪杰的第6部文学著作。屈指算来,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已经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的小小说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已经位居中国当代小小说队伍的前列。日前,笔者在街头漫步,书摊前见盗版的《中国小小说名家新作》和《微型小说300篇》,翻了翻,又见郑洪杰的多篇小说被盗。郑洪杰的小小说被盗现象自九十年代就屡见不鲜,近几年,他在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谁来教我爱》后,又集中精力写了部长篇小说《苍穹的眼眸》,并于今年出版,因此,他的小小说写得少了,但仍然能见到他的作品被盗,可见他在我国小小说创作上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身在电力后勤工作的郑洪杰开始从事创作,先在《中国电力报》、《中国企业报》、《新华日报》等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大量登上国内杂志《小说界》、《萌芽》、《广州文艺》、《雨花》、《延安文艺》、《青年作家》等,并有100多篇小说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选登及几十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微型小说精典》、《当代小小说精品库》、《中国小小说名家精萃》等专集选录,其中,《成名之后》、《端州遗砚》、《老人和墙》等被《中国文学》、《小说月报》等选用或用英、法文字介绍至国外。郑洪杰显然已是我国电力系统作家队伍中的优秀者。
郑洪杰属“老三届”那拨人,像2700万知青一样,1969年,他在苏北一个贫困的小村度过了七年多的“蹉跎岁月”。正如他在《百花园》杂志的一篇创作谈中所说:“把一生中惟一的青春年华给了那片苍凉又瘠薄的土地,寂寞又贫困的村落,憨朴又自私的乡亲。”显然,闭塞落后的文化荒漠,使知识饥渴而又喜爱文学的他只能“像一只受病的青果,挂在民族瘦弱的枝干上飘摇”。1977年回城的郑洪杰,重新做起了作家梦。但一患多年的疾病使他与死神开了个玩笑。病中,他一边治疗,一边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以储备创作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便死,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遗书”。1985年4月,郑洪杰在《徐州日报》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中国电力报》创刊后,他如鱼得水,连续夺得了“五莲杯”、“华能杯”等几个文学征文奖,并获得了1995年惟一的一等奖,同时,连续7年获《华东电力报》副刊优秀作品奖。并且,每年都有数十篇作品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但这十年期间,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显然,那段下放的经历对他影响深重。他在一篇《感谢生活》的文章中说:“在灯下,我一遍遍回望和品读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岁月,也由此一次次的心酸和亢奋。这些故事,与我那么熟悉,我一闭眼,便会听到那些声响和喘息?”
由此,可以看出,知青生活在郑洪杰的生命年轮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也培养了他与农民等社会底层人物的感情和价值取向。在郑洪杰发表的500余篇小小说里,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平民百姓。最代表郑洪杰功力的农村题材作品,是发表在1997年《百花园》8期的《郑洪杰小小说十题》,此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六嫂子》一篇被十多家报刊选登,并获年度“读者评选最佳作品奖”。著名评论家冯辉说:“他(郑洪杰)通过塑造具有悖论意义或在深刻的自我矛盾、激烈的自我冲突中显现并丰满起来的人物性格来实现。他的人物往往不是平面型的、内心世界单向的,而是在心理上多重层面的,因而在行为表现上往往做出难以拿常规来解释、难以以常理来推测、难以被常人所认同的举动……在郑洪杰这批农村题材的近作中,六嫂子、二妹子、香香等形象具有典型性,她们丰富了小小说艺术中人物类型的画廊,具有独特的新意。”可见,郑洪杰与他们的熟悉已到了入骨入髓的地步。难怪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赵本夫在他的文集《九七年夏天》的序中说:“小小说不好写,这种精致的文学样式需要智慧和思想的火花,需要节制,小中见巧见奇,需要味道。郑洪杰却写得质朴、极富人间情味。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郑洪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中、短篇小说上,题材也由农村逐步转入城市。但综观他的作品,依然是把目光对准社会低层人物,表现了他强烈的平民意识。”评论家白丁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说:“在精神向度和审美情趣上,郑洪杰的中篇一如既往地承接了过去那种关注现实、关注小人物生存状况的写作姿态,作品中的人物从个体老板到电影院美工,从小报记者到保险人,从下岗女工到烤羊肉串的个体户,从公司职员到走投无路的卖淫女,组成了一副浮华虚幻的都市图,作者对现实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程度。”
郑洪杰是个历经坎坷的人,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之后,他当过农民、生产队保管员、木匠、油漆匠、门卫、会计、食堂管理员、企业报编辑等。所以,身为“小人物”的他,自有近乎相近的生活阅历和深切感受,有他们的人生芥蒂,他们情感的波澜起伏,才有他对社会弱势群体倾注的同情、关怀和期待。他笔下的人物和命运大多有悲剧色彩,尽管情节扑朔迷离,但它的悲剧是迷人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它揭示的深刻主题不言而喻。
算来,郑洪杰已在全国、省市获各类期刊征文奖70余个,但他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是电力系统成功的作家,一个关注老百姓的作家。
(赵明)
四 《靓端砚多“大不盈掌”》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中公认的极品。这期“文房四宝”特邀家藏几百方古砚的广东省著名端砚鉴藏家谢明先生,讲述如何在古端砚中“淘金”的窍门。
古端砚收藏者搜集藏品,除在拍卖会上见到那些品相好、工艺精巧、铭刻有古人落款的珍品之外,在古玩档、古玩摊等小的寻宝地,还可以找到些乍看毫不起眼却着实珍贵的古砚。然而,这些看似寻常的古砚,却是历朝历代古砚遗传的主流,其中也不乏历朝历代的罕品、珍品。
“小块头”是首选
当面对一堆或好几方寻常古端砚进行挑选的时候,应将“小块头”的作为首选。古人制作端砚对选料和凿胚制璞十分严格,特别是老坑(水岩)、坑仔、麻子坑这三大名坑。
目前能见的散落于端州(今肇庆市)产地及岭南城乡的三大名坑遗砚,多为15厘米以下的“大不盈掌”的小砚,海内外许多博物馆与私人藏砚也大体如此。不仅是三大名坑,如掌大小砚中还可寻到已绝产于清初,开坑于明代的著名宣德岩坑遗砚以及一些石质上乘,但坑口已失传难辨坑种,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遗砚。
另外还要看石色。端砚的石色为紫,故端砚另有“紫云”之美誉。由于坑种的不同,端砚的石色又有淡紫、红紫、深紫、黑紫等微妙的分别。一般说来,紫色越浓越深越好,深浓紫色中带蓝黑更好。老坑等三大名坑的石色,以及绝产名坑宣德岩的石色,均属色调深紫带蓝黑一类。
除此之外,还要以指头弹敲砚沿听一下石声。端砚三大名坑的石声比较暗沉,有如弹敲湿木和泥瓦。普通坑种的石声则较清脆,近似金属声。不过沉埋土中漫长岁月的“陪葬砚”,不论是何坑种,其石声均较暗沉,故上述方法也不能绝对化。还要结合各坑种不同的天然石品花纹、开采历史时段的石质石色等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端砚价差历代较为稳定,三大名坑中顶级珍贵的老坑,其价格是坑仔岩与麻子坑的10倍以上,而坑仔岩与麻子坑又5倍以上于其他各坑。
(谢明 news.dayoo.com 2004年10月23日 10:18 来源: 广州日报)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端州遗砚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谈交互式作文批改(九年级)
下一篇: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