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214  
标签:教学论文
论语论交友
 《论语》论“交友” 

  

在传统的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中,朋友这一伦是《论语》的一个重要话题,对其中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为什么要交友,二,如何选择朋友,三,怎样交友。

先谈为什么要交友。

孔子说 “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篇第五章,简为“ 16•5 ”,以下同。)大意是说用礼乐调节自己,称道别人的好处,有许多贤德之友,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是有害的。那末,“乐多贤友”的“益”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个思想在《论语》开头说得最响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1•1)。就是说,交友如同读书、下棋、听音乐等活动一样,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生活会因此增加一种乐趣。《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学生或其他人洋溢着快乐情绪的生活片断。比如,孔子与几个学生坐着聊天,他让大家说说各自的理想,当曾子说到 “莫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26)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的想法跟你完全一样啊!有一回他竟跟学生子游开起了玩笑,说子游治理武城用礼乐陶冶百姓的情操是用割牛的刀杀鸡。当子游反驳说,我正是按照老师您的指示去做的呀。孔子便给自己找台阶下,说:“二三子!偃(子游)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第二,就是通过交友来提升自己的仁爱品德水平。孔子说得很明白,“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他又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这里的 “益” 恐怕就是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使自己也变得正直诚实,宽厚仁慈,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想开放。而其中的 “损” ,恐怕不是变得丧失一些优秀品质,成为一个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5•17)的人。就是受其欺骗,遭受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抑或是与其同流合污,变得虚伪做作,花言巧语,两面三刀,令人讨厌。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千个不多,仇人一个不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等。是一般老百姓关于交友的观点。这些话,是从得到与给予朋友帮助的角度来讲的,实实在在,却也包含了朋友之间交往所应有的仁义的因素。

但在传统社会里,由于 “士” 的身份所决定,抑或是由于 “子罕言利” ,(9•1)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使得“君子羞于言利”,使得他们提倡 “君子之交淡如水”,自然也就不会从“利”的角度去谈论交友,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们以仁义之心给予朋友以道义上的支助。这样的 “利” 虽不是他们交友的目的,但却成了他们交友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下文将详细谈及)。实际上孔子也并非绝不言利,比如他就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12)当然,他的言利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不能违背“礼”,不能伤害 “义”。

仔细想一想,何尝不是这样:朋友在一起,言及快乐,可彼此分享;言及忧伤,可彼此抚慰;言及芥蒂,可彼此化解;言及困窘,可彼此支助;言及学问,可彼此长进;言及事业,可彼此激励;言及道德,可彼此提升。没有朋友,就像处在感情的沙漠之中,谁能受得了那寂寞与孤独?总之,交友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以让人们变得纯洁高尚,可以给予朋友以帮助,也可以得到朋友的帮助,摆脱窘困,渡过难关。

那么,该如何选择朋友呢?

首先,孔子主张要 “知人” 。他在回答樊迟问仁与知时说,仁就是 “爱”,知就是 “智”。当然,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在交友这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方法是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10)他还通过观察别人的过失了解人,即所谓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7)

孔子还认为了解一个人决不能人云亦云,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再者一个人的好与坏也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别。所以他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孔子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为人,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15•25)孔子主张认真考察人,但反对背后议论人,他对子贡议论别人就曾给于过批评,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14•29)亦即 “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正因为如此,孔子认为要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很不容易的。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16•4)大概连他自己也没有交上多少这样的朋友,所以他在晚年感叹像子贡、颜回这样的学生都很少了,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1•2)——孔子与学生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地受困。就连他最赏识的颜回他也说:“回也,非助我则也,于我言无所不说。”(11•4)虽然这话有自豪之意,但它毕竟说出了颜回的一点不足。再如,他的学生子游评价子张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5)曾子与子张也是好友,他也说子张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9•16)总之,这种可 “共道”且 “立” 与“权”的朋友只是一种理想而已。那么,选择朋友也就是不可以求全责备的了。

相对而言,孔子说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则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即要与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而同惯于走邪道的人、阿谀奉承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他对那些花言巧语者,是深恶痛绝的。他曾说:“巧言乱德”(5•27);“巧言令色鲜矣仁” (1•3);“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和?”(3•3)至于生活中那些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酒肉朋友,黑帮,小哥们,就更等而下之了。而拉帮结派的宗派主义者,结党营私的山头主义者,那则又不是朋友一词所能表述的了。


展开全文阅读
这方面曾子有深切体会,他曾向人夸耀他的朋友颜渊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曾子的成才无疑是与结交了颜回这一类朋友有很大关系的。

他还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倘把“无友不如己者”笼统的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显然是不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因为他曾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而孔子自己就是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人,正如子贡所言:“夫子焉学?而亦何常师之有?”(9•22)因此,这里的“不如己者”恐怕主要是指不讲信用的人。孔子最重视人的品质,他是主张交友要讲究诚信的(下文将谈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于是有人就把 “ 无友不如己者 ” 理解为“不要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道不同,不相为某 ” (15•50)

那么,是孔子对人不够宽大为怀吗?不是的,恰恰相反,他深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的道理,因而他主张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他对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5•23)的儒家宽容品格极为赞赏,称他们是“古之贤人”(7•15)。他也曾教导子夏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3);他在回答子路怎样做君子时也说君子应该追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4•42)虽然他主张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主张“以德报怨”(14•34)。

但是,对待要结交的朋友,他的要求却是及其严格的。所谓 “无友不如己者” 与 “道不同,不相为某” ,正是对交友而言的。这也正体现了孔子严肃认真的交友态度,以及客观灵活的待人处事艺术。因为从交友的深层次上讲,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不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生死相依的朋友的。但“人各有志”,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相为谋”而“道不同”的现象是极常见的;当然,这样的“为谋”也只是共事而已,至于朋友,那是谈不上的。

《论语》中又有这样的记载: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子张实在了不起,他主张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贤人就敬他,一般人也容纳他,差的就帮助教育他,这是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也正如孔子所说:“ 德不孤,必有邻。”(4•25)“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 •7)

这样看来,我们应在牢记了孔子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的前提下,采用子张的思想进行交友,也许这更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实际。

总之,虽然从《论语》个别单独一次谈论交友的文字看,有时不免偏狭,但纵观其所阐述的交友之道,仍一以贯之的表现出孔子的 “忠恕”思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论语》谈的最多的是如何交友,我们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首先是交友要讲究诚信。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等,都是我们对诚信品质的高度评价。“人无信不立”,诚信可谓一个人行走于社会的明信片。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者哉?”(2•22)他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6)他说:“言必信,行必果。”(13•20)总之,孔子对不讲究信义的道德品质,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 “温、良、恭、俭、让” 和 “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他在与学生们一同谈论各自的理想时,说自己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孔子不仅以诚信的态度交友,而且把以诚待朋友与得到朋友的信任当作交友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去追求。

信不仅是孔子遵循的交友原则,而且是他教授学生的主要功课之一,《论语》中说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其中的信,即诚实。孔子认为,只有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孔子的学生对此也深信不疑。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在这里 “信” 的内容是诚实不欺。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曾子用“信”来检点要求自己,每日反省,简直是近乎苛刻了。

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3)即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有子不仅重 “信”,而且对信的性质进行了说明,即必须符合 “礼”的要求。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子夏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对待女性、父母、君主(他这一说涉及到了传统五伦中的四伦)相提并论,体现了他对信的重视;他对一个人人品的评价不是看其是否“学”(类似现在的受教育),而是看他的实际行动。一个人只要能做到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没有受到专门的教育,他认为也是非常优秀的。

(二).交友要实践道义。

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西方人的观点。我们中国人是主张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因此也就有了所谓 “拉钩” 、“结拜” 、“盟誓” 等等仪式,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间人心”的警示,孔子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9•28)自然也是可以用来称赞仁义之友的高尚品格了。

孔子特别推崇齐国晏婴的为人,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与人交往 “善'而且“久”,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对朋友是慷慨无私的。一次他的朋友死了,其家人无力安葬,他就义不容辞的承担了安葬朋友的责任。《论语》中记载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2)瞧,何其果断!他心怀坦诚,对别人毫无隐瞒,他曾对他的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4)他甚至提出 “当仁,不让于师。”(15•36)的观点。

须知孔子与他的学生并不像现在的师生组合,他早期的门下大多与他年龄相仿,比如,秦商小他四岁,颜渊的父亲颜无徭小他六岁,冉耕小八岁,子路小十岁。因此,与其说是师生,还不如说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热情青年组成的社团更恰当呢。到他晚年,他与学生年龄又差距很大,比如他大子张四十八岁,大曾子四十六岁,大子游四十五岁。大子夏四十四岁,大有子四十三岁,大颜回三十岁。这时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既是师生又是忘年交的朋友了。


展开余文
他的这些学生也同样是主张以义交友的。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 “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 “结缨而死” 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曾断言 “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后来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前文提到孔子与学生各言其志一事,其中子路就说:“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5•26)

曾子称赞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8•6)的人是君子。这样的人自然是合格的朋友了。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而且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 130-150斤)供大家食用。子贡是富商,不仅承担了孔子晚年全部的生活费用,而且在厚葬孔子之后给他守孝长达六年之久。

(三).要掌握好交友的度。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 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 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心心相印无话不谈的人毕竟寥寥无几,更何况有 “距离产生美” 这一说法呢。因此,保持朋友之间的距离也就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技巧。那么,孔子自己是如何掌握与朋友交往的度的呢。

首先,他是欢迎朋友给他指出错误的。《论语》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对孔子的学生巫马其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即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让我知道。

其次,他对待朋友的错误采取的态度首先是指出,不听则罢。《论语》中记有这样一件事:原壤是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有一次,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就骂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4•43)而且边说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在他的学生子贡问他如何交友时,他还说过这样的话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2•23)对待朋友的错误,当然要坦诚布公的劝导他,推心置腹的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要么令对方尴尬,伤了和气;要么令自己尴尬,自取其辱;最终还是要伤和气。所以 “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应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实际上,孔子的意思要比这高尚的多 ,因为他主张这样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说他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不单是从保护自己尊严的角度上说的。

孔子的学生子游也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这里的 “朋友数” 所指的情形大概就是以为关系密切,便凡事唠唠叨叨,无所不管,甚至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完全忽略了朋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享有的独立决断权。倘长久不知觉悟,必然引起朋友的反感,自然就会被疏远了。

同时,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朋友也未必不能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所以,作为朋友也要有耐心,要给朋友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何必为一己之见,而伤了朋友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谊呢?

再次,朋友有优点,他就努力让朋友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展示。《论语》中写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2)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第三,他对待朋友一定依礼而行。

从孔子所掌握的交友的尺度不难看出,他的出发点依然是他所奉行的“忠恕” 二字。即在成全朋友的同时完善自己。比如,颜渊死了,其父颜无徭希望孔子买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做一副椁,孔子虽然痛苦得死去活来,但因自己曾经做过大夫不能没有车,还是拒绝了他。孔子是这样说的:“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

《论语》记载这样一件事:“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10•23)孔子对朋友一向是尊重的,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礼仪道德基础上的。他绝不因朋友之馈的多少贵贱而改变对待朋友的规格。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因为祭肉关系到 “孝” 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他这样做不只避免自己的行为违背“礼”的要求,同时也不至于置朋友于非礼之中。

交友,是人生必有的活动之一;朋友,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相伴者。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从日常生活琐事,到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大事,从同学、同事、上下级,到街坊邻居抑或萍水相逢者,无不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这所有交往并非都可以纳入朋友之列,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人是很难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交友,学习交友,慎重交友。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有许多伟大的箴言和令人心生敬意的行动。特别是孔子的 “忠恕” 思想,应该永远成为我们交友活动的指南。

 

 
标签:教学论文 论语论交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生命”话题作文教案
下一篇:初中语文生字歌(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