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56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设计者:黄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2)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并学会辨证地评价他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评价。
(2)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3)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
(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2、将不能理解的句子划出来。
3、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史以来,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而悠久的土地上,曾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我们刚刚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伟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与项羽这位威武雄壮、叱咤风云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面碰面,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滚滚硝烟扑面而来,一曲悲歌弥漫了我们的心田。掩卷沉思,我们该怎样认识与评价这位英雄,从而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
二、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学书不成,去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闻之皆争下项王
田父绐曰:“左。”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梁以此奇籍
项王然其言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3、下列黑体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毋妄言,族矣! 灭族,名词活用作动词
B.项王然其言 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形容词意动用法
C.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自
D.然今卒困于此 副词,终于,最后
答案 c
4、指出以下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答案: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省略句
5、在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中,不正确的是( )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老天爷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
B.两人尝有德于项梁。 译文:两个人曾经对项梁有恩德。
C.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译文:于是项羽就立即和汉王在广武涧交谈
D.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译文:别再做那些徒然使天下百姓父子受苦的事
答案 c
三、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 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 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 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讨论: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可适当让学生接触本课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
明确: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
不能知人善用,过于强调个人的力量目光短浅、自恃功伐、足勇少智。
第二课时
一、学习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1、学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末尾对项羽的评价。(课后第一题)
2、司马迁的这段文字指出了项羽的哪些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肯定了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英勇善战、迅速推翻暴秦统治的巨大贡献,指出了项羽在策略上放弃关中,在诸侯中陷于孤立的失误,批评项羽居功自傲,迷信武力而不自责的品行。
3、请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这些优点和缺点的文段或句子。
4、请学生发表对项羽的看法。
提示: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②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严格的历史性
——科学的阶级性
——充分的全面性
二、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研读“垓下悲歌”,探讨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1、读“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两部分内容,体会其悲壮美。
2、思考讨论:项羽本可以东渡乌江,为什么最终选择自刎?
小结:乌江亭长的出现是诱因,项羽自身的性格是本因。
展开全文阅读
乌江自刎的原因是明义知耻卫尊严。项羽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他树立起一座丰碑: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3、结合前人评价项羽评价的诗歌,谈谈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请说明理由。(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1)下面三首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你同意哪一首诗的观点?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
晚唐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项羽在乌江边虽遭失败,但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江东弟子人才辈出,项羽若渡过江东,吸取教训,以后“卷土重来”也大有可能。作者认为英雄豪杰应能伸能屈,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兵败雄心在,如果卧薪尝胆,一切从头开始,“东山再起”是有可能的。他的观点是“男儿大丈夫”兵败自刎并不足取,而“忍辱含垢”、力图雪耻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认为:楚军身经百战早已疲惫不堪,壮士也为之悲哀,垓下兵败的颓势已难挽回。江东子弟虽然还存在,但有谁愿意为项王“卷土重来”效力呢?作者认为此时的项羽已是军民离心,不再是当初起兵江东之势了。而今中原兵败,大势已去,实无回天之力。纵使回到江东,也不可能有当年的辉煌了。
身经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的女诗人李清照的《绝句》,对项羽是非常推崇的。诗中认为:人活着时应当作“人间豪杰”,即使死了也应当成为“鬼中英雄”。项羽西汉初年在乌江自刎的事,到北宋末年已过去千年之久,但作者至今还思念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作者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英雄。她不以成败论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概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2)、为什么三位诗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这三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楚霸王,实际上是作者对现况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要正确理解三首同题材诗,必须从作者的个人际遇谈起。
杜枚乃世家子弟,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终于被招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作为北宋过度到南宋的诗人,目睹了宋高宗狼狈南逃的经历,于是从女性的角度,对项羽为人的价值高度作出评价。作者的用意在于用项羽这个“不肯过江东”的宁死不屈来讽刺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纸醉金迷。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大好河山,但求偏安江南。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这三首诗一直是诗评的焦点,众说纷纭。如果项羽不死,历史是不是真的就能改写,这个谁也说不准了。
三、返观自身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解读,我们得以走进项羽丰富的内心世界,得以与霸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雄独特的人格魅力,在项羽的身上,我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又如何在现实中升华自我呢?
自信但不能自负
真诚坦率
重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应该博采众长,提升自我……
四、总结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以项羽为对象的人物评论。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项羽本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子刘子自传》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