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2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教学简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马步升

预习作业(略)

教学目标

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把握抒情散文主题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马步升的这篇《绝地之音》写得极其壮美,内含也相当丰富,我们一起来探讨该文的主题。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并利用工具书,解释一下标题,并利用第一自然段内的词语来说明作者听到绝地之音的感受。

明确:文中的“绝”取“走不通的”之义,“绝地”是指陕甘交界处古长城的营盘下面的大沟里,“之音”是指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震撼心灵”,“刻骨铭心”。

2、既然作者对亲历的绝地之音有“震撼心灵”“刻骨铭心”的感受,为什么后来向朋友描述时“对此经历的真实性”发生了怀疑?

明确:此经历太特别太罕见了,又过去了几年,所以现在想起来有一种似真似梦的感觉。由此也更显得此绝地之音不同凡响,作者对之魂牵梦绕,急于向大家分享。

3、文中广义上的绝地即“黄土林”有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自然景观有绝地上沟壑纵横,如同迷宫,又有晚秋朔风。人文景观有悬长城,一系列秦汉边卒的遗迹。

作用有四:渲染环境,突出“绝地”中的“绝”;突出时空的亘远,引发人们思远追古的情怀;突出行走绝地的梦幻感觉与艰难;为下文写不期而遇绝地之音作充分的铺垫。

4、真正的狭义上“绝地”出现在第5节,请同学们朗读该段。

5、该段写得极好。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叫“绝地”,为什么对绝地歌声称为“绝唱”?

明确:之所以叫绝地,是因为它处于黄地林的沟中,“三面是百米高有陡崖,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是实实在在的险绝之地。“绝唱”中的“绝”既取“无,没有”之义,又取“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之义,从形式上讲,它无词无调,够“绝”的;从内涵上说,它“饱含万有,调兼古今”,太“绝”了。

6、绝地之音让作者“震撼心灵”,“刻骨铭心”,他苦苦探究所见所闻的内含,他似乎找到了,但又说得不那么直白,请同学们重看第5节内容,并思考,“绝地之音”这一画面本身告诉我们什么?在那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这里的这户人家长期生活着,而且是那么乐观自信地生活着,散文的以小见大特点,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在这片热土上,中华民族子孙生生不息,顽强自信,创造着并传承着文明。

7、请同学们研读第6节内容,思考:作者又找到什么答案?

明确:绝地歌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过分裂纷争,但最终必然走向统一,各族文化必然走向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8、请同学们阅读9-10节,思考:作者又找到什么答案:

明确:在这片热土上人有极强的生命张力,这种歌声是其张力的外在表现也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9、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探讨的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属于该文的什么?

明确:主题。

10、该文的主题深刻而博大,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把握其主题的?

明确:吃透文章的内容,知道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江苏省泗洪中学 周道宝)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绝地之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研究性学习实录(网友来稿)
下一篇: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