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5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始的西山宴游记(苏教版高一必修)


专题规划: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属于必修课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专题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启发学生领会自然景致与作者人格之美的关联,让学生体会: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

教材分析:

      苏东坡“乐水”,柳宗元“乐山”。正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亦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研读文本,与山水对话,与先贤对话,了解作者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共享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体悟西山景致与作者精神风景的关联,把握山水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语句。

理解文章在衬托中写景以突出主旨的手法。

2. 过程和方法

从朗读入手,体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朗读,逐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把握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深刻地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深刻地体会自然给心灵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三.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略说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满怀忧惧之情。(抓住第一段中“谬人”二字)

   “诗家不幸”往往却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和苏轼一样,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文,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永州八记》。

2、导入新课

    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个假,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用素净明澈的心静静地看外面的世界,谛听自然与心灵的物语。

    我们刚学过《赤壁赋》,领略了苏轼笔下的赤壁,走进了苏轼那颗不朽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试着共同走进他笔下的永州山水,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谛听他与自然的一段心灵独白。

3、导入

    人生是一杯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固然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幸运儿品尝到了其美味,但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失意的文人品尝着苦涩,他们怀才不遇,抱负难展,有的郁郁寡欢,有的寄情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我们刚刚学习过《赤壁赋》,了解到苏轼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精神情怀吧。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始得”,初识,初游.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宴游”,宴饮游乐.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分析文题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体现(文章照应文题的地方)。

    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最关键的字眼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见,构成行文的线索。)

四、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施施,通"迤",斜行

(2)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异   独特   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以..........为异 始指异之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   成为 余自为僇人。

     为(表目的)  故为之文以志

穷   走遍,穷尽  入深林,穷回溪

     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

始   才,刚   始得西山宴游记

     曾经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开始    始指异之

     开始    游于是乎始

(4)  词类活用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名作状   每日

箕踞而遨      名作状 像簸箕一样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名作动    做梦

始指异之    意动用法   以..........为异

穷回溪     形容词作动词     穷尽

萦青缭白    形容词作名词     青山,白云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定语后置句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讨

   “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

    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提示: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漫游)                           西山游(宴游)

   1.施施漫漫 (随意任情)                           过缘斫焚(积极主动)

   2、 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穷山之高而止

     无远不到(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

3、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



展开余文   4.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随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语言句式与内容情调的结合。始前游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西山游,则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可补:动宾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与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对比,一者节奏急促,一者节奏松缓,正对应了不同的情调。)在第一段最后,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西山之怪特",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点出主旨,振起下文)。记叙西山之游。而为什么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灵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随文分析二:围绕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2.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3.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嵝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

    随文分析三: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

    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总结:至此,“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这一大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请学生归纳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难点突击。  

(1)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2)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从高处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穴,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三、整合迁移

1.请同学们比较苏轼《赤壁赋》与本文的异同。

    异:柳文“乐山”,重在刻画描摹,风格清新峭拔,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精神人格层面上;苏文“乐水”,重在议论,风格潇洒飘逸,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哲理层面上(不但认识到物与我的同,还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物我的关系)。(可补:柳氏游记的幽深取径于“骚”,而宋六家文的旷达则得益于“庄”。宋人游记佳妙之处,不在“牢骚”与“刻画”,而在“潇洒”与“议论”。(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就学生发言情况来处理,不过分追求全面和深入。

    同:两文都写于贬谪期间,都写出了作者情怀的变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乐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获得了解脱与超越。

 2.引申迁移:迁客骚人的山水文学的共性——融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

    联系《赤壁赋》,请同学们关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被贬谪期间。思考:为什么这段时期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被贬谪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

    中国古代士大夫中,迁谪文人可谓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曾积极仕进,

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仵逆权贵、犯颜直谏,或由于无辜蒙冤、遭受牵连,被谪远徙,颠沛流离,经历人生坎坷。由于迁谪,文人们大多被削去官职,没有了公务羁绊,因而更容易将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同时,由于迁谪,文人们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促进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表现。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政治理想破灭,生活条件恶劣,亲人生离死别,朋友疏远和政敌落井下石等,各种感情激流般冲撞他们敏感的心灵。他们惊惧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极端怀恋失去的一切,并以异常陌生的眼光和复杂的情绪面对新环境。因而他们更能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更容易体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们此时比往日更具创作欲。所以,许多作家最具价值、最富艺术魅力的诗文大多创作于迁谪期间,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轨迹。——联系屈原《离骚》、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作品。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始的西山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师说》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小狗包弟(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