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阅读:4191
标签:
作品赏析
辛笛《航》赏析
辛笛(1912-2004 ),中国现代诗人,作家,“九叶诗人”之一。原名王馨迪,后改为王心笛,笔名心笛、一民、辛笛等。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市。早年在清华大学任文艺编辑,并在北平艺文中学、贝满女子中学任教。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习英语,回国后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从学生时代起,诗人即开始在天津《文学季刊》、《北京晨报》、上海《新诗》等报刊上发表诗文和译作。1935年,他的第一本新诗集《珠贝集》在北京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诗人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协候补理事兼秘书,并为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之一。1947年,诗人的新诗集《手掌集》出版。翌年其散文评论集《夜读书记》出版。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作协上海分会理事。解放后诗人历任上海工业局秘书科科长、中央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还兼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外国文学会会员、上海市政协特约编译等职。
作品赏析
《航》是辛笛的成名作。写于1934年8月。那时的辛笛是清华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学生。在假期里他坐船出海旅行。第一次航海令他激动不已。他久久地站在甲板上:大海是那样的辽阔,又是那样的深沉。诗人年轻的心充满了新鲜的印象,也泛起“不识愁滋味”的一丝惆怅。他边观看海上景色,边轻轻吟哦,即刻挥毫写下了《航》一诗。诗发表在当时《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1935年收入辛笛和其弟辛谷合出的第一本诗集《珠贝集》内。
在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一艘帆船升起了帆,向远方的落日处驶去。这帆船,如同一位行走在人生征程上的行者;这航程,好似那漫无际涯的人生路程。送帆远行、与帆作伴的是海水,那“明净而古老”的海水。帆也深知,只有与海水紧密相依,才能沉稳、平安地驶向目的地。这也寓意着:一个人如果耽于幻想,脱离了他所生存的土地、社会现实,他的人生之舟将会搁浅,寸步难行。
一轮玉盘似的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桅上、帆上、船上、人身上,这夜色是多么美好。然而漫漫航程有风平浪静的时刻,也有风雨飘摇的日子,“风吹过来,水手问起雨和星辰”。这漫漫航程与人生征途是何等相似,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人们在圆圈似的旅途上跋涉着,一个圆连着一个圆,没有尽头,茫无边际。面对茫茫人生,诗人不禁感叹了:将自己茫茫的生命,“脱卸于茫茫的烟水”,与海水融和在一起,获得永恒的憩息与生存。
全诗借助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营造了一个生动透明的意象,在此基础上将客观的物象描述与主观的情感抒发紧密结合起来,语言简练,节奏紧凑,朴实的诗风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颇具表现力。《航》发表后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爱诗的青年人竞相传阅转抄,更没想到的是千里姻缘一诗牵,一对男女青年因为都喜欢这首诗而相爱起来。旅美诗人叶维廉将此诗译成了英文,加拿大诗人联盟主席亨利?拜塞尔教授也曾将此诗翻译成英文,加以发表,于是它又在海外诗歌爱好者中间先后流传开来。
标签:
作品赏析
辛笛《航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老舍《茶馆》(节选)导读
下一篇:
辛笛简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