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143
标签: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课 题:《夫子自道》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四书”“五经”,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孟子》中的精华,以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专题。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
二、说说孔子与孟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三、初读感知
1、识记:有同“又” 盍( ) 裘( ) 肱( ) 叶( )公
女同“汝” 尔同“耳” 奚( ) 知“智” 辟同“避” 箪( ) 嘑同“呼” 蹴( ) 得同“德” 乡同“向”
2、初步感知:通过夫子自道,表现他们各自的为人与境界。
四、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4)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5)伐:夸耀。
(6)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7)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8)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而事实上正说着自己。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
展开全文阅读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自道,君子应“舍生取义”。
五、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试概括“斯文”一词的含义。
4、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七、教后感悟
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课 题:《夫子自道》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夫子自道”,请问“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仁爱天下、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之富贵不取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天之未丧斯文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与( ) 长沮( ) 桀溺( )( ) 而同“尔” 耰( ) 怃( )然 横( )暴 内同“纳” 袒裼( )裸裎( ) 浼( ) 而同“则” 由同“犹”
2、初步感知:表现孔子、孟子他们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至于斯:到这儿来。
(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 执舆:即执辔。
(8)辟:同“避”。
(9)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10)怃然:怅然,失意。
(11)路问:在路上问。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
(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觉:使……觉悟。
(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8)以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
(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
(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
(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
(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7)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五、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2、学习孔孟之言行,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论语》 《孟子》选读教案
标签: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下一篇: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二:人的起点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