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62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品位现代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师: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吗?

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赞颂。

曾今有一部电视剧的片名就是从里边截选的,有同学知道或看过吗?

对,就是《人间四月天》,里边讲述的是徐志摩的婚恋故事(图片展示)。

徐的一生情感可以说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我就不多加解释,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下来找一些资料来阅读。

浪漫是诗的灵魂,也是诗人情感生活的主旋律。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感情经历,恐怕那些动人的诗句也要黯然失色吧。那些在爱情背后写下的诗篇,构筑的文字才能成为最扣人心弦的部分,直窥心灵深处。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目)

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关于诗人徐志摩,同学们还收集到哪些情况呢?

1.多媒体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xù),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新月派代表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被林雨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2.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同学们知道康桥在哪吗?

同学们看注释1: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中曾经谈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相关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吗?

1920年9月,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达英国,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1922年8月下旬返国。1928年秋诗人再到英国,重访阔别七八年的母校剑桥。当时,诗人拜访完著名哲学家罗素后,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来到自己曾学习生活过并一直让他魂牵梦萦的剑桥大学,他没有见到他的英国朋友,只有美丽的剑桥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他。他慢慢走过这熟悉的校园,回忆着难忘的求学岁月;他深情地向夕阳下的康河问候,轻轻地和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同年十一月在回国的船上,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魅力的一篇。

三、整体感知

师: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

 首先请甲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 很好。还要注意每节之间的停顿,还有第二节“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示范),第三节“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示范),

下面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诵。(或老师范读)

四、具体研习

(一)入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对,“再” 交代了这是诗人再一次离开,“别”可以说是离别、告别。

也就是再次告别康桥。

师: 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 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 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生: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的离别的对象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可谓作者构思新颖之处。

(二)赏析第一节

师读: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展开全文阅读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师:用“轻轻的”反映了诗人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 

师:怎样理解作别“西天的云彩”?

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 

师:读着这些深得复沓手法之妙的句子,会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无怪乎陆小曼说读了“这些神仙似的句子,会让人忘记人间有烟火味”。同学们自己默默地读一遍,自己感受一下。

(三)研习第二节 

    师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看第二节,这一节写什么,(生答“柳”)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因“柳”与“留”谐音,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可见,诗人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霪雨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师:那么在诗人的眼里,康桥的“柳”是怎样的呢?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妩媚、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柔美的姿态。

师:把柳比做新娘有怎样的效或者说好处呢?

生:把无生命的景物比作有生命的人,温润可人。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没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心中的地位。 

师:金柳美的不敢让诗人正视,只能低头看她倒映在水中的艳影。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对。“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抽一学生读第二节

(四)研习第三节

师读: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这一节写什么(生答“青荇”)。

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样的修饰有怎样的效果呢? 

生:“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师:“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也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师:很好,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却变得如此美好。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正因如此,诗人才愿怎样?

生:“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对,做康河里一条普通的水草,特别是“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五)研习第四节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我们接着看第四节。

师读: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一下是为什么?

生: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师: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同学们可以结合老师第一节课讲的“康桥情节”来理解。

(六)赏析第五节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请一学生朗读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对于这一节有些理解说是诗人的回忆,有些说是想象,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的?

生:(回答不一)

师: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这姑且把他当作想象来赏析。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高潮。

(七)赏析第六节

师:我们常说乐极生悲,诗人幻想后最终还得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师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怎样——(生答“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看似一对矛盾呀?

生:不矛盾,因为笙萧是在诗人心理响起的。

师:回答很好。虽然此时诗人内心波动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在矛盾中达成统一。 

师:诗人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

生:是诗人。

师:对,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对,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回忆一下前边学习的内容。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请甲同学朗读第五节,乙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因此,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齐读五六节

(八)赏析最后一节

师:下面老师朗读最后一节。读“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展开余文
师:同学们注意没有这一节和第一节有什么相同,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再次感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六、小结写作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2、具有三美:

   诗歌是由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看一下三美在这首诗中的具体体现。

音乐美:A,每节用韵基本相同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1)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2)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讨论: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题目,许多人便认定它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后又有人认为是在追忆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甜蜜旧梦。你的看法呢?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内容                         情感                    

现实(1)飘然离去

                       金柳

                       水草               欣喜昂奋              

寻梦(2-5)  清潭              

                       星辉

现实(6-7)飘然离去              凄婉哀伤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项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