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651  
标签:教师随笔
我所知道的茨威格
http://bergzh.blogbus.com/logs/5252612.html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以创作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的德语作家,尽管并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作品至今盛名不衰。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同情的罪》(又译《心灵的焦灼》)、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巫山云》)、《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月光巷》、《象棋的故事》、传记小说《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托斯陀耶夫斯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回忆录《昨日的世界》等。

  初识这位大师,是我还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功课偏文科,几乎上数理化如同听“天书”,可我恰恰又是一个“乖”学生,既然听不懂,就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儿来干,而不会去扰乱课堂纪律,所以理科的老师基本不会管我。那是一次上数学,闲来无事,就从同学那里信手借了一本小说来看,那书就是茨威格的《同情的罪》,记得是沉樱的译本。谁想,一看就一发不可收,又搭上了接下来的一堂体育课,还没有看完,只好跟同学续借了一天,回家看了一夜。

  茨威格一生只创作了《同情的罪》这一部长篇,写的是一个情节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个年轻的轻骑兵少尉在所在驻地的舞会上偶然认识了下肢瘫痪的当地豪富的千金,他毫不知情地邀请她共舞一曲,当场给少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他得知实情后,不仅为自己的鲁莽而内疚,而且也对少女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于是故事围绕这同情产生、发展、变化。当他最终意识到自己深爱的是少女已经订婚的姐姐,而对这少女仅有的只是同情的时候,他陷入了感情的痛苦,少女得知了真相后而自杀,而这年轻的军官被这一次因本能产生的同情以及所带来的不幸的结局遗恨终生。

  茨威格在写作中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以及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后来演变为“意识流”),故事平铺直叙,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有的只是人物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可能由于太过关注于心理活动的刻画,使得故事的叙述显得有些拖沓,不够洗练,但我们仍能从其中的文字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不幸人群的满怀同情、对人类充满的热爱。

  通过《同情的罪》,我认识并喜欢上了茨威格的作品,我喜欢他朴实的文笔,和对人物内心活动入木三分的刻画,特别是喜欢他特有的对人性的客观和充满感情的文笔。1984年,也就是我第一次看了他的作品的第二年,我在文化宫书市上买了《茨威格小说集》,以后又相继收集了他的其他的作品。

  在那本小说集里,我至今还保留着当初看《同情的罪》时抄录的一段译者沉樱评价茨威格的话,可能是对这位大师最好的注释:

  “他强迫天才说出他们的奥蕴,为了要更懂得爱这些天才,他运用着弗洛伊德的犀利的锁匙,成了灵魂的猎者。他所猎取的灵魂都是活生生的,不曾加以丝毫的损伤。他是借智力而生爱,借情意而理解……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猎取物。在他游猎的森林里面,襞积里面、牢穴里面、深水之滨、高原之上,他遍历人类的灵魂,洞察人类灵魂游牧的热情。他喜爱人类心灵之形形色色的表现,什么也没有委弃于他的贪婪的同情心之外。他从事心灵的探讨,人性的发掘,是出自宗教一般的悲天悯人的动机。他那不动声色的描写,有着使人同声一哭的感染力,和时下一般作品中的残忍离奇的分析、冷酷无情的暴露,截然不同……”。

  时至二十四年后的今天,每当我看到自己当年那略显稚拙的笔迹时,依然可以感到当年与大师的作品邂逅的那一刻惊喜,那个与大师相约的不眠之夜至今历历在目。有了些许感情的经历的我,今天越来越能体会到大师对人类情感透彻的理解,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他对弗洛伊德所做的评价:“他使人更清楚地而(不是更幸福地)认识了自我,他深化了(而不是美化了)一整代人的世界图像……感谢他的贡献,使新的一代能用另一种目光,自由地自知地和诚实地看到一个新的时代”。

标签:教师随笔 我所知道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基本与毛姆无关
下一篇:读茨威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