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896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写作技法(九年级)
 (一)考场作文绝妙开头与结尾

    贾宝玉在评论大观园时说过一句颇有见识的话: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全国几百万考生竞技的高考作文要出众,更是离不开一个“理”和“趣”。我们收集和整理了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发现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无一不闪烁着“机智”和“理趣”。单看看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获得启发,即所谓“摇舟振楫”是也。我们把它们作一些归类献给你,或许你也能从中得到借鉴。

   (一)绝妙开头示范

    1.引用名言名句

    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问世间情为何物》)

   ②在中世纪的一个教堂里,一位圣者开始了他的演讲:“我之所以成为圣者,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我的就是大家的。”悠悠岁月,弹指一挥。在跨世纪时的一所监狱里,一个小偷开始了他的人生独白:“我之所以会成为小偷,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大家的就是我的。”(《圣者与小偷》)

   ③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2.巧用书信格式

   ①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给孔子的一封信》) 

   ②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3.借用章回小说笔法 

   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三国英雄开会》)

   ②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他们在争吵什么呢?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这个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谁是打虎英雄》)

   4.巧用修辞

   ①“砰!”随着一声锤子的敲打声,问号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时空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美’,请各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学者们积极发言。”(《什么才是美》)

   5.巧用寓言故事

   ①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门口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日子难过啊!这里好像与世隔绝,城里有什么新鲜事儿传到这儿早已变成旧闻了,这种生活真的需要改变了。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搬了。(《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②喜鹊贴出了大型广告:“为适应时代需要,本校将推行全能素质教育,无一不学、无一不教,包你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费,每学期3000元;培养费, 2000元;赞助费, 15000元。”(《全能学校》)

   6.巧用揭示主旨的题记

   ①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  题记 

   蝶曾是个美丽善舞的女孩。她一头披肩的长发,她窈窕的舞姿,曾给她带来了如雷的掌声与无数的鲜花,她曾被别人赞为中国将来的邓肯……然而,一切结束了,命运之神永远将她按在了轮椅里。生命暗淡了,寂静了,“白天鹅”变为无人关心的丑小鸭。多少次,她梦见自己穿上了水晶鞋,继续她的追求,可醒来时只听见“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秋风。(《星星夜话》)

   ②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 ;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题记

   何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也。综观历史,这“诚信”二字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啊。(《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7.巧用解题形式 

   曾经有一位朋友,别出心裁地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熠熠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 

   B.一瓣落红,在清幽深邃的池水中回旋漂浮。 

   C.一颗流星,在黛蓝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

   D.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青嫩新绿的草叶尖,悄然滑落。

    看完这道题,我顿时呆住了,万千变化的自然,日升日落、潮汐起伏,多少美景令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8.巧用名人作问答 


展开全文阅读
   ①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 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②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

   9.巧用诗文显诗意

   ①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耳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②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鲍姆嘉通同意我的说法,并补充道:“美是感性认识,研究美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可康德却愤怒地瞪着我说:“片面,美是人类纯形式的主观感受,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我劝你还是看一看我的《判断力批评》。”我很虚心,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的关于情感的美学著作。我正在为我的玄虚而洋洋自得时,黑格尔却泼给我一盆冷水:“不对,美应该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接着,他就洋洋自得地谈起了他的美学理论。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马克思在我旁边耳语道:“别听他的,他乾坤颠倒,是非不分,你千万别掉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美其实应该是人类本质与自由形式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我决定离开莫衷一是的欧洲,去一趟东方文明的古国,寻找美的答案。(《美是什么》)

   ③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④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拥有答案的幸福》)

   10.借用病历好行文 

   ①病人姓名:吴良心

   身份:商人

   临床印象:诚信缺乏综合症(晚期) 

   病史:二十年前初次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染上此病。此病伴随吴良心坑蒙拐骗、投机倒把,手段日渐高明,此病日益加重。三年前诚信医院曾诊断过此病人,吴良心拒绝本院药方,逃离病房,赴境外经商。经查,此人诚实信用指数已下降为零,社会威胁力+100。(《吴良心病历》) 

   ②姓名:张大毛 

    性别:男 

    年龄: 18 

    病史:精神分裂症

     病例:不胜枚举 

     8岁,幼儿园时。老师要求画画,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张大毛画了一只瞪着绿眼睛的大灰狼和一只温柔的梅花鹿和一只在地上哭的小白兔。老师给了零分。 

     医生诊断:老师判得好,大毛画的是森林里的故事,偏题。(《诊断书》) 

     11.巧用听课笔记 

     听课时间: 2000年9月15日 

     听课目的:以小学二年级学生为示范,研究探讨“诚实做人”,以《诚实的孩子》为内容,教育孩子“诚实做人”。

     听课内容:……(《听课记录》) 

   12.巧用产品说明书 

   ①产品:纯天然诚信口服液

   主治:“信用”分泌不足,诚实缺乏症,“谎言连篇病”等等,由人体内“诚信”合成量

少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

   用量:重度缺乏诚信者,一日三次,每次两瓶。轻度缺乏诚信者,一日两次,每次一瓶。 妇女、儿童减半。 

   广告创意:……(《纯天然诚信口服液》)

(二) 记叙文写作技巧

1、彩笔描绘法

●彩笔描绘法【提要】 描绘法就是用文字把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写出来,如同画一幅水彩画,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彩笔描绘法【特点】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彩笔描绘法【示例】 我家有一株“朝天辣椒”,种在一个紫红色的花盆中,一尺多高。

    “朝天辣椒”枝叶蓬蓬勃勃,青翠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枝的顶部结着一撮一撮的小辣椒,下圆上尖,颗颗朝天。这些辣椒,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有的红得猩红,有的略带桔黄色,全都圆鼓鼓、亮晶晶的,真可说是五彩缤纷。

    我很喜欢这株“朝天辣椒”,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看它几眼。

    (《朝天辣椒》)

●彩笔描绘法【评点】 这篇文章先写“朝天辣椒”生长的地方---紫红色的花盆和大小;接着写“朝天辣椒”枝叶的颜色---青翠,形状---蓬蓬勃勃,很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然后写它的果实。先总写形状,下圆上尖,再分写颜色,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再总写形状颜色,圆鼓鼓、亮晶晶;最后写我对“朝天辣椒”喜爱的感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朝天辣椒”有了总的印象,好像看到小作者拍摄的一张彩色照片。 

参观介绍法

●参观介绍法【提要】参观介绍法就是按照参观的顺序描写社会环境,同时在描写的过程对事物的作用、意义作必要的介绍。


展开余文
 ●参观介绍法【特点】采用参观介绍法描写环境一般按照参观的顺序写。因此记叙时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同时要根据参观的路线有条不紊地把看到的事物写下来。

    采用参观介绍法描写社会环境,要把看到事物的外观特点和它的作用、意义结合起来写,这样可以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向导的介绍穿插起来写,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

●参观介绍法【示例】去年暑假,我去甘肃永靖县看爸爸。到那儿的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去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汽车沿着黄河岸边的公路行驶。我坐在车上,远远地望见一座银灰色的大坝,镶嵌在狭窄的山壁中间。爸爸说:“那就是水电站的拦河大坝。奔腾的黄河水进入峡谷,就被它拦腰截住了。这座大坝有四十层楼房那高。”

    下了汽车,我们登上大坝。坝顶宽阔平坦,可以交排行驶四辆卡车。站在坝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碧绿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更显得清澈。爸爸指着坝底告诉我:湖水从大坝的进出水口流入水轮发电机组,再从电机房底部涌出,流向下游。源源不断的流水推动着水轮发电机,就产生了强大的电流。电流通过高压输电线,输送到各地去。

    我正望着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高压输电线出神,爸爸说:“快看,泄洪道开闸了!”顿时,湖水如万马奔腾,倾泻直下,发出一阵阵轰鸣,掀起一团团水雾。我问爸爸:“泄洪道的闸门每天都开吗?水库里的水是要用来发电的,这样白白放掉不可惜吗?”爸爸说:“泄洪道是调节水库储水量的。水库有一定的容量,超过容量就要把多余的水放掉;要不,拦河坝就有被冲垮的危险。近来雨水多,所以常常要开闸放水。等到枯水期,就要闭闸蓄水了。”

    我们从坝顶乘电梯下了大坝,钻进水电站的心脏---电机房。电机房里灯火辉煌,五台绿色的大型发电机组,整齐地排列着。爸爸说:“这五台发电机组每年发的电,比解放前全国一年发的电还多。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都是从这儿输送去的。”

    我们走出电机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刘家峡水电站。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参观介绍法【评点】 这篇文章是按参观的顺序叙述的。文章每段的开头都交代了观察点,这样既提示了参观顺序,又把各段的内容联系起来。

    文章写水电站的设施和景物采和两种观察方法。一种是站在固定的位置,靠视线的动进行观察。如写坝顶、人工湖和泄洪道,靠视线的移动进行观察。如写坝顶、人工湖和泄洪道,都是写作者站在大坝上看到的景色。写坝顶,是平视:宽阔平坦,可以并排行驶四辆卡车。写人工湖,是俯视:碧绿清澈,映着蓝天白云。写泄洪道,是远眺:倾泻直下,掀起水雾。另一种是根据立足点的变换进行观察,一处一处地走,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如文章中先在汽车上观察大坝,再下汽车,登上大坝观察,最后乘电梯,进入电机房观察。立足点的变换和视线转移紧密结合,交替使用。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和爸爸的介绍穿插起来写。这样既写了水电站的外观特点,又写出了水电站的构造形态和作用意义,有利于读者对水电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篇文章把观察和介绍结合起来写,既反映了水电站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我国七十年代的水电站建设成果,具有时代特征。 

草灰蛇线巧留“迹” 

  故事情节或人物关系之间,有时看来并无任何直接联系;然而仔细玩味起来,却又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伏”“遥应”的联系。这种藏头露尾的笔法,往往发人寻思,文意隽永、含蓄深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作起诗文来,也总是带着“哀音”。她那许多悲凉、寂寞的感觉究竟是从哪儿来的?父母早丧,她和宝玉之间的一段“心事”难以向人表白,自然都是原因。除此而外,她在贾府中还没有其他什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不愉快感觉呢?这一点,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也不乏蛛丝马迹、草灰蛇线的暗示。且看第七十四回《惑奸谗

抄检大观园,避嫌疑杜绝宁国府》一节中,王善保家向王夫人诽谤晴雯时的情景: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还罢了,太太不知,头一个是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体统!”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不曾说她;后来要问是谁,偏又忘了。今曰对了槛儿。这丫头想必就是她了?”……

  这里讲的是晴雯,似乎和黛玉毫无关系。然而,如果王夫人也和宝玉一样,十分喜爱黛玉,那末,“爱屋及乌”,看到模样长得像黛玉的人,只会感到顺眼,哪里还会来气呢?从王夫人对于晴雯的厌恶中,我们正可以约略地窥见王夫人和黛玉之间关系的某些端倪,从而对于形成黛玉那些思想情绪的各种生活因素进一步有所领会。

  又如,秦可卿之死,同样也是充斥着某种神秘气氛的,第十三回这样写: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穿衣服往王夫人处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

……

  秦可卿染病已久,不治而殁,似乎本在意料之中,众人为什么又都感到“纳闷”(有些本子作“纳罕”含意就更深)呢?这个问题,书中始终没作正面回答;但是,联系到秦氏去世以后紧接着发生的另一件意外事情:

  忽又听见秦氏之丫环名唤瑞珠的,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此事更为可罕,合族都赞叹。贾珍遂以孙之礼殡殓之,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之登仙阁。又有小丫环名宝珠的,因秦氏无出,乃愿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甚喜,即时传命,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姑娘”。

  再回想一下本书第七回焦大喝醉酒后那些“有天没曰”的揭露:

  焦大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曰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有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

几个方面一对照,事情的真相便从扑朔迷离的烟云中显出身影来了。秦氏的死因很可能是这样的:她和贾珍素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次不巧为两个小丫环撞见,羞惭难忍而自缢。两个丫环,一个老实,吓得触柱身亡;一个机伶,巧用“愿为义女”的行动以明决不泄漏的心迹。作者所以采用这种闪烁其辞、隐约含蓄的写法,一方面可能是不愿意把那些“不堪之状”写得过于露骨;同时,恰也增强了对于那个“诗礼簪缨”之族的虚伪、腐朽面目的揭露力量和讽刺意味。 

天女散花法

●天女散花法【提要】天女散花法是从人物活动的场面中选择多个具代表性的人的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

●天女散花法【特点】天女散花法是场面描写的一种方法。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活动场面中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每一个人的动作都要与确定的中心有关。其次所选择的动作要有代表性。这样,全篇文章才能有整体感。 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的动作,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先介绍动作的起因,再分述不同人物的动作。

●天女散花法【示例】〖1〗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小胖跳了出来说:“老师,给您拜年!”说完,他摘下棉帽,露出新剃的脑袋,恭恭敬敬地朝老师行了九十度的鞠躬礼。老师的房间里,坐了许多学生。这一下,大伙都乐了。王刚手一抖,半杯茶水洒在身上,朱燕笑得用拳头直往晓玲肩上捶;晓玲呢,笑得直擦眼泪;高强一乐,眼镜差点掉下来;王老师笑得眉毛直抖。(《拜年》)

●天女散花法【评点】例1是描写万众伫立长安街头等候总理灵车到来这一场面中人物的动作。中心是写人民对总理的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

  短文先概括写长安街的长,人的多,并总述所有的人都在“望着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这是人们动作的起因。接着短文选取了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三组不同年龄层次的代表人物的动作来写,这样写反映了长安街所有人们焦急而耐心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例2是描写同学到老师家拜年的欢乐场面。中心是写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们在老师家里的欢乐。短文先写小胖向老师拜年,引起了哄堂大笑。接着具体写了几个人的不同动作。王刚手一抖把茶水洒在身上,接着写朱燕、晓玲、高强及王老师的动作。这些动作都围绕着“笑”字来写。 

成长变化法

●成长变化法【提要】 成长变化法就是把动物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描写出来。

●成长变化法【特点】 用成长变化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把动物从小到大整个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写下来,不能采用写流水帐的方法。

    描写动物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时,要注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避免中间衔接不上,使读者看了莫明其妙。

    动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系统地观察,要有意识地写系列观察曰记,把观察结果写下来。不能采用写流水帐的方法。

最后,只要将观察曰记加以剪裁,就可成一篇反映动物成长过程的文章。

●成长变化法【示例】春天来了,田野里的花开放了。我的小蚕,不知什么时候,已从蚕卵里钻出来了。

    看到这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我很激动。于是,我把它们用毛笔一个个刷到鲜嫩的剪碎的桑叶上去。几天以后,小蚕长大了些,我又开始细细地观察它们的行动。小蚕爬起来可慢啦,样子有点像海参,身子一缩一伸,可有意思啦;又过了几天,许多蚕不吃不动,如同死了一般。我很着急,早晨起来去看看它们,中午、晚上我都要去看上好几遍。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它们在蜕皮。可惜,我错过了看小蚕这次蜕皮的机会。


展开余文
    曰子一天天过去,蚕一天天长大。蜕了三次皮,最后一次的蜕皮,我终于看到了。晚上,睡在我枕旁小盒子中的蚕又开始蜕皮了。它先把身体紧缩,接着尾部一挺——啊!一对金黄色的小脚首先从肚子下面露了出来,这样一直到尾部,不动了,大概是休息吧。不一会儿,它又用嘴咬住皮,尾巴一缩,皮又蜕去了一点……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把土黄色的脏旧皮蜕去了。蜕得白白胖胖,柔软而富有光泽的蚕身,好像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衫,可漂亮了。

    又过了一些天,蚕开始造起美丽的丝房来。看,它们的头抬得有多高啊!在盒子的一个角落选好地方,先将吐出的丝粘住纸,然后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头,不辞辛劳地曰夜工作,终于织成茧子。

    十几天以后,蚕变成了蛾。它们咬破茧子钻了出来,雄蛾又与雌蛾交尾,雄蛾交尾后不久就死了;雌蛾在纸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蚕卵,也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蚕——它要求人的仅仅是几片桑叶,贡献给人们的却是精美的丝。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蚕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蚕》)

●成长变化法【评点】《蚕》这篇文章描写了蚕的一生。小作者如实地向读者展现了由蚕卵——蚕——蚕卵的全过程。

    文章在写蚕的一生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重点写了小蚕的特点,蜕皮的过程,织茧的经过。写蚕变成蛾,蛾留下卵,只是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按照小作者的“激动”、“着急”、“可惜”、“喜悦”、“敬佩”之情层层展开,自然而真挚。结尾的议论和抒情与前文浑然一体,富有感染力。 

第三人称叙事法

●第三人称叙事法【提要】第三人称叙事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事件经过,交代人物的经历。

●第三人称叙事法【特点】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事法【示例】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皮鞋匠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弟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曲》)

●第三人称叙事法【说明】这篇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因此叙述时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文章既写了贝多芬所闻:在小路上散步,听见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听见兄妹俩的谈话,看到微弱的烛光下,男的在做皮鞋,旧钢琴前面坐着个眼睛瞎了的姑娘;又写了兄妹俩的见闻:皮鞋匠看见陌生人进来,站起来问;盲姑娘听见贝多芬弹琴入了神;皮鞋匠看见妹妹听琴时睁着大大的眼睛。文章既写了贝多芬的心理活动,好像面对大海,月光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样写,充分表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人民演奏,为人民创作的高尚品格。

第一人称叙事法

 ●第一人称叙事法【提要】第一人称叙事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第一人称叙事法【特点】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第一人称叙事法【示例】我又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又寂寞又冷清。

    我人虽躺在床了,可心儿早飞向学校:教室里,老师在认真地给同学们讲课,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可我呢,今天又落课了!这时如果有一位同学来我家给我补课,使这个冷清的房间热闹一些该多好啊!唉,离放学时间还早着呢,想想别的事吧。可是想起的却总是同学在听老师讲课,听到的仍然是窗外滴答滴答的下雨声。闹钟也好像故意逗我似的,走得特别慢。我多么渴望时针指向下午四点,同学们放学回来给我补课……但我失望了。

    这时,门咚咚地响了,我连忙下床慢慢移向门口。开门一看,一个人影也没有,我失望地正要关门,忽然门口响起了一阵熟悉的笑声。故意躲起来的几位同学拿着雨伞走了进来,连忙把我扶上了床。

    这一下房间里可热闹极了。有的叫我好好休息,使病好得快些;有的把书和本子掏了出来,准备给我补课;谢涛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一袋香蕉,摆在我床前说:“这是全班同学的一点心意。”我望着这些被大雨淋得全身湿透的小伙伴,幸福地笑了。

(《当我生病的时候》)

●第一人称叙事法【评点】这篇文章写小作者生病在家正在思念同学之际,同学们热情地来看望,他感到很幸福,反映了同学们团结友爱的好品德。文章先着力描写自己焦急地等待同学的心情,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很真实。接着文章写了“我”所看到的同学的行动以及听到的火热的语言,使我们觉得可信。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自己的感受以及所见所闻,所以读起来亲切自然。

〖病例〗我班来了个新同学,叫罗成。他真怪,为人民服务小组不参加,却独自暗暗做了许多好事。有一次班主任张老师搬进新住房,我和大家约好去帮忙,大家干得很欢,就是罗成没有来。帮完忙,回到学校时,我看见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罗成一个人爬上爬下忙极了。他端水擦窗台,“哗”,不小心水泼翻了,他棉鞋、裤子全湿了,他犹豫了一下,回去换,时间不早了;不换,又冷得发抖。只见他咬咬牙,蹦跳了一阵,活活血,暖暖身子,然后拿起揩布,仔仔细细地擦起来……

〖病因〗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法,但是罗成在打扫教室的时候,“我”去给班主任张老师帮忙,不可能看见。文章以所见者身分进行叙述,显然不合情理。如果罗成打扫教室一事是想象的或听人转述,那是可以的,但必须交代清楚。 

点化主题

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有些段落末尾,作者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末尾]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一根红线贯穿,颗颗红心相连,大家同呼吸,共甘苦……

[第四部分末尾]阶级友爱,情深似海。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有上百、上千、上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热切地向你伸出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你。……

[第十部分末尾]这是一场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的胜利战斗。舍为人,友爱互助精神万岁!

[第十四部分末尾]不仅仅是这六十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党用它思想的阳光,帮助我们消除旧时代遗留给我们的思想毒菌,抚育我们成为全新的人。

  这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所有议论文字,它像一根闪闪发光的红线,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材料串起来了;

它又像一帖最好的溶剂,把众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融和在一起;它又像电影里的主题歌,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抢驹唤斗的伟大意义。这些议论,汇合起来,点明了作者写作的题旨,铸成了文章的灵魂。由此可见,记叙文中的议论可在点化主题上落笔,作者可在对所写的人和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多的言语,把这些人和事的精髓揭示出来。这样的议论,是作者认识飞跃的产物。它既能起到点题的作用,又可以和记人叙事相互映衬,相互交辉。这里的关键是作者必须真正认识自己笔下的人和事,如果对自己笔下的人和事一知半解,缺乏深刻的认识,

那就一定不可能有精辟的议论。 

动静结合法写人

●动静结合法【提要】动静结合法就是把人物静态时的外貌特点和行动时的动作特点结合起来写,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动静结合法【特点】 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肖像既要写出人物静态时的身材、衣着、外貌,又要写出人物动态时的神情、姿态和气质。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时要注意围绕人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和动态,做到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的统一。描写人物动态时,要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来写。描写人物静态,可以从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等方面选择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来写。

●动静结合法【示例】老水牛爷爷的影子又出现在我面前了: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着花白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老水牛爷爷》)

●动静结合法【评点】 短文先对老水牛爷爷进行静态的描写,这些描写充分反映了老水牛爷爷的特点。古铜色的脸,亮光闪闪的眼睛,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明老水牛爷爷健壮。花白的络腮胡须说明老水牛爷爷年纪已大。人物静态的外貌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壮的老人的形象。

    短文对老水牛爷爷的动态描写,主要从说话的声音和走路的特点这两方面来写。“说话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既说明了老水牛爷爷身体健康,又说明老水牛爷爷性格爽朗。“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也说明了老水牛爷爷身体健壮、性格爽朗。短文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对老水牛爷爷进行描写,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位身体健壮、做事麻利、性格爽直、很有力气的老人的形象。 

动态速写法

●动态速写法【提要】动态速写法就是把人物动态过程中的神态、表情迅速地描述出来。

●动态速写法【特点】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勾画出来。动态速写法就是把人物动作过程中神态和表情的最主要的特点写下来。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求抓住人物动作过程中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一个镜头进行描述,好像是作者用照相机拍下的一张彩色照片。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时,既要用简笔勾勒出人物神态和表情的特点,还要适当地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动态速写法【示例】〖1〗其中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在仙台》)〖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

●动态速写法【评点】例1描绘了藤野先生走进教室,上讲台的一个镜头。短文先写藤野先生外貌的最突出的特点:黑瘦、八字须、戴眼睛。接着写了藤野先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神态:将书放讲台上,说话的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简单的几笔,把一位态度认真、作风严肃的老师的形象介绍出来了。例2描绘了闰土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刺猹的一个镜头。短文重点写了闰土刺猹时的神态,配上月光下西瓜地的景色描写,勾画出少年闰土勇敢、机敏的形象。

    读了这两段短文,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幅彩色的照片。 

动物拟人法

●动物拟人法【提要】拟人法就是描写动物时,把动物比拟成人。

●动物拟人法【特点】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动物拟人法【示例】〖1〗我家的鱼缸里养着两条金鱼,我很喜欢它们,经常用一些熟鸡蛋、馒头干的粉末或捉一些小虫喂它们。

    这两条金鱼样子长得十分凶猛,全身乌黑,鱼鳞银灿灿的,像穿着乌亮的铠甲,鳍是白的,像银须。大黑尾巴,像一件黑色战袍的下摆。腮一起一伏的,像一个彪形大汉在吹气。整个看起来,它像位身披铠甲,内衬战袍,颈下长着银须的将军。游起来像一团乌云在滚动。

    红金鱼的头上长着一个红瘤子,像一顶红帽子。尾巴边沿是花的,像一条花裙子。它游起来像一朵红霞在飘动。(《金鱼》)〖2〗我去捉那只螃蟹,那只螃蟹两夹一张,身子立起来,样子特别威武,好像在跟我挑战:“你敢来,我就夹你!”我刚一伸手就被它夹了一下,疼得我“哎哟,哎哟!”直叫,我赶紧把它松开。螃蟹好像在气我:“你不怕疼,就来抓我!”“我长大还当解放军呢,怕你!”我一边想着,一边用手狠狠捏住它的双夹,任凭它百般挣扎,我也不松手。最后,我终于把它降伏了,把它扔进筐里,它像投降的俘虏一样,老老实实呆在那儿。(《捉螃蟹》)

●动物拟人法【评点】《金鱼》一文把金鱼的外形比拟为人。这篇短文写了两条金鱼。小作者把雄的黑金鱼想象成一位身披铠甲,内衬战袍,颈下长着银须的将军。从这个整体出发,把鱼鳞比做铠甲,把白鳍比做银须,把尾巴比做战袍的下摆,把一起一伏的腮,比做大汉在吹气。小作者把雌的红金鱼想象成一位姑娘。从这个整体出发,把头上的红瘤子比做戏帽子,把尾巴比做花裙子。这里对两条金鱼的描写,整体与部分相吻合。所以读了以后,我们觉得小作者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既生动又有趣。

    《捉螃蟹》一文是根据“我”捉螃蟹时螃蟹的动作进行合理想象的。螃蟹两夹一张,身子立起来,小作者就想象它在挑战,并且说:“你敢来,我就夹你。”“我”被夹以后,则螃蟹好像在气我,并说:“你不怕疼就来抓我!”螃蟹呆在筐里,小作者就想象它表示投降。这里小作者完全按照人的心理活动想象螃蟹的动作目的。 

动作分解法

●动作分解法【提要】动作分解法就是描写动作时,把动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具体写下来。

●动作分解法【特点】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往往是一瞬间完成的。电影中,经常出现人物的慢动作,就是把人物的快动作慢慢地放映出来,使观众清晰地看到这种慢动作的方法。采用慢动作法来描写人物的动作,首先要仔细观察人物动作的全过程,然后对动作的过程进行分解,看看人物的动作是怎样完成的。最后一步一 

连续动作法

 ●连续动作法【提要】连续动作法就是抓住人物的动态表现,连续写下人物的几个动作和表情的方法。

●连续动作法【特点】连续动作法一般用于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过程,如跳高、跳远、游泳、切菜、烧饭、钓鱼、挑水等。描写连续动作时,要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通顺、连贯。其次描写连续动作,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连续动作法【示例】〖1〗我第一次拿起扁担十分高兴,心想:这样的活儿不用学也能做好。于是,我挑起水桶飞也似地向供销社的自来水龙头跑去!来到水龙头前,我扭开水龙头,水“哗哗”地往桶里流,不一会儿,接满了两桶水。我用扁担挂钩钩住水桶。然后,弓下腰把扁担搭在肩上,屏住呼吸用力把身体往上一挺,哎呀!挑是挑起来了,可肩膀压得生疼。我真想把水桶放下,倒出一些水来,可见眼前有人,只好硬着头皮充好样的。我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了几步,只觉得两腿发软,肩膀发麻,气都喘不上来,可我还是坚持往前挑。一路上,水晃出了不少,挑到家里每个桶里只剩一半水了。 (《挑水》)〖2〗只见肖红的眼睛盯着前方,猛地一抬腿,手很快地摆动,抬起头,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过去。快到线的时候,她稍微一顿,使劲一蹬,正好从跳板上飞起来了。到底是老手,一下便跳了三米二九。(《跳远》)

●连续动作法【评点】例1是描写“我”第一次挑水过程,主要写我是怎样做的。短文按挑水动作过程:跑向水龙头——扭开水龙头——接满水——钩住水桶——挑起来——往前走——挑到家里。我们读了以后仿佛看到了作者挑水的全过程。短文在描写挑水的过程做到准确地使用动词,挑起空水桶去接水,小作者用了个“跑”字,说明是很轻松的;挑起水桶用了“屏”、“挺”字说明两桶水的份量很重;挑回家时,用了“摇摇晃晃”、“走”,说明不容易挑,写得形象生动。

    例2是写作者所观察到的动作,主要写了肖红跳远的全过程,先写起跑,再写起跳,最后写结果。短文在描写跳远的过程时,准确地使用了动词。写起跑时,用了一个“冲”字,表示速度之快。写起跳时,用了一个“蹬”字,表示开始跳。写跳的过程,用了一个“飞”字,形象地描绘了肖红是怎样跳的。短文还穿插对肖红的神态作了描写,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跳远的过程。 

行不离谱

    在文学作品里,人物的一举一动,不能离开人物性格特征这个谱。王愿坚在《党费》中,对主人公黄新的动作行为作了这样的描写: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不连累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象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篮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程同志,既然敌人已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篮菜,又说:“你可要想法把这篮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交的党费。”

    停了一会,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他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情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交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子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子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篮子咸菜,一脚把篮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子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

    “自己的!”

    “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子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的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这里写了黄新的一连串动作:一是命令“我”隐蔽;二是“把菜篮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三是交待联络暗号,叮嘱用盐菜交党费;四是以自己吸引敌人;五是大声嘱托。这一切,级成了一个鲜明的主旋律——坚定、顽强、热爱党、热爱自己的军队,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这就是黄新同志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这一个”。文学作品写人的最终目的要写出“这一个”,描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也就不能离开“这一个”的谱。也就是说,“这一个”的一举一动,不能放到“那一个”人的身上去。黄新式的热爱党热爱军队是用盐菜交纳党费,而《百合花》里新媳妇式的热爱党热爱军队是把嫁妆百合花被盖到小通讯员身上。她们的举动不能对调。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举止行动,不能是无意识的乱说乱动,而都要为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 

对比出讽刺幽默

  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针砭“时弊”时,需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辞气浮露,笔无藏锋”(鲁迅语),也就是“浅”;一是夸张太甚,失却真实,也就是“过”。这里牵涉到内容的可信性和艺术表现的分寸感。其中尤以作者能否“秉持公心”、坚持“写实”更为问题的关键所在。鲁迅就说过:“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某一群人的某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是讽刺”。又说,“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在我们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当然还有不少不合理、不正常的东西。它们明明消极的,错误的;但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却认识不到,甚至还自以为是理所当然地去奉行它、美化它。这就会产生出许多荒诞可笑的矛盾来。文学艺术家们只要能够敏锐地抓住这些真实而又可笑的矛盾现象,并且它们巧妙而又如实地展示出来,他的文章,往往就能收到“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效果。

  王蒙的《悠悠寸草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了一个在某省委第一招待所当理发员的老吕。故事的内容就是以他的各种生活见闻缀连起来的。其中从他进招待所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经历,是用概述的笔调交代的。文字十分平实,但又处处闪烁着诙谐而又深沉的讥刺锋芒:

  我在省委第一招待所——最初,对外叫光华饭店——的理发室工作,已经快三十年了。解放那年我才十七岁,还没出师,就来到这里。现在呢,我不但是理发的老师傅,而且是整个招待所唯一从四九年三十年一贯制地呆下来的“元老”了。

  ……解放后的前七、八年,光明得象天堂。所有来剃头、来刮脸的都是同志、是战友,都亲。……那些年,上和下,左和右,你和我和他,怎么那么平等,那么亲近呢?====和解放军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我爱上了新社会,迷上了革命,崇拜“五一”====时打出照片来的所有各国====人,从心眼里热爱马克思、毛泽东,还有省委的和我们招待所党支部书记,相信《人民曰报》、省报、支部总结、爱国节约和卫生守则上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标点符号。

  后来是大喊大叫大干的年月,我们庆祝工厂和电站落成,大桥通车,也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城市和我们的招待所,都在吹大气一样地扩大着、膨胀着。同时我们今天听说某个高级人物是披着羊皮的豺狼,明天听说全国耕地有四分之一要改种鲜花,今天听说全国农村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仍然在国    民党、黄世仁……手里,明天听说有了绳索牵引可以提前把中国牵引到共产主义。经常有惊人的宣告,惊人的论断,惊人的壮举。我们虽然一惊一乍,眼花缭乱,然而还是得到了振奋、鼓舞,吓一跳的结果是干劲倍增,目瞪口呆的后面是欢呼雀跃。我们感到了前进的气势,看到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我们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却从不计较代价。

  这个时期,有时有些常来的老主顾不见了,听别人小声议论是“有了事情”,“出了问题”。遇到那种时候,来理发的人的面部肌肉很不松驰,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紧锁双眉,有的喘着粗气。当然,他们都曰益忙碌,没有人再顾得上理会我这个理发员了。虽然我们不知道某些老主顾的匿迹是什么“事情”或者“问题”,虽然从我们做过的发色和发式里不可能掌握什么线索,但我们也要在学习会上对被树为靶子的不见了的主顾挥拳头,“一听XXX的罪行,我们的肺都气炸了!”我们这样说,完全出自内心。

…………

  吕师傅的这段内心独白,完全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丝毫也没有故作修饰或是夸张的成分;但对我们以往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经济建设

中的浮夸风以及人们由于愚昧而做出来的许多可笑而又可悲的蠢事,却又嘲讽得很有力量。作者的讥刺是辛辣的,但也是积极的。他并没有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横加指责,而是引读者和“我”一道回顾以往大家都很熟悉的那段生活,加深对那些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曾被某种庄严的假象所掩盖了的错误事物的认识,从而好像共同照了一次镜子,增添了笑着向昨天告别的力量和信心。 

比较描写法

●比较描写法【提要】比较描写法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描写出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比较描写法【特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采用比较描写法,可以写出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注意客观地进行比较,不要故意贬低他人。

●比较描写法【示例】大路旁有个小草棚,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好雨。有人甩着伞上的雨水,有人脱下衣服迎风晾着。这个小草棚顿时变得又拥挤,又热闹。

    雨正下得紧,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衣服被淋湿了,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一双很俊的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几丝淋湿了的头发。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比较描写法【评点】短文先写人们挤地草棚下避雨的表情、动作,人们谈着、笑着,有的甩伞上的雨水,有的脱衣服晾着。接着写姑娘避雨时的不同神情,她既不拧衣服上的雨水,又不跺脚上的泥,还站在草棚的最边上。这些一对比,突出姑娘是一位年轻的有心计的人,为下文作了铺垫。 

●对比写人法【提要】对比写人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人物的品质或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比写人法【特点】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出高低、大小、好坏、多少。写人也是如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出先进和落后、高尚与卑贱,优秀和不良。对比写人法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变化。另一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比,歌颂其中一个人或使另一个人受到教育。采用对比法写人时,要注意突出主要的人和主要问题,做到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其次,对比时要合情合理,不能采取故意拔高或贬低的方法,把好的捧上天,把差的贬入地,使人不可信。此外要注意前后照应。

●对比写人法【示例】在乡下姑妈家过暑假,和我最要好的当然是春花罗。

    春花是姑妈的小女儿,黑黑的脸蛋上,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虽说年龄比我大两岁,个头却没我高,我俩比了一下,嘿,她还差我两厘米。冲着这点,我不好意思叫她姐姐,也跟着大人们叫她“春花”。

    别看我嘴上不愿叫姐姐,可心里却实在佩服她。姑妈家,数春花的奖状最多,她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春花脑子里的新鲜事也特别多,指着路旁的一棵草,她能讲上一段故事,走过公路旁新盖的厂房,她能说上一段经历,惹得我这个故事迷,整天跟着她转。我们一块儿学习,一块儿割草……简直是形影不离。可渐渐地,我发现了她的一个“缺点”。

    一天,大人们出早工,我睡了个懒觉起来,不见了春花,只得吃完饭,收拾了碗筷。我见桌上还放着一碗饭,闻了闻,哎,馊了,倒掉吧。我走到小桥边,蹲下去,刚要倒馊饭,突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叫声:“别倒——”我抬头一看,是春花,她割羊草,正好从这儿路过。我冲着春花说:“是馊饭。”可春花却一个劲地说:“不要倒嘛,不要倒。”她从我手里夺过了我手中的饭碗,像捧宝贝似的捧着它,向鸡棚走去。我望着她的背影,又好气,又好笑,心里暗暗想:“真小气!”

    还有一次,我的那双旧凉鞋坏了,就从旅行袋里拿出新凉鞋换上,顺手把旧的往外一扔。可不一会儿,见春花又把我的那双旧凉鞋拾了回来,还一针一线地修补着。我挺纳闷,问春花:“我扔掉的旧鞋,你补它干嘛?”春花说:“这鞋补补,还可穿呢。”说着,她咬断了线,把补好的鞋往我手里一送,说:“应该谢谢我了吧?”我更不乐意了:“谁要这旧东西,我不要,你不嫌,就拿去吧。”可真没想到,几天后,春花果真把旧凉鞋穿上了。我心里暗暗好笑,春花啥都好,就是有点小气。

    可是,不久又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下午,我和春花正在做作业,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快,春花,快借根扁担给我。”原来,是队上一个外号叫“坦克”的棒小伙子。只见他敞着胸,额上流着汗珠,两手摇晃着断成两截的扁担:“真倒霉,才挑了几捆稻,就断了扁担。”看他这副模样,再听他这样一说,我就赶紧应道:“哎呀,真不巧,这里没有多余的扁担。”想不到我的话音刚落,春花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地,已从里屋拿出了一根扁担:“‘坦克’,这是根新扁担,你拿去挑吧。”“坦克”接过扁担,望了她一眼,惊喜地说:“还是根新的呢!挑断了,要赔吗?”“不要赔!”春花毫不犹豫地答道。“坦克”走后,我对春花说:“你把新扁担借给别人,真的挑断了,怎么办?”“为集体干活,断就断呗!”春花干脆地答道。

    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一个把啥都当宝贝的人,怎么连自己的新扁担也不爱惜了呢?这是为什么?想着想着,我明白了:春花并不小气,在她身上,有一种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祖国、爱集体的好思想呀。想到这里,我一把搂住已经睡着了的春花。(《春花》)

●对比写人法【评点】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赞扬春花勤俭节约、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

    这篇文章通篇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写。首先是人物间的对比,即“我”与春花的对比。对待一碗馊了的饭,“我”的态度倒掉算了,而春花却一个劲地说:“不要倒嘛,不要倒。”并夺过饭碗向鸡棚走去;对待坏了的旧凉鞋,“我”的态度是换上新鞋后顺手扔掉,春花却拾回来修补好;对待“坦克”借扁担,“我”有点舍不得,怕真的挑断了,春花却是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其次是春花本人所经历的三件事前后态度的对比。春花在“抢馊饭”和“修补凉鞋”两件事上显出“小气”,在“出借扁担”上显出“爽气”。文章通过横比和纵比,充分反映了春花勤俭节约、热爱集体的好品质。

    这篇文章虽然用了对比方法写,但是在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时,把重点放在春花身上,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春花就在我们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对话法

●对话法【提要】 对话法是运用人物之间谈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

●对话法【特点】语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描写对话时首先要联系各人的思想感情、愿望,把说话人的心情、性格反映出来。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不能所答非所问。此外要灵活运用提示语放在句首、句中、句尾以及省略提示语等四种描写语言的不同方式,使文章灵活多变。

●对话法【示例】〖1〗突然,有个响亮的声音在问:“大娘,您是带小孩上医院看病吗?”“是呀!”妈妈着急地回答。“大娘,您就坐我这平板三轮吧!”“能行吗?”“行呀!您扶好了,我慢着点儿蹬就是啦!”“您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哎,大娘,治病救人要紧哪!”我被一双大手抱上了车。妈妈也坐上来了,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在前面蹬着车。 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妈妈说:“同志,到啦!”车平稳地停下来了。那双有力的大手,又把我从车上抱下来。我听见妈妈说:“同志,这个……你拿去,喝杯酒御御寒气吧!”“大娘……快,快,……看病要紧!我在这儿等您,等孩子看完病,再拉你们回家!”“同志,您拿着……看情况,这孩子是要住院了。”“那好,大娘,您快带孩子看病去,我走了!”“哎!你这人真是……”可是车轮的声音已经渐渐地去远了。(《高大的背影》)〖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落花生》)

●对话法【说明】示例1文章描写了妈妈送“我”上医院的路上与蹬三轮车叔叔的对话。

    文章只写了妈妈与叔叔的对话,没有写妈妈和叔叔的动作和形态,但是充分地反映了妈妈和叔叔的性格特点。叔叔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同志:1.他看到母子两人去医院的困难,虽然不相识,但主动上前帮助。2.为了照顾病人,宁愿自己辛苦些,蹬慢点。3.因为治病救人要紧,所以不顾一天蹬车的劳累,帮助病人。4.蹬车后不收钱,还准备等孩子看病完了以后,把他们送回家。而妈妈关心孩子,但又不愿意拖累别人。文章的对话比较简短,符合当时是在送医院的路上这一特定的环境。 文章还灵活地运用了提示语放在句首、句尾,以及省略提示语三种描写语言的方式,读起来,不觉得单调。

    示例2文章是描写收获节时,爸爸、哥哥、姐姐、“我”之间的谈话。谈话的中心是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文章在描写各人的语言时,做到充分反映人物的年龄、认识、性格的特点。父亲叫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好处,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价钱便宜”。这些话既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孩子对事物认识的特点。父亲先问孩子是否爱吃花生,再让孩子们说说花生的好处,最后提出“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表现了父亲对孩子教育循循善诱的特点。 

多角度描写

  描写人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描写刻划。可以从正面对人物加以刻划,也可以通过周围各种不同人物的眼看、嘴讲等方式,从侧面起到烘托某个特定人物的作用。请看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描写:

  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

  ……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这是用间接方法描写肖像成功的一例。作者意在描写玛格丽特长得很美,但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这些描写,就深刻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描写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在文学作品里,作家为了更好地描写人物,常常既使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又使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的肖像,就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里,作者使用的是直接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王熙凤:

  那凤姐家常带着紫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有些地方,作者又用间接描写的方法,进一步描绘王熙凤的肖像和展示她的性格。如,在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的嘴说:“倒是上下无一人不称赞他的夫人,琏二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在第六回,作者通过周瑞家的嘴说:“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万一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在六十五回,作者通过兴儿的嘴说:“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得栩栩如生,把王熙凤的性格展示得非常充分。 

回环反复加强力量

 一、同一句式间隔反复:

同一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可以加强语意,更有力地抒发感情,表现主题。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战士,他始终坚强不屈地面对着各种敌人: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长者、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益、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就为自己也深信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鲁迅在这里歌颂的是这样的战士(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具有敏锐的目光,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他能揭穿一切为军阀们帮闲的文人学士的虚伪和假面(各式好名称,好花样,誓言,点头,装死……)。不管那些“无物之物”(指那些伪装者,因为他们诬赖战士戕害了他们,借此脱罪逃走,只剩下外套)得胜了(因为战士是孤军作战而旧社会的势力又是很强大的),天下暂时“太平”了(成了“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他也还是要战斗他的精神是不死的,死了之后也要战斗。文中作者重复五次用了“但他举起了投枪!”一语,这五次重复,从文字到内涵都始终如一地表现了这位战士的始终清醒、毫不妥协的精神,从而刻画了战士醒世独立、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将同一形象反复映入读者脑际,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显然,若是直到最后才采用综合起来的说法:“但他始终都举起了投枪!”这样在表达效果上就要差得多。

二、复迭反复:

  一九五八年,朝鲜停战以后,全部志愿军战士凯旋回国。此时魏巍同志又发表了情感充沛的《写在凯歌声里》:

  志愿军回来了。让我们来给你洗一洗战尘吧,同志们。……好好看看久违的祖国吧,今天,你们已经回到了她的身边。

  你们回来了。你们是迎着朝鲜战场上的漫天大火,慷慨而去,今天是云散天开,凯歌还乡。……

  你们回来了。你们走过了多么艰苦的路程!……

  你们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吧。……

  你们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并肩作战的朝鲜人民吧。……

  你们回来了。你们由牧童变成了坚强的战士,你们由普通的庄稼汉,变成了我们祖国的英雄和功臣。……

  你们回来了。同志们!你们不是疲劳的兵士走到了宿营地,你们是精力充沛的战士,从一个战场开到了另一个战场——社会主义革命的战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场。……

  同志们!你们回来了。我们祖国优秀的儿女,全国人民最可爱的人,你们回来了。全国人民都在欢迎你。……

  这里,仅仅摘录了原文每个自然段起首的几句,想用来说明:复咏叹也是抒发情感的一种好办法。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出祖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挚的关切。要表达出英勇的人民子弟兵胜利归来的豪情,一说再说:“你们回来了,同志们!”反复数念,重迭复沓,让人感觉到心意深重,情感炽烈,不如此则不能尽表心情。

  复迭咏叹是否会造成文章用语繁琐呢?清初顾炎武提出“辞主乎达,不主乎简”,也就是说,文章力求能够表情达意,不必硬去省字。他在举出《孟子》上有关的例证后,说道:“此必须重迭而情事乃尽。”(《曰知录》卷十九《文章繁简》)如果仅仅为了简单,文章却失去了应有的神情和韵味,那完全是不足取的。所以说,不能一看到重迭的句式,马上就断为写得拖沓,不妨细细吟诵一番,便能对全文内在的情感进一步的体味。

  但是,复迭不是机械的重复。如果全文只是那么几句车轱辘话说来说去,当然要倒人胃口。复迭是由于抒情的需要,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这样就决不会使人产生单调之感。

三、于重复中寓变化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掌礼宾的官)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傧相)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曰,晏子有事(有事入朝),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晏子春秋》

    文章的句式不宜有重复,这是普通常识;但上面这段文章硬是用了三次“天子请见”,三次“晏子蹴然”,而趣味却正在这里。

    吴、齐都是诸侯国,理应平等相待,但吴王夫差听说晏子善于辞令,故意想摆摆天子的架子,跟司礼宾的官员说:“晏子来了,你就说‘天子请见!’”可是傧者说了三次“天子请见”,晏子既不言,也不动,只是皱皱眉头表示不安的样子。

    这里,三次说话都一样,三次表情也一样,看来真是呆板极了;但仔细体味起来,我们是可以想见他们的内心活动的。第一次傧人曰:“天子请见!”他心里一定暗自感到得意而好笑,因为他知道这是一幕嘲弄晏子的喜剧;但由于晏子不作答,第二次讲时,心中就没有那么带劲了;待到第三次讲时,因为晏子还是老样子,不做什么反映,他可能就有点出于意外,但也马上心中明白,而且一定也在想对策,可又不立刻做出反应,只是故意略表不安的样子;第二次虽仍对此表示“蹴然”,其实对策已想好;等到第三次听到“天子请见”,便故意假痴假呆地说:“我受命君命天吴王那儿去,却昏头昏脑、糊里糊涂跑到天子朝廷来了,请问吴王在哪儿呀?”——他终于巧妙地把“天子”与“吴王”分了开来:天子是天子,吴王是吴王,你吴王不要冒充天子!——吴王拿他没办法,只好老实说:“夫差请见!”

    由此可见,重复,不是呆板无变化。因为这三次重复之间蕴含着微妙的心理变化,所以最后终于导致情势的转化。人们也可从中想见吴王君臣自讨没趣的尴尬相和晏子佯作糊涂巧胜对方的神情。这里,表面言辞没有变,但事态却在变化,重复的语言后面,进行着一场微妙的心理战,所以读起来不但不觉得呆板,反而感到饶有趣味。 

 概括描写法

 ●概括描写法【提要】概括描写法就是把动作的过程概括起来叙述描写。

 ●概括描写法【特点】 连续动作法和交替叙述法一般是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概括描写法则并不把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是抓住动作的特点进行概括描写。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动作,要先对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动作的特点,再进行描述。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比赛过程中的双方动作,要注意有总有分,有详有略。

●概括描写法【示例】决赛正式开始了。前两局我和姐姐各胜一局。第三局先由我发球。我发一个正手球,发一个反手球,接着连发两个长球,又发一个短球,总之不叫姐姐摸着我的规律。碰上姐姐打了稍高的球,我就用力扣杀。姐姐毫不示弱,连连攻我的反手,还打出旋转球来使我接不准。两个人不分上下,比分紧紧咬住,五平,六平,八平,还好,是我领先一分交换了场地。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鼓掌,有的叫喊:“小球迷,加油啊!”

    最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了。我每一板都打得很小心,也不放弃攻球的机会。有时姐姐打过来的球又快又硬,我都把它挡回去了。当我以二十比十九领先一个球的时候,姐姐大概是急着要追成二十平,猛然抽了一板。我正担心对付不了,球却弹着网子,出界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的决赛结束了。

(《记一次乒乓球赛》)

●概括描写法【评点】短文记叙了“我”和姐姐进行乒乓球决赛的经过。

    短文在略写了前两局的比赛后,用概括描写法具体地描写了第三局比赛。作者写第三局上半场比赛时,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作者先概括描写“我”打乒乓球的特点:发球多变,用力扣杀;再概括姐姐打球的特点:攻反手、打旋转球;最后总写两人不分上下,上半场结束时,“我”领先一分。作者写第三局下半场时,先总写战斗更加激烈;接着概括描写“我”打球的特点:小心,但不放弃攻球;最后用交替叙述法写打最后一个球的结果。

    作者采用概括描写法,分别写出了“我”和姐姐打球的特点。我们读了这篇短文,好像在听体育评论员在评议这场比赛。 

概述与细叙

  电影里表现一个较大的场面,往往既有鸟瞰式的全貌,又有特写的镜头。叙述事情也如此,要把一件事情,特别是较重大而复杂的事情,反映得详细而全面,也需要对全局或全过程作概括的叙述,同时对局部或片断作钢碌男鹗觥?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湖南农民运动的形势是这样写的:农民的 主 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农会在乡村简直独裁一切,真是“说得出,做得到”。外界的人只能说农会好,不能说农会坏。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则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在农会威力之下,土豪劣绅头们头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三等的跑到长沙,四等的跑到县城,五等以下土豪劣绅崽子则在乡里向农会投降。

  对这场翻天覆地的革命运动,作者能叙述得如此精当而周全,概括而又具体,而且还相当形象,实在是非常高明的。寥寥数语中,对农民革命的目标、

形势、性质、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甚至各类地主的动向,也一一分明地作了交代,使读者对当时湖南农民运动的全局,了如指掌。但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上,又大都写得很细致。例如在《革命先锋》一节中对各类农民的态度以及下面“十四件大事”都写得很细致具体。且看“普及政治宣传”中的两段叙述: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

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他们的嘴上。比如有一群小孩子在那里玩吧,如果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对着另一孩子鼓眼蹬脚扬手动气时,你就立刻可以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那便是:“打倒帝国主义!”……

  孙中山先生的那篇遗嘱,乡下农民也有晓得念的。他们从那篇遗嘱里〕隽恕白?  由”、“平等”、“三  民主义”、“不平等条约”这些名词,颇生硬地应用在他们的生活上。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长沙近郊菜园农民进城卖菜,老被警察欺负。现在,农民可找到武器了,这武器就是三民主义。……

  文章通过这些事情的叙述,反映了在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领导下政治宣传普及工作“收效非常之广而速”的情况。

  在写作中,概述和细叙是常常结合着使用的,为的是使读者对客观事物既有全面的认识,又有具体细致的感受。作者对事情的全过程或全局越是了解得全面、深刻,就越能概括精当地说明它的全貌;对每个部分越是体察得深入细致,就越能写得生动而具体。这种办法在调查报告、通讯特写、游记散文中是常用到的。顺理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概述与细叙,与通常讲的详叙和略叙有所不同。前者是指全貌与局部的关系,后者是指各部分跟表现主题的主次关系而言;采用略写,只因为这部分在文中不占重要地位,并不一定是全貌的概括。 

烘托——好花还须绿叶扶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审美经验。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好人物之间的各种映照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同样也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

  《聊斋志异》中有篇《娇娜》。主角娇娜,是个狐狸幻化的貌美而心慧的姑娘。故事中心,讲的是她和哥哥的家庭教师孔雪笠之间的“良友”情谊。文中,孔生先后与三个姑娘都有牵连:先是对娇娜家的婢女香奴产生好感,继之钟情于娇娜,最后娶的却是娇娜的姨姐松娘。在人物的刻画上,作者是如何处理她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呢?且看:

  餐讫,公子(娇娜之兄)呈课业,类皆古文词,并无时艺。(孔生)问之,笑云:“仆不求进取也。”抵暮,更酌曰:“今夕尽欢,明曰便不许矣。”呼僮曰:“视太公寝未;已寝,可暗唤香奴来。”僮去,先以绣囊将琵琶至。少顷,一婢入,红妆艳绝。公子命弹《湘妃》。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又命以巨觞行酒,三更始罢。次曰,早起共读。公子最惠,过目成咏,二三月后,命笔警绝。相约五曰一饮,每饮必招香奴。一夕,酒酣气热,目注之。公子已会其意,曰:“此婢为老父所豢养。兄旷邈无家,我夙夜代筹久矣。行当为君

谋一佳偶。”生曰:“如果惠好,必招香奴者。”公子笑曰:“君诚‘少所见而多怪’者矣。以此为佳,君愿亦易足也。”居半载……时盛暑溽热,移斋园亭。生胸间肿起如桃,一夜如怨,痛楚呻吟。

……又数曰,疮剧,益绝食饮。太公亦至,相对太息。公子曰:“儿前夜思先生清恙,娇娜妹能疗之。遣人于外祖母处呼令归,何久不至?”俄僮入白:“娜姑至,姨与松姑同来。”公子疾趋入内。少间,引妹来视生。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呻吟顿忘,精神为之一爽。公子便言:“此兄良友,不啻胞也,妹子好自医之。”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把握之间,觉芳气胜兰。

……乃脱臂上金钏安患处,徐徐按下之。创突起寸许,高出钏外,而根际余肿,尽束在内,不似前如阔矣。乃一手启罗衿,解佩刀……轻轻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未几……曰:“愈矣!”趋步出。生跃起走谢,沉痼若失。而悬想容辉,苦不自己。自是废卷痴坐,无复聊赖。公子已窥之,曰:“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问:“何人?”曰:“亦弟眷属。”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公子会其指,曰:“家君仰慕鸿才,常欲附为婚姻。但止一少妹,齿太幼。有姨女阿松,年十八矣,颇不粗陋。如不见信,松姊曰涉园亭,伺前厢,可望见之。”生如其教。果见娇娜偕丽人来,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生大悦,请公子作伐。……

  比较一下就可看出,文中对香奴的刻画,只是为突出娇娜的铺垫之笔。松娘和娇娜的关系则还要微妙一些:作者对于娇娜的刻画用笔比较“虚”,妙处在“传神”;对松娘的形容,用笔比较“实”,功力在“摹形”。这样,描绘前者的时候,仍能为表现后者留有余地;而当写到后者的时候,又能使前者的形象继续得到加强。两人外在的容貌虽然堪相伯仲,然而如果从形态美与内在的精神美相结合的

角度来要求,娇娜无异要比松娘更胜一筹。正是映照手法的巧妙运用,才从双峰竞秀的画面中成功地表现出娇娜风韵独绝的丽质。 

几事写人法

●几事写人法【提要】几事写人法就是通过几个方面或几件事的记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几事写人法【特点】 通过几件事写人,作者所选择的几个事例,可以是一件事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全文连起来,表现一个人物几个方面的精神和品质;也可以几个事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采用几事写人法写人时,首先要注意几件事的内容不能互相矛盾,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几件事中是和谐统一的。其次要注意尽量用不同的事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不同侧面,类似的事情应避免重复出现。此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交代与这几件事的有关内容,或对人物作概括介绍。第四写几件事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可以以某一事物为线索;也可以详写一件,略写几件;还可以按事情的分类排序。

●几事写人法【示例】〖1〗我的小外甥亮亮还不到两岁。红扑扑的小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一笑起来,嘴角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有一天,亮亮在院子里玩,我妈妈叫他吃饭。他乐呵呵地跑进屋,两只手上都是泥。我让他去洗手。他一听说要洗手,就紧闭着嘴,用大眼睛看着我们,好像在说:“这回不洗手,行吗?”我连忙说:“小亮亮,手脏了就得洗。用脏手拿东西吃,肚子要疼的。来,乖孩子,小姨和你一块儿去,洗得干干净净的。”亮亮真听话,让我牵着他去洗手了。

    第二天我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去拿馒头。亮亮看见了,大声喊起来:“小姨不乖,没洗手就拿东西吃。”他还一本正经地把我拉到脸盆边。全家人都笑起来,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还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要,不要!”接着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写作技法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开拓写作思路十七法(九年级)
下一篇:汉字是不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苏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