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阅读:1835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怎样分解分论点(人教版高三必修)
湖南省浏阳市第九中学 李淑辉 邮编:410325
一篇议论文大概可以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议论文的结构安排主要是本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要有新意、有深意、有个性、有层次。一种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论点,然后用几个分论点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中心论点分解的方法:
1、横向分解法
横向分解,就是从不同角度横向展开分解论点。我们通常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在同一篇文章中将这三问题全部阐释清楚,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
(1)横向分解“是什么”。
①从中心论点的内涵入手进行分解。即从中心论点的本质属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解。
如,2006年湖南高考命题作文“谈意气”,某同学就是着眼于意气内涵的挖掘,对其进行分解的: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虽然作者以“充满意气的人”为引子展开,但三个层次的实质都集中在“意气”的内涵上,即坚韧不屈、勇敢不惧、自信乐观。2006年高考安徽考生写的《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从“阅读”内涵的角度分解论述的: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②从中心论点的外延入手入手进行分解。即从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角度对其进行分解。如2007年高考江西一考生写“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这个命题,就是着眼于“语文”的外延拓展,对其进行分解的:在那一泓清泉里,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在那一泓清泉里,我观赏了优美的生活图景;在那一泓清泉里,我感受了大的神奇;在那一泓清泉里,我领悟了宽容的博大。考生着眼于“语文”的外延,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到人文,从不同的侧面,向人们展示“语文”的丰富博大。
(2)横向分解“为什么”
这是一种因果分解,主要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的意义和原因。如,2007年高考吉林卷一考生写的《帮助——盛开的花朵》一文,在提出“帮助,是盛开的花朵,自有她的芬芳和硕果”之后,这样安排分论点: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点燃生命的希望;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开出了青春的芬芳;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结出了事业的辉煌。实际上,作者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帮助”的意义。
(3)横向分解“怎么办”
就是从解决问题办法的角度分解论点。如2007年高考广东考生写的《爱,用心来传递》,在确立了“爱,需要我们用心来传递”的中心论点之后,从三个方面分解论点:请露出笑容,把心澄净清澈,用真诚传递爱的心志;请道一声礼让,把心放宽飞翔,用宽容传递爱的感情;请伸出双手,把心焙烘加热,用帮助传递爱的信号。作者从“笑出真诚”“做出宽容”“伸出援手”三个方面,阐述传递爱心的途径和方法。
1、纵向分解法
纵向分解,就是按照议论文由浅入深的顺序,或者分析、解决问题的顺序,逐步地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1)时间为序,纵深推移。
如《在荣誉面前》一文这样分解论点:荣誉只表明过去;有了荣誉时不能骄傲;应把荣誉当成新的进步的起点。作者将“荣誉”放在时间的链条上,着眼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安排分论点,从而将议论引向了纵深。
(2)由表及里,逐层分析。
(3)步步推进,解决问题。
这种分解方法,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步步跟进,以解决问题的归宿。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文在提出“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之后,这样分解论点:
①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
②为什么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A、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B、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
C、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③怎样使生活丰富多彩?
A、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B、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修辞分解法
修辞分解法,就是借助比喻、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
(1)比喻式分解。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形象,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借助喻体,形象
化地表达,使文章富有语言美、意蕴美。如2007年高考河南一考生写的《教育是门艺术》在提出“艺术性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光明”这一中心论点之后,这样分解论点:教育是导航标;教育是启明星;教育是支船桨。从三个方面,阐述教育的艺术性,形象而富有启发作用。
(2)对比式分解。运用联想、对比思维,用对比手法分解中心论点,往往是两个分论点,
涵盖正反两个方面。如,2005年高考广东一考生,面对“铭记与忘记”这个话题,调动联想,巧用对比写的《米卢与孔明》一文这样分解论点:(对米卢我们铭记他的失败,忘记他的成功;(对孔明)我们铭记他的成功,忘记他的失败。由此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这种联想、对比思维,显示了作者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3)比拟式分解。调动想像思维,采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追
求说理形象化和趣味化。如2007年高考河南考生写的《在爱的牵动下飞翔》一文,在确立了中心论点之后,采用比拟式分解:(借风筝之口向“引线”告白)爱我就不要把握牵得太紧;(借“蛹”之口向世人宣誓)不要用剪刀,剪开我周身的束缚,痛苦让我自己来承担。在饶有趣味的情节化段落中完成对论点的证明。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人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