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897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古诗词赏析(人教版九年级)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诗词的鉴赏已成为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门话题,试题涉及的内容大多是教科书中所学内容和要求背诵的古诗。
二、命题规律总结
1、考点分析
中考对于这一考点的要求如下: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如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等。
(2)会赏析其语言(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3)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命题特点
古诗词曲的鉴赏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对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所选内容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一般比较短小。对于古诗词曲的鉴赏考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得比较普遍的形式,考查的方式比较稳定。
(1)从考查的主要材料看,多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2)从考查的题型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分值大多为2——5分。
(3)由对知识的单一内容的考查向对知识的全面考查转化。
(4)由考查课内知识为主向考查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方面转化。
3、诗歌欣赏是近几年中考新增的考试内容。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往往在这样几个方面出现-失误;一是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二是难以领悟诗此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三是难以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表现呈现。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诗词常识欠缺,特别是古代诗词常识;另一方面是接触古今诗词作品太少。
4.命题趋势。
诗歌鉴赏类题型的命题趋势: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来考查“整体感知古诗词、曲的内容”的能力,今后仍会出现。二。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试题,综合性很强,它能全方位考查对诗歌的掌握程度,难度较高,也是今后中考的热点。三。语言分析是一道传统试题,历年中考频频出现,应引起重视。
三、知识方法突破
要作好古诗词鉴赏,必需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如何读懂诗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累.
(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个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哲理诗、抒情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2)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3)掌握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词要注意以下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1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如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准确得理解诗歌。
○2作者:就是知人论诗,确定诗人的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计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作铺垫。
○3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从内容上分类鉴赏。
初中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从《诗经》到清代,题材广泛另人赞叹。但就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该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4)注意作品中“典故”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古诗词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强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后所表达的新含义,对理解诗词有很大的作用。
2、诗词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词、曲)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事、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惘、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意远等。
四、诗词精品鉴赏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要点: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
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500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展开全文阅读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焦虑心情,反映了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兴”,是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形式,使诗歌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三)重点词、句
1.“关关雎鸠”:全诗用关雎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窈窕、淑”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也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悠哉悠哉”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烈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4.“左右流之”“左右采之”既刻画了她的美丽,又赞美了其勤劳。“流”“采”,极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之美,使全诗充满动感和生机。 (杭海)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赏析要点: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选自《诗经•秦风》,其他同上)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逸自然。诗中特别是三用“宛”字,更给人以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
三、重点词、句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每章开头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溯洄”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点明“伊人”的位置,突出了道路的坎坷难行,也表现了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溯游”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顺流而下的情景,写出“伊人”的位置及可望而不可及,更表现出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相会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杭海)
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要点:按照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抒发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一、背景材料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本诗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
三、重点词、句
1.“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
“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
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互文见义,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杭海)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赏析要点: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一、背景材料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他自29岁入任,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官职,回柴桑隐居,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他创作了很多至今仍传诵世间的诗歌,《饮酒》其五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把握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三、重点词、句
1.“悠然见南山”:“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心境,自然真切。
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具体描写南山景象,从“采菊、日夕”来看,此诗是写在秋天的晚上。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全篇的总结。“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杭海)
5.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背景材料
《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王勃 初唐诗人,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与知己惜别之情, 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二、整体把握
1.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并勾勒出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写出了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2.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3.五、六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4.最后两句以幽默的口吻劝勉对方: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在歧路”三字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儿女”字面的意思是年轻的情侣,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
三、重点词语
1.“城阙”是帝王居住的城,这里代指长安。“风烟”指风尘烟雾;“五津”泛指蜀州。
2.“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指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3.“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指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 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4.“岐”同“歧”,叉开;“在岐路”指在分手的地方。“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意为沾湿手巾。 (傅新春)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古诗词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散文复习与教学(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
古诗词赏析之二(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