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74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鄂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我们的风景》教案及练习(鄂教版九年级必修)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葳wěi蕤ruǐ:形容枝叶繁茂。
雾霭ǎi:雾气。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特,色彩斑斓。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沉湎miǎn:沉迷(含贬义)。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东山1908年生于横滨。1931年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部毕业。此后又进入该校研究部师从于日本画名家结城素明。1933年渡欧,在柏林大学哲学部美术史科学习。两年后归国。随后是战争,父亲去世,疏散,应征入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山魁夷不得不“跨过一道道幽暗的山谷”(《在冬日的山上》)。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东山魁夷作为画家的名声迟迟未能确立起来。战后翌年,日本首次举办了“日展”(“日本美术展览”的简称),东山魁夷送展的画作甚至没能入选。直到1947年,东山以《残照》一作在第三届“日展”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而此时的东山魁夷,业已三十有九了。1950年,东山的《道》又在第六届“日展”上大获成功,从此确立和巩固了东山作为风景画家的地位。此后东山佳作不断,屡有创获。1956年以《光晕》一作获得日本艺术院奖。60年代又为日本皇室创作了多幅大型壁画。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这一工程相当浩大,前后耗费了东山魁夷11年的时间。东山于1975年完成了“御影堂”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薰风》、《桂林月霄》等。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像厨子绘《瑞光》后,“御影堂”全部障壁画方得大功告成。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东山一生不断地出发,到日本各地、南欧、北欧、中国等地作写生之旅,再加上他曾留学德国,所以,东山魁夷一生富有东西(东方、日本和西方)南北(北欧和南欧,日本的北方和南方)各方面的体验和素养。但东山最为注重的还是在作品中表现日本情调之美。其核心可以说是大和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物之哀”,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伤感。为了营造这种情调之美,东山运用西洋画的厚涂法技法改进了一味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日本画,在日本画的民族化和近代化之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使东山作品的表现力大增,为他赢得了大批的观众,东山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画家”。例如他1981年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行个展时,就吸引了三十多万人参观,这在日本画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不仅如此,东山魁夷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当代日本画家,其澄澈、平明、蕴藉的画风在中国、法国、德国等地有不少的欣赏者。
60年代以来,评论界把活跃在“日本美术展览”上的三大日本画画家杉山宁、东山魁夷、高山辰雄合称为“日展三山”。锐意革新的“三山”不仅支撑着“日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支撑着整个战后的日本画画坛。杉山宁已于数年前去世,如今又加上东山魁夷,“三山”
中唯一健在的高山辰雄年事已高(86岁),日本画画坛落木萧萧,由于新人的不继而愈形寂寥。东山魁夷之死,可能预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一点,日本画名家加山又造氏(72岁)似乎也感受到了,他说:“东山先生在20世纪末的长逝,令我深深地感到,时代迁延难居。”(《日本经济新闻》99.5.8.)我们惟有衷心地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具新变精神的人,沿着东山魁夷行进过的迢迢大和路,不惮前行。
2、相关知识:
东山魁夷的艺术
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他的日本风景画典型地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冲淡、自然、含蓄,分明是将东方文化的艺术真谛赋予了日本民族化再现。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所以,当我们打开面前这套六卷本“东山魁夷美文”时,一种由文字渲染而出的优美诗境悠然而生。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东山散文的文字魅力就在于: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作者的精神苦恼、生命困惑、自然感悟都是在不著一字中尽显出才思的风流。作者自己就有这样的自白:“也许越深刻地探求人的行为之善恶、剧烈和苦恼,就越发不得不采取纯洁而优雅的姿态”。
东山的此种艺术境界也即是他的人生境界,而要体味这种平淡中的高深,要达到这种境界,不经过大的苦难和折磨是不能的。或者正是东山的人生背景中有一种“惘惘的威胁”,他的人生里程中经过了苦难的蹒跚,才使他能以深邃的生命哲学支撑起瑰丽的艺术殿堂。东山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经过黑暗的人,才知道阳光的明媚;有过苦难的经历,才备感生命的珍贵。东山魁夷的父母兄弟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而他自己又经过战争的离乱,但他却从灾难中走了出来,精神得以升华,艺术愈显圆熟,终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人生哲学及美学精神贯穿了东山魁夷的整个人生和创作之中,使其绘画及文字的魅力经世相传,走向永恒。
其实,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仅是东山魁夷的艺术如此,对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这都是一条必由之路。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和散文家东山魁夷1975年的随想,本文先是《风景》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与色彩”,后由作者修改为单篇《我们的风景》。他巧妙的将两种风景,一种是外在的风景,一种是内在的风景结合起来,以一种简洁、质朴、洗练、静寂、恬淡、优雅的语言使作者如欣赏他的画一样,去感受浓浓的日本特色。
二、文章脉络
本文共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是凉爽的春夏季节。
第二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到了夏天,雨停后,雾升腾开来。
第三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是秋季。
第四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冬天来临。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五部分写我正在登山路,春天又转回来了。
三、写作方法
这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们阅读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镜”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自己在长途旅行中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用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记录下来。
东山魁夷不仅用画笔勾勒大自然的风景,也以随笔记录无形的“绘画”。他的散文随笔独具淡美的特色。在本文中我们深深感受这种独特的以艺术家方式书写的散文。读东山的作品,犹如在观赏一幅精美的图画,流连忘返。虽然文字很淡雅,但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感觉到他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热爱,对生命执著的追求,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本文以我攀登山峰时的时间和空间为线索,通过“此刻,我在山崩的路上攀登”的反复使用,让我们十分清晰辨别不同季节的景色。
画家的文字,总是极具绘画美,那是因为画家有画家的眼睛,他对线条,对于色彩独具慧眼,常常有自己的发现。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画家视角,有丰富的色彩:“枫树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槲栎树的茶褐色、山毛榉树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群山峻岭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叶色彩缤纷,间或穿插着常绿树的绿,峡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子。”“相互辉映的色彩鲜艳、丰富。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本是竞相斗艳的华丽色彩突然转变,呈现出彼此相互谐调的稳重色调,使人感到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色彩和地点变化角度的画面;甚至有在无言中可以意会的声响,有静有动,叫人目不暇接。这是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
东山魁夷也着力追寻日本美,这篇散文和他的画一样,极具浓浓的日本特色。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他对日本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他在《探索日本之美》中谈到他写此文前对于日本山脉的了解:
“日本列岛位于恰当的纬度上,山脉像脊梁骨似的纵行在南北的长形地带。气候湿润,树木种类繁多,葳蕤茂盛。可以说,日本的风景具有两面,有多姿多彩的一面,也有看似统一的一面。
从亚热带的景观,到具有亚寒带特色的风土,四季的推移是明显的。还有高山多,经常邂逅这样的情景:山巅是雪,山腰是红叶,山麓还是—片悠悠绿韵。
湿润的气候容易伴随着雾和霞,与大陆性干燥气候地带所见到的不同,给人—种被抑制的温柔感。
日本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在细腻而美妙深邃这一点上,世界上也是无与类比的……”
由此可见,作者这篇文章是他通过在旅行中对日本LlJ的独特特点长期观察后的一个文字总结。
四、问题探究
1.在作者对四季景色的描绘中,蕴涵着人生哲理吗?
应该是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四季的景色各异,在画家的眼里,一方面确实是日本的风物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也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作者不断强调“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就是一种人的生命状态,不断地攀登,不断地奋进。而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有着对不同阶段的感悟,这四季也就像不同阶段的人生。
2、如何理解作者对于风景的看法?
作者对于“风景”,有他独特的看法:“所谓风景是什么呢?我们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严格地说,也可以认为谁的心中都不存在一样的风景。只是,既然人类的心灵是可以彼此相通的,那么我的风景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我是画家,要让心灵深深感应风景,就只能挖掘自己的风景观,除此别无他途。但是,究竟有没有画家的特殊风景观呢?我成为画家之前是个普通的人。
我确信倘使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的。可以说,风景是人的心中的祈愿。我希望描绘清澄的风景。污染了的、荒芜了的风景,是不可能拯救人心的。风景是心镜。庭院最好地表现了一户人家的心愿,山林和田园都可以映出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心。河川、大海也一样。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风景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的心。
日本的山、海和原野是多么的荒芜啊。许多国家竞相将核爆炸的灰,播撒在大气层中,这种作为是多么的轻率啊。如今人类在受难。从白花花的凿开的崖前走过的送殡行列,也许并不是少年时代的我的幻想,而是现今人类千真万确的世相。
我们必须保持母亲大地的洁净。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生命的源泉。与大自然和谐而生出的心是朴素的。在人工的乐园里,是不会孕育生命的光辉的。
当前,如何保护我们的风景,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深人思考的时候了。”(《探索日本之美》,东山魁夷,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唐月梅译,2001年版。)
【练习解答】
第一题:参考答案:本文是按春夏交际、秋、冬、春的时间和空间地点的变化行文。“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的反复出现,是文章的主要线索,使我们很清晰地跟着作者转变视角,仿佛身临其境。“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从形式上来说,反复地出现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从内容上来说,表明每一处都是作者在山路上看到的风景,每一个“此刻”虽然都统一在“山巅的路上”,但它们又各自描绘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到的不同景象。
第二题:参考答案:风景虽是客观存在,但描绘中却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如“在冬天到来之前,大自然让树木的全部生命力都燃烧起来,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天空又下起雪来……可以望见无数灰色的雪片乱舞,袭将过来”。作者把对风景的主观感受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希望也能感染读者.成为人们的风景,让人们都能面对风景,与自然交流。
第三题:本题是让我们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题:本题意在加强我们平日的诵读意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练习
【类文品读】
家乡的秋天
百花盛开的春天固然可爱,但是瓜果遍地、丰收在望的秋天更让人陶醉,更富有魅力。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稻子熟了,艳阳一照,便黄灿灿的,像是一地金子,让人欣喜。一阵微风吹过,那金子似的稻子沙沙作吻,像是一曲优美的丰收赞歌。登高远眺,那一田田、一片片丰收在望的稻子,又像是一条金色大地毯,让人越看越心醉。我真想在这地毯上大睡一觉,好好地分享秋天给我们的欢乐。
秋天是变化的季节。繁华的街道上,商店和小贩那里的衬衫和裙子已不是畅销商品,现在最时髦的就是毛衣和羊毛衫。大街上的人们脱下薄薄的衬衣,穿上美丽的毛衣和羊毛衫,有的人还穿上了皮衣,给整条大街又增添许多景色。“快来买呀,毛衣又好看又便宜!”“羊毛衫大减价!”街上的叫卖声,喧闹声,汽车喇叭声,汇成了一曲交响乐。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水果店的西瓜不见了。现在是又大又甜的葡萄,又香又脆的苹果,火红火红的柿子,还有那刚刚摘来的水汪汪的大鸭梨,多诱人呀!那些采水果的果农们,望着等待送往城市的水果,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花一样,朗朗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秋天是花香的季节。花坛里别有一番风景。虽然一些名贵、经不起考验的花早巳相继谢了,但是还有一些花仍继续开放。有红红的月季,高雅的寿菊,黄灿灿的爬山虎……
秋天是飞翔的季节。蓝蓝的天空再也找不到一只小燕子那敏捷的身影。远处只有那一排人字形大雁在一声声地呜叫,好像在说:“朋友们,秋天到了,祝你们平安过冬,再见!”
我爱你,秋天。你比春天更灿烂,比夏天更多彩,比冬天更纯洁!
1.概括全文结构形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2.作者选取家乡秋天的几幅图景作出具体的描画。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几幅图景的内容(尽量选用文中词语)。
依次是: 图、 图、 图、 图和飞翔图。
3.文章三至六段在行文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每段都是先写过时的事物,再写最能表现这一季节的事物。请将那些写过时事物的语句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来。
4.下面这句话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描写的?
现在是又大又甜的葡萄,又香又脆的苹果,火红火红的柿子,还有那刚刚摘来的水汪汪的大鸭梨,多诱人呀!
5.跟春天相比,作者为什么更爱秋天?(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6.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对生活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总分总 2、丰收、变化、成熟、花香 3、“商店和小贩……销商品。”“水果店……不见了。”“一些名贵……谢了。”“蓝蓝的……身影。” 4、味、嗅、视、触。 5、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果瓜遍地,丰收在望,所以秋天更让人陶醉,更富有魅力,比春天更灿烂。 6、赞美和热爱家乡的思想盛情。)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鄂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我们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人教版高三选修)
下一篇:
议论文作文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