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697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人教版高三必修)
(一)就文章开头的写法及作用命题
答题要点:散文的开头段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属于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答写法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听觉、视觉、嗅觉,声、形、色、味③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答作用:①突出表现了……渲染了……②开篇扣题③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
例如08届南京高三上期统考卷第15题: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1)①从视觉、听觉(1分)几方面描绘“两棵树”经受洗礼并立同心的爱情故事;(1分) ②动静结合(1分),烘托舞台气氛,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两棵树”的形象。(1分)(4分。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①通过具体的舞台画面,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感染打动读者;②从影视形象到现实生活,构思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由舞台上的“两棵树”引出现实中的“两棵树”,为下文描写张赵爱情作了铺垫;④由于舞台形象与真实故事具有相似形,这样“虚”“实”互相映衬,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2分。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
再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二)就词语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语段,解析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例如07山东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三)就语句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上下语段及全文,抓住关键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开掘语句在文中的内涵,并注意句子的哲理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再如0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第14题:“它们离开了槐树(指叶子)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却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四)筛选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要点:注意理清题眼以下统领的几段文字,概括段意,分类罗列。
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3题: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这一切值得深思?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①在法国历史上被否定的宗教,至今还有人相信;②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不少法国人仍然相信宗教;③沉浸在世俗生活中,但不少法国人仍然严肃认真地相信宗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插入性材料的作用
答题要点:作用是①突出表现了……特征②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象作对比,衬托了……③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或文末)的抒情、议论。
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4题:第六段中,作者写到塞纳河边的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象征了繁华、喧嚣、混乱的世俗生活,从侧面说明了法国人热衷宗教的原因:找到精神慰藉,使他们从生存竞争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摆脱出来;②把视角拉回到现实,与前面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所见所闻形成对比,引人思考;③为结尾段作者的感悟做了铺垫。(①“象征”1分,②“对比”2分,③“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例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六)关于散文主题的探究题。
答题要点:可要求直接探究主题,也可以通过对文章(往往是结句)某个关键句(关乎到主旨)理解加以探究。
直接探究主题,公式是:“通过……的叙写,表现了……(彰显了……,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注意多元解读,关注作者的托物言志,状物抒怀,注意感情的复杂性;注意对整个作品文化内涵的开掘。注意对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领悟,诸如作者的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对美好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珍惜,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某一珍贵精神、道德规范缺失的遗憾,对刚正人性的呼唤等,答题时注意使用“既有……又有……”,以彰显理解的思辨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再如07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答: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
对文中最关键句子的理解。这类题若以6分题出现,就不仅仅是说句子的含义,而要结合全文,在解读句子的特征义、比喻义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要注意作者的托物抒怀(言志、明理),当然也可以多元解读。
展开全文阅读
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5题:结合作品,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画线语句的理解。(比起这张广告来,我刚才在巴黎圣母院里所见识到的那一点“灵性”,也许是巴黎世俗氛围里的一缕轻烟。)(6分)
答:语句理解有(1)人们到圣母院可以获得心灵片刻的洗涤和安宁,但人们更多的时候沉溺于世俗的花花世界中无法自拔,这种精神净化方式自我完善如“一缕轻烟”,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从上文广告牌一段可以看出。 (2)虽然这种精神净化自我完善的方式毫无力量,但是它可以让人知道敬畏,在抚慰竞争压力下疲惫不堪的灵魂,对抗世俗社会的污浊,去思考善的、美的、有意义的人生,使人生得到升华。从上文与老人对话一可以看出段。(理解语句4分,联系作品2分。理解语句应注意句中“比起广告”、“灵性”、“轻烟”。第一种理解重在“轻烟”,强调否定;第二种理解重在“灵性”,重在肯定。意思对即可)
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探究性的理解,那就要举生活实例的体验。
(七)关于是“怎样一步步突出主题的”
答题要点: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概括段意,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加以串连,结句是“最后,升华主题,突出了……的主题。”
例如:“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06江西卷)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八)关于语言鉴赏题。
答题要点: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修辞手法,
③听觉、视觉、嗅觉,④句式,⑤语言风格等三方面入手。要结合例句说出其表达效果。常见的语言修辞有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反复等,其效果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常用句式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其效果是错落有致、音节和谐、便于诵读,琅琅上口等;常见风格有豪放、婉约、清新、质朴、浓郁、飘逸、冷峻、雄奇、幽默等,其效果是符合作品的意境,便于抒发情怀,彰显审美个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等。
例如:“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06北京卷)答案: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例如07浙江卷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例如07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 (4分)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九)关于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要点:注意感情的复杂性、多元性,忌讳偏颇一方。
例如07辽宁卷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答: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十)设问的关键语:“更喜欢”。
答题要点:在都喜欢的基础上(切忌否定其一),运用比较法,同中求异突出其一的特色。例如:“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06江苏卷)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任答其一均可 。)
(十一)设问的关键语: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题要点:内容上,为了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了铺垫照应;艺术效果上,富于表现力。例如“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06湖北卷)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十二)设问的关键语:“为什么”。
答题要点:应关注“原因” 或“目的”。答原因就是找文章的因果逻辑关系;答目的就是答用意。
例如:“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06全国卷)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再如:“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06四川卷)答案: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结构),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内容)。
关于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及其答题思路
(一)小说环境的作用:
答题要点: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风貌特征⑤突出了……主题⑥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彰显了XXX人物的性格,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例如07湖北卷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答: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3题: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 (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每条2分。“作用”1分,“举例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小说情节的考查
答题要点:注意情节的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之。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1题: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答:(1)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但战争使他梦想破灭;(2)努力学习,希望出国,但政治运动使他梦想破灭;(3)儿子在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但意外失踪使他梦想破灭;(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 小说表现手法,特别是刻画人物手法的考查。
答题要点:小说表现手法——线索、倒叙、插叙、顺序、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直接描写、环境渲染、细节、白描等。
人物刻画手法:○1直接描写: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 ○2间接描写、衬托 ○3细节刻画。
例如07湖北卷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展开余文
答:(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
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四)关于人物形象分析(若“概括形象”,就不要结合例子分析)
答题要点:○1指出典型性,如:XXX是一位……典型形象○2结合事例分条陈述有关性格的评语,评语应恰如其分。特别注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正面人物有优点,也有局限)
例如07湖北卷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答: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2题: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答:2.(1)老船夫是个有追求的人。他遭遇战乱、失学,后来又丧子、丧妻,历经磨难,但始终抱有理想和追求,行军途中他怀揣地图册,不时摸一摸。(2)老船夫是个开朗豁达的人。小说中他爽朗的笑声,饱经风霜后的顿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等表现出他的开朗和豁达。(3)老船夫是一个坚毅质朴的人。他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他的刚毅、质朴。(答出两条,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分析1分)
(五)小说语言的鉴赏(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
答题要点:○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2修辞手法,○3语言风格(如质朴、清新、凝练、含蓄等) ,○4结合例句分析说出第○2第○3两条的作用。
例如07湖北卷第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答: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六)关于小说主题的探究
答题要点:公式是:“通过……的叙写,赞扬了……表现了……彰显了……,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4题: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一种主题的理解,并结合作品阐述理由。(6分)
答: 小说主题有:(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刚性、韧性的人格美。(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主题3分,理由3分。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来阐述
关于诗歌鉴赏常见的几种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一)诗歌的某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要点:弄懂诗句大意,串联组合诗歌的意象,写为:“诗句描绘了一幅……的图画”
例如:“数枝幽艳湿啼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06全国卷)答案: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二)诗歌写景创造了怎样的艺术氛围。
答题要点:总体把握诗歌意境的基调,举例(意象组合),并运用专门术语(开阔、雄浑、壮美、幽静、优雅、苍凉、悲凉、寂静、静谧、喧闹、、喧闹、热烈、萧瑟、肃穆等)。答案呈现方式:通过……,创设了……氛围。。 解题方向:
例如:《凉洲词》一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答案:创设了悠远、苍凉的意境。
(三)某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征(特点)?
答题要点:景物特征,即景物的形、色、声、味及其构成的艺术氛围。
(四)诗歌是如何突出表现标题中或诗歌中统领全诗的某一个字的。
答题要点:此类题考查的是对全诗主要内容的理解。比如如何写“暮春”的,答题时筛选每句诗中能表现暮春的景物,然后串联组合答题。
例如南京市08届统考卷“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4分,每点1分)
(五)关于诗歌描写的生活场景
答题要点:借助注释,定位诗歌的狭义写作背景。看是“送别”,还是“登临”,还是“忆旧”。
例如南京市08届二模卷“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什么样的生活?”(4分)答:左诗“记”了早年与朋友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回忆当年锦城军旅豪放生活。(每点2分)
(六)关于诗歌中哪一个字最好
答题要点:此属炼字题。应结合全诗,关注该字的运用词类活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常常是化动为静和拟人),所创设出来的动态类、图画类、色彩类及富含的韵味。
例如,“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06广东卷)答案:“带”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更具动感。
(七)关于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及表现人物的手法
答题要点: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人物的身份,及诗歌情节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性格的多元性。
表现人物的手法:环境烘托,暗示,侧面烘托,直接描写,神态动作等。
(八)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
指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答题要点:从情景交融法、虚实相生、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小中见大、、变换角度、抑扬、用典等常用手法中择其正确的一两种并结合具体语料简答。
“赏析表现手法”或“赏析表达技巧”
答题要点:引用具体词句或语段,定位具体表现手法,想象画面,从情、理、结构、语言等方面指出作用。
例如:“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06安徽卷)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再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06福建卷)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九)关于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惜别、思乡、惆怅、感伤、哀愁、孤独、无奈、苦涩、达观、闲适、恬淡、喜悦、赞美、睹物思人、褒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等。若问抒情方式,则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景情关系等方面回答。
例如:“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07全国卷)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再如:“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6江苏卷)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十)关于诗歌的“写景角度”。
答题要点:从远近、上下、俯仰、形、声、色、局、整等方面回答。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诗的写景角度是什么?答案:按照由下而上、由近及远的角度写景的。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2009高考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