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64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达成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探究命题特点与规律

3、分步骤积累各点的相关知识,了解解题的技法  

【课时安排】

总说一课时,形象两课时+训练1课时,语言两课时+训练1课时,表达技巧三课时+训练2课时,思想感情及内容2课时+训练1课时,合计15课时

第一课时   总述

一、考纲总览

二、探究2006年诗歌题的特点和规律

17套试卷体现如下的特点和规律:

1、选材丰富,题材广泛

共选用诗歌20首,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2首,元词1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逐步打破了以往以唐诗、宋词甚至元曲为主的局面。唐诗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诗的地位正不断加强,其他时代的诗也悄然进入了出卷人的视线。

题材广泛体现在既有山水田园的,也有闲居逸趣的,有羁旅怀乡的,有咏物抒怀的,也有送别友人的,有写边塞风光的,还有写农村生活的。

2、作者熟悉,诗歌陌生

3、题型稳定,分值灵活。

4、考查内容全面,综合性设题成为共性。

(1)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的结构、作用渐次走向前台。

(2)意象把握仍是重点。

(3)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

5、答案多元化,开放性渐强。 

三、考向预测及复习建议

(一)考向预测

1、取材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2、答题仍会是以主观表述题为主的模式,分值上,8分是主导。

3、设题题量维系在2—3题,单首为主,比较阅读为辅,综合性设题,突出整体理解,设问具体,切入口小。

4、品味语言将是首选,包括关键词的品评、诗眼的设置、重点句(包括标题)的赏析、描绘画面的品评等。

5、情感的考查将是重头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分析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某首诗的内容,指出诗中的感情;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情感类别主要集中在思念劝勉、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乡厌战、报国无门、思远怀人、羁旅行役等方面。

6、表达技巧的考查将常考常新。主要围绕衬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展开,将从以下角度切入: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7、分析诗歌的表达层次渐成新宠。

(二)复习建议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2、夯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3、细析题目,研究鉴赏点。

4、构建模式,优化书面表达。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名师一号》P194形象相关内容

2、完成下列高考题:04江苏、05湖北、05江西、04广东

第二、三课时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了解形象的含义

诗歌中的形象指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不仅包括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的自我形象,还包括诗人在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又包括景象和物象。

这里要注意的是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涵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为“意象”。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鉴赏指导

1、要学会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2、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和意象。

3、掌握出题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形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景物的特点和塑造的方法或角度(近远、动静、色彩、各感官、大小等),景物的层次和作用; 

 意象的含义和深层含义,意象组合而表现出来的意境

三、友情提醒

1、鉴赏人物形象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注意分析形象的相关描写,分析形象所处的环境;鉴赏景物要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注意景物的特点和作用;注意意象的特定含义、隐性含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注意不同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2、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人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思路和模式:(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景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开头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景物间有什么样的层次)?或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塑造景象形象的?

答题思路和模式:(1)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间体现什么样的层次(2)景物的特点(角度)如何(运用的手法如何),有什么深层用意(3)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意境类——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和模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4江苏)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展开全文阅读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本小题2分:没有举出边塞地名(至少一个)扣1分;仅引用原诗句不得分。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本小题4分: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得4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点:时间长、调动频(练兵忙)、气候恶劣、景色单调,1点1分,3点4分)

2、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

【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断、千结百转的愁绪。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江西)

                绝  句    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解析】诗人选择典型的人和物,通过真切的体验,道出了季候与特点。桃花于仲春开放,但“飞尽”,梅于夏初结子,显见是春夏之交。而“蛙声歇”“十日寒”,显示乍暖还寒的特点。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游子”。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一个“试”写出了心理状态:因气温不稳而尝试。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4广东)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4分)  

写出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各给1分;写出“落日”与“秋风”一为虚景或喻意,一为实景,给1分;简要分析意境或简要赏析,意思答对即可,给1分。 

【答案】 (2)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2分)

写出“心犹壮”、“存老马”等理由,给1分;写出“不怕病、不服老”或“希望为国效力”,给1分。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2分) 

写出“思归客”、“片云”、“落日”等理由,给1分;写出“漂泊沧桑”、“报国无:、了,给1分。如不同意以上两种理由,另抒己见者,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高考题:05辽宁、05浙江、05全国3、06浙江、06广东、06湖北

第四课时  讲评练习

一、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辽宁)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 “月黄昏”为两诗营造气氛、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黄昏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展开余文
“犹有”二字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两者各有其妙。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浙江)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全国3)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影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拄,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动显静,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06浙江)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06广东)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⑴“晚”: “归艭” “钟声”

“望”:“江”  “远帆” “空” “老鹤” “青山”

⑵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湖北)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布置作业

1、阅读《名师一号》P194

2、完成下列高考题:05全国2、02全国、04福建

第五、六课时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二、考查内容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

三、鉴赏方法指要

1、鉴赏语言首先要了解一些特殊词语

有多重含义的动词、表现心情的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

2、还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1)语序颠倒。

(2)叠词对句。

(3)特殊结构。例如多个意象名词的连用,省去常规的动词,能让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再如词语错位、语句的跳跃、成分省略、改变词性等。

3、联系全诗的主旨,注意其中的修辞,从而理解作者用词的高妙,体会其表达效果。

4、记住一些常见的语言特色的用语

四、友情提醒

了解一些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福建)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全国)(6分)


展开余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全国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2)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高考题:03全国、04湖北、04天津、04全国2、05江苏、06年辽宁卷

第七课时 讲评练习

一、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3全国)

                         过香积诗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湖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或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描绘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面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情景。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天津)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是用大自然的宏伟的音响来比喻琴声的音乐效果。

       (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04全国3)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江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06年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二、布置作业

1、阅读《名师一号》P194和P209

2、完成下列高考题:05上海、05全国1、06江苏

第八、九、十课时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分类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在复习时,应了解其具体的内容,才能运用得心应手。具体讲,表达技巧(有时也称表现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

常用的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双关、顶真等

易混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三)其他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

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小中见大等

3、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合、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承上启下等(篇章结构)

(四)风格

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了解诗词曲的总体风格——诗庄、词媚、曲谐

了解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了解作家自己的独特风格

了解不同类诗的不同风格

二、鉴赏指导

1、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

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上考虑,表现手法多要考虑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问写景方面的则多考虑景与情的关系。

2、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内容等结合起来分析,不能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3、有多种表达技巧存在,则尽可能多角度来写,尽量写出你能看出来的全部内容。

三、友情提醒

了解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四、典型题例

1、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05上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全国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  “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露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情。

3、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江苏)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高考题:05福建、06安徽、06湖南、06江西、06天津、05湖南、04湖南

第十一、十二课时   讲评练习

一、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1)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 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梯,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安徽)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06湖南)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6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06天津)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05湖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读者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即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达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04湖南)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二、布置作业

1、看《名师一号》P198上的“名师答疑”

2、完成:04辽宁、04浙江、04全国1、04北京

第十三、十四课时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纲解读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时要着眼于:(1)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明确诗歌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高雅还是庸俗,奋发还是颓废;(5)分析评价作者对人事的看法、倾向。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见《名师一号》P198)

(二)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情感素以含蓄蕴藉见长,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

    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

    前面提到的诸多形象和意象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杨柳代表离别,菊花代表清高,圆月代表思念等。

 3、抒情方法:

    见前面的表达技巧里提到的,主要有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二、鉴赏指导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①不能拔高②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三、友情提醒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

答题模式: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

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四、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04北京)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全国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五、布置作业

06山东、06年全国卷1、06年四川卷、05天津、05上海、05北京、05广东

第十五课时   讲评练习

一、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世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表现出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给2分。

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意思答对既可。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广东)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2)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古。“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侧重现实。

5、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05上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05北京)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

不同点:                                                        

【答案】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二、总结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晨读材料五十九(网友来稿)
下一篇: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事迹(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