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58  
标签:教师随笔
一睹神旺消鄙吝 (李洁皓眼中的蒋子龙)


          风格即人。

          记得初见蒋氏时,沿着长长的楼梯,走着。仿佛影视里的人物一样,一阶一阶地,听着足音,犯着忐忑。就要出现在面前的,会是怎样一个人物呢?豪气盈溢的乔光朴?讥消傲物的刘思佳?抑或是阴鸷沉稳的“蛇神”?

          乃至进得门去,满地土木工程(正在装暖气)的忙乱中,只觉得一个高大身形的威压,一个磁性声音的冲击;只瞥见无华的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个牛头图腾标本,一柄长长的宝剑,惶惑中心头亮光一闪,想:这怕就是形象化了的蒋子龙精神!

          再见已是主客易位.蒋子龙到了西安,参加他的小说集《饥饿综合症》的签名售书仪式。顺便也一领古城正气,千年气氛。这就给了人仔细观察的机会。果然是一个人物。这种人出现在哪里,都会形成一个隐隐的震慑的氛围,他们自身就是氛围的中心。以蒋氏而言,不管是在人头攒动的他的签名桌旁,还是宽阔穹顶下兵马俩边,无论是在谈论在厅堂里,还是在参观的小道上无不给人以印象:这是一位非凡的人。高大挺直;白皙清瘦,双目里含蕴着威严与睿智,两腮边镌刻着沉实与艰辛。一举手,一投足,呼呼生起的,那是微荡的、时代的风云。

          蒋子龙是时代的作家。

          他自己这样说;“现实像一根鞭子抽打文学”。“责任大于自由,没有时间在稿上逍遥”。他的作品,从《乔厂长上任记》到《蛇神》到《饥饿综合症》里的诸多篇章,就绝少卿卿我我的缠绵,琐琐屑屑的乏味,多的是对社会进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是对人性、对灵魂痛心疾首地改造与洗涤。言谈中涉及到的他正在构筑着的新作,无论是对农民企业家的发迹与现状的思考,无论是对兼容并蓄、藏污纳垢的“鬼屋”的设想,又何尝稍稍偏离开他的这一基本创作走向!

          时代的作家有时代的坦诚与蕴藉。

          “签名售书”,不能不让人捏着把汗。繁华的商业街市上,这种纯精神产品,抵挡得住“鄂尔多斯”羊绒衫与“霞飞”特效增白粉蜜的威力吗?子龙则笑笑,用他的镇静宽慰着热心有余又经验不足的操办者的心——“大不了收摊子就是呗”!及至盛况空前,书店内外弯曲成了一条粗粗的持书的长龙,大家喜不自胜,糊里糊涂地连自己携带的样书都保全不住的时候,子龙仍是笑笑,旁若无人地干他的事。只悄声啼咕了句:“民风淳厚,其情感人啊!”宠辱不惊,大家风范,是“时代风格”,亦是古代文人优秀品性的接续。

          子龙很虔诚。一日,偶步人一清真大寺,同行者一人因细故嘻笑出声,子龙即作势制止、嘻笑者不解:“反正,我又不信奉。”子龙正色答道:“可以不信奉,但不可以亵渎了神灵。”缓走了几步,又回头加上一句:“存在了千余年,维系着广大信徒的神灵啊!”

          出了这教门清静之地,子龙便也朗声笑语地、带着北方汉子的爽气与率直。在驰往秦俑的旅途上,他畅述着创作的过程,作品的遭际。就中,我们也知道了,他有一个相濡以沫,搞工程技术工作的妻子,一个业已成年,参加工作的儿子和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小女。准备回程时,听到我们对他体魄、体力的肯定,他兴致勃勃地透露了他健身的“诀窍”。原来,每天清晨,他都要“会当击水三千尺”。惊羡之余,便也叹息,想我们三秦才子贾平凹,那样弱质,倘每晨也——不必游”三干尺”,得在 一池水里荡一落,只怕比现时要多些硬朗。

            言谈举止中,处处可见一个作家的洞察与智慧,一种不动声色的颖悟与锐敏。签名售书时,子龙是随和的、不能不随和,面对的是等了整整两个小时,只求一个签名的花甲老人,是读了报纸消息,从外地兼程赶来的崇拜者,是手持车票,就要动身出发的旅客…但也有些读者,情急中想不出更好的语言,遂执拗地要求把他们临时拈来的一句俚语写上去。子龙写了。但每每加上一句。“录XX/(求签名者)之语以赠之”,既不失体统,又皆大欢喜。

            曾和子龙提到过绍兴。咸亨酒店、茴香豆、乌篷船——这些想想都让人诗情画意的东西。子龙摇摇头.不,他没有去过。他也很想去。只是…··他沉吟了一下,说,他觉得愧对鲁迅、听得出来,这是真心诚意的话、不过,此刻触动我们的,不是这句话本身,而是另一个念头:有多少文学中人,有资格说“愧对鲁迅”这句话?眼前这位?且不必理论他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上,划下了,而且继续划着多粗多重的一笔,单只是目前,在这文

      学冷落,出版萧条的形势下。出现的签名售书的盛况,还不足以构成对这个问题的口答吗?

          那么,便用鲁迅的一个意思作结吧:

          狮虎鹰隼。活跃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是怎样的伟美壮观,怎样的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 

      
标签:教师随笔 一睹神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沈从文:改三百回的小说家
下一篇:爸爸我本不是差生(站长力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