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421  
标签:作文指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下功夫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阅读教学几乎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但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作文教学也做了具体的规定,而如何具体落实新课标要求,用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作文“难教”“难学”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般语文工作者都认为作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里的一块“硬骨头”,一个“老大难”。现代语文教学自“五四”开始,至今八十多年,作文难教、难学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且大有每况愈下之势。2005年,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作文教育高峰论坛”,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张定远认为,“作文教学还存在理念滞后,教学局面沉闷、枯燥、被动,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命题作文在很多学校比较普遍等”问题[1],这些情况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写作能力的提高,使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假话、空话、套话偏多,不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反观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几乎沦为了考试工具。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了教和学的主旋律,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把语文学科知识化、公式化,把各种写作文体程式化,学生为了掌握各种知识,只好整天钻进书本。空间的狭窄、生活的闭塞,使学生的情感资源干涸,成为精彩生活的贫乏者,写出的文章难免乏味枯燥,缺少灵气。刘锡庆教授曾经说:“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欠缺,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我们的‘头脑’本来可以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做出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但是,你切断或削弱了‘客体’和‘主体’在认识上的联系。那么,你‘反映’什么?又怎能做到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呢?”[2]写作空间的狭小,教学体系的封闭使学生思想僵化、文章乏味。中考、高考中一篇作文定升学,只重终结性评价,使作文教学成了“为考试而作”的机械训练,学生学习作文的目的不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获得高分,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才华和灵感,并从更深层面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再给以明确的具体的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通常是老师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等老师作文指导结束,学生已经失去了作文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则“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焦点。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须首先治愈学生的“厌写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我要写”“我想写”的写作氛围,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点拨,不断加强学生写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呢?

   一、以课文为典范,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中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

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可以阐发课文的思想意义,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写《今日拿来主义之我见》,学习蒲松龄的《促织》,可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启示》等;可以评述课文发现精微,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以《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评论文中的一个观点;还可以借用教材新编故事,如《闰土种粮当大款》、《在孔乙己新开的咸亨酒店里》等[4](p197)。通过这些启迪学生想象,从模仿进入创造,从而也可以在作文中提高阅读能力。

    以课文为基础延宕开去,通过指导启迪,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教材中有一些很好的文章,有富有哲理意蕴的,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授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体悟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活、对世界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思考及真诚亲切的人生态度,鉴赏作者真诚、深沉的语言。再结合《语文读本》理解作者的特殊背景和情感思路,再补充史铁生在其他作品中有关生命、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对史铁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如《美丽人生》、《死亡日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许多人在遭遇困境时他们的心理,他们是怎么承受磨难在困境中演绎生命的辉煌,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就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不屈,增强了自信心。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总不免要遭遇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比如考场失利、亲人逝去、朋友反目、恋人分别或遭遇病痛等等。有的人在痛苦中挺直了自己的脊梁,他们承受磨难,在痛苦中把生命演绎地极尽辉煌灿烂,如张海迪、物理学家霍金等。而有的人无法承受一点点苦痛,哪怕只是人生的一点点烦恼,便痛不欲生,甚至丧失理智,如马加爵、徐丽等。你的人生曾经遭遇过烦恼和痛苦吗?你是怎样度过的?你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这些痛苦和不幸的?学生在对人生和生命获得了一些理性认识之后,内心深处必然有所触动,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渴望,这时再诉诸笔端,就会有了自己的真切体会,深刻领悟,这也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过程。

    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作适当引导,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授《鸿门宴》时,可作适当拓展,比如项羽最后乌江自刎,对待这个结局,诗人们有众多评价,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而王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题乌江亭》)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来评价这一史实?不同的标准孕含不同的人生体验,你有何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作一点评价,引导学生作文时,避免人物形象的单一化、符号化、脸谱化,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展开全文阅读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写作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博古通今,吸取经验,获得知识。阅读之于写作无疑是重要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内而外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张志公曾给《中学生阅读》杂志题词:“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作基础,光是写是不行的。提高语文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经验。” 写作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与阅读教学过程平行发展的另一个教学流程[5](p225)。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写作尤为重要。记得小时候,长辈常常这样开导我:读书如同蚕宝宝吃桑叶,一口一口吃下去,等到肚子胀得亮了,就能吐出丝来,这也就是写出文章来了。这个比喻虽然未必完全贴切,但他强调的“读”和“写”之间的关系却很能说明我们语文课里“读写结合”这条规律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孕育创作的灵感。如果要给基于写作的阅读分一个层次,那么,首先是“读”,读通全文,读出文章的字面意思;其次是“解”,解析要点,解出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再次是“悟”,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以《<宽容>序言》为例,在“读”的层面上,学生给文章各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并且根据小标题复述这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在“解”的层面,学生思考并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思考并把握文本的主要形象,思考并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在“悟”的层面,学生回顾历史或者面现实,分别找出房龙所说“出于懒惰的不宽容”“ 出于无知的不宽容”“ 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这三种不宽容的例子,找出房龙先生特别憎恶、恐惧和担忧的是官方的、群体的、社会的不宽容的例子,并发表简要评论。至此,一篇《用现代眼光看宽容》的作文就比较容易写好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古今中外智者进行心灵交流,自己的思想高度将会得到提升。同时,他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

个性,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索。“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3]新课标认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3]同时,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思想的火炬会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种,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升华,我们的创作灵感也会从笔端流出。

三、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一)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

1.从生活中积累

    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困境。原因何在?还是罗丹那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充实具体,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新鲜活泼的文章来。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的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3]并让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观察日记、随笔、周记等形式将观察体验、感受到的有一定意义的材料纪录下来。生活是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写文章才不会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也不会苍白无力。

2.从传媒中积累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 [3]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因此通过间接渠道获取写作素材也很必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外书、电视、上网等方式收集许多写作素材。坚持收集摘抄书报资料,坚持记读书笔记,使他们养成多读多记的好习惯。同时,要给学生积累间接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归类和格式,专题积累的分类,卡片的使用等。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发现好的素材,应及时记下来,长期坚持积累,自然无论遇到什么文题都能信手拈来,文思如泉涌。

(二)语言积累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古人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词汇不足,语言贫乏,临到写文章,必是捉襟见肘,即使硬写,难免文不逮意,连准确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文采更无从谈起。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简练、干脆、清楚,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外许多作家也都很重视学习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8](p270)。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经典,它们规范化程度高,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很多优美的词句、成语、典故、警句妙语,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的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才能文思如泉涌,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情感积累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协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句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能情满于山,写海则能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


展开余文
新课标也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3]然而真情哪里来?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主动关心他人,很少体会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老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 [3]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逆向思维训练

    作文要写出新意,往往要打破常规,用逆向思维去审题。逆向思维在古代称

为“反弹琵琶”,俗称“倒过去想”。让思维沿着人们与正常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从相反角度和方向审视题目、思考问题,往往能得出新观点。例如在写以《雪》为题的作文时,一般学生都会在文中赞扬白雪的纯洁,这是一种习惯思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倒过去想”,也许会有“白雪以洁白为外衣掩盖了世间的污秽”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较之“白雪纯洁”的观点新鲜得多,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会因立意新颖而颇受好评。又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对“各人自扫门前雪”,“买椟还珠”,“班门弄斧”等成语“倒过去想”,结果就能引发出“各人完成本职工作,才能出色完成总任务”,“商品要注重包装的艺术”,“弄斧必须到班门”等新观点、新见解。另外,我们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补充某些原有的单一观点,使之更臻完善。例如,“近墨者黑”是一般人的观点,但也有人从逆向提出“近墨者未必黑”,没有否定观点,而是从反面进行补充,使之完善。再如“开卷有益”也是公认的观点,但也有同学从逆向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由于读书的内容、态度、方法等因素,有时可能使读书无益,甚至有害,这一观点并没有否定“开卷有益”,而是补充、充实了这一观点。逆向思维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意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二)多向思维训练

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所以多向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开放思维、求异思维。而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到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的本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题目、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立意时,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与众不同的新结论。比如,“滥竽充数”是人们熟悉的寓言,如果运用多向思维法,联系实际,至少可以有四个不同的角度立意。从南郭先生的角度:①批评不懂装懂的行为;②要抓住机会认真学习,齐宣王不会长命百岁,否则只能逃之夭夭;③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他没有拉关系,找理由留任岗位。从齐宣王的角度,批评其享乐昏庸、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法,不了解实际,必受蒙蔽。从齐缗王角度,赞扬他的改革精神:领导工作必须深入实际,知人善任。从众乐师角度,批评其不检举、不揭发昏庸分子的“好人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8](P261)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同时,作文的修改和讲评在作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多写多改”。在作文教学的修改环节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修改。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在作文讲评中,“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3]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结果”。[3]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从而培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同时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权威式”的指点而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激发写作潜能。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技能。

   
标签:作文指导 新课标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胡适我的母亲(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