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7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诗歌鉴赏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背景
写作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
例1:福建07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下首诗,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对“天地寂寥山雨歇”表情达意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错误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恬淡的心境。此以景抒情,文之情感抒发更含蓄更深沉
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诗写天地寂寥,实写自己心情寂寥。为何寂寥?因为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又遇妻儿被俘,家破人亡。
[正确答案]划线句改为: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痛楚心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错误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文章是在表达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因为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的心境,是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有道: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可知,“寂寥”源自抱负难全,命运坎坷。
[正确答案]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关键词二:意象
意象是特定情感与思想的承载,有其独具的情感与思想内涵,鉴赏时,不忽视之。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错误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以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
[正确答案]表达诗人于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4:福建07年高考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诗句与注释,见上)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错误答案]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分析:诗歌最后两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一是表达自己的寂寥之情,还有对“修炼到梅花”的赞叹。梅花,是不畏严寒,孤傲独守的文化意象,可见作者以此承载生命追求的寄托。
[正确答案]加上一句:表现了诗人孤傲独步、坚贞自励的情怀。
关键词三:整体
“诗歌的解读,须从整体上把握情意特征”(潘新和语),不可对诗歌割裂分析。
例5:05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请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错误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分析:诗歌的状景或叙事或想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我们不能罔顾全诗的意境与情感,而割裂分析。“云间连榻”,“天上行杯”,不是简单地摹状写景,更是为抒情服务的。
[正确答案]加上一句: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错误答案]“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分析:浮与动是写出了乘之舟上下波动,写出了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但诗歌是言情表意的,景色只是依托,是一种载体。
[正确答案]还应加上一句:衬托(或表达或暗示)出作者心情的愉悦与豪迈。
关键词四:结构
诗句在诗中不仅有抒情达意的功能,往往有其结构上起承或铺垫等的作用。
例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错误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分析:写景是渲染氛围,也是衬托情感。但作为放在开头的景色,一定还有一个结构上的作用,离开结构功能,就景而写景,诗歌解读就肢解了。
[正确答案]补上一句:为下文情之抒发作铺垫。
展开全文阅读
例8:阅读下面下首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最末一句与前三句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错误答案]诗前三句均就叙事(乐声)抒情,最末一句则为说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
分析: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也许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
[正确答案]加上: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是韵味绵长。
对联知识
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相同。
例 :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3.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特殊文言句式知识点
1.判断句
名词作谓语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者……也”、“……者……”“……,……也”、
“……,……者也”作判断标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
副词“乃、即、皆、则、亦、非”等表判断:
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环滁皆山也 环绕滁州的全都是山。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这是我效命的时候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盛大的景观啊。
动词“是、为”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 (村中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被动句
“于”表被动: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获得,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被他人控制。
“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没能得到,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时
意念被动,即主动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小人谗言被诛杀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你不聪明得很啊。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弗怠之
天很冷,砚池中结的冰很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笔录。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 安 谁 孰 胡 焉)作宾语,提前:
何以战 —— 以何战 (你)凭什么作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归去?
“之”、“是”作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不知句读,不解惑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
宋何罪之有 —— 宋有何罪 宋国有什么罪?
惟利是图 —— 惟图利
介词宾语提前:夜以继日 —— 以夜继日
(3)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之)报秦者人
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之……者”作标志:
马之千里者 —— 千里者马 日行千里的马
展开余文
“之”作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坐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就担心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担心他的君主。
(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今天下的大事来询问我。
苛政猛[于虎]也 —— 苛政于虎猛 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4.省略句
省主语: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永州的郊外盛产奇异的蛇,这种蛇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
蒙后省略: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省谓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省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他到屋檐下。
省介词宾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用来养生的衣服食物,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秦王不高兴,为他击了下缶
省介词“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谁知道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5.固定结构: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作:“莫不是……吗”“该不会……吗”“能不……吗”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
四、文言翻译要点
1.原则:
信——准确直译,要符合原意;
达——通顺流畅,要合乎现代汉语表达的语法习惯;
雅——雅致美好,让译文尽量做到美一些,译出原文的
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2.方法:
留——表时间、地点的名词或特有名词、固定名称等
保留,不必译;
对——单音变双,词对词逐一翻译;
换——无法单音变双的,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来
翻译;
增——将句中省略部分补上,使句子顺畅;
删——删除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
调——将某些倒装句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语序。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言知识点(板书)(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