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9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2 《诗两首》教学设计

萍乡三中:刘长风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15分钟)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彷(      )徨      ②彳  亍(       )③踟躇(蹰)  (       )(       )    

④圯(       )          ⑤凄婉(      )       ⑥颓圮  (      )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反复朗读后,你体会到这首诗的旋律(节奏、韵脚、手法、重音、语调、语速)有什么特征?它的意境、情调又是怎样的?

    5、《雨巷》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特定意境?从虚实两个角度看,它们各自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6、《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你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哲理诗?还是一首政治诗?试从场景、人物、对象、情绪、基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17-21和flash课件“解读”)

                 教案(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声像资料范读,由网络歌曲《丁香花》(江涛演唱)导入flash课件“诵读”),同时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听完朗诵,请两个学生谈谈感受。(3分钟)并指导学生朗读。 (参考答案见幻灯片9)

二、请3个学生轮读[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中的3首古诗,并谈一谈丁香的寓意。(3分钟)

(参考答案见幻灯片10-16)

三、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 (10分钟)

四、课堂小结(1分钟)

很多人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都会去联系写作的背景,从而找出作者写作的深层次含义。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更喜欢单纯地将它理解为一首唯美的爱情诗。“明知爱己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令人肝肠寸断。

                         练   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6小题。

2.背诵《雨巷》这首诗。

六、课后作业: 

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教 后 反 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作品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教学重点】 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欣赏评价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分组轮读诗歌,品味韵律美。(2分钟)

二、flash课件“朗读欣赏”,感悟意象美。(2分钟)

三、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

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6题。(15分钟)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畔(        )  荡漾(          )  荇(         )   榆(       )

    篙(       )  斑斓(          )  笙箫(         )   似的   (        )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到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4、P9第三题:从诗的形式看,《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5、《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试从这首诗的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6、徐志摩的离别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8-15)

                 教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幻灯片2-7)(2分钟)

二、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朗读欣赏”),观赏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指导学生学生轮读,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4分钟)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 (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根据提示背诵《再别康桥》全诗(flash课件“背诵全诗”) (2分钟)

 

                            练   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7-13小题。

六、课后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章,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场娜拉!  

                 教 后 反 思

               

               

学案(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背诵,男同学背诵一、六、七节,女同学背诵二至五节。(3分钟)

    二、自主探究,完成1-5题。(12分钟)

    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

    A.彷徨          寂寥       河畔      色彩斑斓

    B.竹篙          漫溯       凄宛      惆怅而归

    C.笙箫          繁衍       挑衅      彳亍独行

    D.记载          哀怨       浮藻      碧波荡漾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展开余文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3-5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4.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5.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见幻灯片16)

    三、合作探究,完成1-5题。(14分钟)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

    2、第二节里面的意象 “金柳”在 作者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

    3、“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又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

    4、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见幻灯片17-21)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背诵,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 (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练   案

五、练习检测(5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4-17小题。

六、课后作业:

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 后 反 思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诗两首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