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5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级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方法与过程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知人论世,围绕诗歌的情感与手法开展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短歌行》

一、导课:从初中学习过的两首作者的诗,你感受曹操是怎样一个人?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明确: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气魄、有胸襟、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二、《短歌行》创作的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三、整体感知诗歌

1、听朗诵录音,思考:全诗按内容可分为四层,该如何划分?并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诗歌中通常都有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眼),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1)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并未软弱消沉。

(2)援引《诗经》成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们。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越陌度阡”四句呼应第二节,乃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4)“月明星稀”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四、探究讨论讨论:

1、诗人“忧”什么?

2、《短歌行》表现手法

3、从《短歌行》看曹操其人

明确:

1、诗人一忧人生短暂,二忧人才难得,三忧功业未成。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2、“山不厌高”两句暗喻自己要广纳贤才。最后两句用典,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3、诗歌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4、表现手法:

一是引用。引《子衿》《鹿鸣》中的诗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是比喻。

三是用典。

6、曹操其人:从《短歌行》看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从本诗,他是个有大气魄、大才华的人,他以周公自许,除了表明他要做忠臣,圣臣,不做篡臣,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事功的重视,入世的精神。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大关怀,大慈悲,勇于介于纷争,为理想而战的热心肠。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附:

古 风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第二课时

一、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此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展开全文阅读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鲍鹏山称赞这类诗是“人性死灰中的余烬,古墓中的谷种;是冬日的残荷,是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还像是走夜路而胆怯的口哨。这是那个苦难时代,诗人们留在这个世上的唯一理由,是他们生命的唯一价值,是世界给予他们苦难生命历程与愁苦心灵的唯一安慰与报偿。” 

二、赏析《归园田居》

1、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3、把握思路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4、合作探究

(1)关有田园与官场的精妙比喻

  引导学生理解“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的比喻内涵与情感色彩。

(2)“拙”字内蕴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拙”的字面义与字里义,从中既可见出世俗的态度,亦可见出诗人的愚拙中所包含的本真,质朴与赤子情怀。一个“守”字,表现出诗人对自我人格的坚守,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大巧若拙与反璞归真、率性而为与委曲求全)

(3)“田园”魅力探究

   引导学生从精神的层面上解读陶渊明的人生选择。田园的魅力可归纳为:一是心灵自由,二是简单质朴,三是宁静和谐,四是充满诗意。

(4)《归园田居》艺术技巧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对比、白描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陶诗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补充: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5、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 

  ◆我们可以说陶是继屈原、庄子之后最伟大的诗人。而他们三人真有着一此逻辑上的联系:屈原是天真的、纯洁的,是被命运播弄得死云活来而仍然懵懂的,不得要领的,至死也没有能大彻大悟的人。他的伟大与可爱都正因为他的执著、愚拙,看不穿命运的把戏,不明白人生的荒谬,他一直与之叫结缠斗,不依不挠,绝不承认“生活就是这样”,他的心里,有一理想的社会在,有一理想的人生在,他坚决认为一芤都应该是合理的,从而对现实中的混乱无道与他自己的遭的非道德因素觉得不可理解,从而绝不认可,绝不妥协,绝不让步。这是屈原伟大,一种悲剧性的伟大,一种毁灭性的伟大,是理想主义者的伟大。

  ◆而陶渊明是唯一能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可以避开荒谬的大智者。他使生活即是人心、人心即是生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而且真正从生活--尤其是平常的,日常的生活层面上,合二为一,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委心任去留的“心境”,田园、自然与他的心合而为一,他生活在田园中,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生活而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及中国古人,靖节先生一人也!

6、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汉魏晋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荷叶母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