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38  
标签:教学论文
学校教育及优生的培养(人教版必修)
 学校教育及优生的培养

广西鹿寨县寨沙中学校长---覃汉学 

人的成长过程,是心理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有人主张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品质早在细胞的基因已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但与此相反,有人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们的心理发展是由环境机械地决定的,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无论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都是错误的。那么人的心理如何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心理的发展水平则是则环境的教育决定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如在遗传中,无脑畸形儿由于生下来就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而不能正常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感知觉,先天的盲、聋、哑等痴呆儿,一定不能成为画家和歌唱家。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心理,尤其是智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越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内容越丰富、广阔复杂,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在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一种环境影响,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机构(学校)中,由教育者(教师)对受教育者(学生)实施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影响人们,使人们的知识、技能、品德、智力得到发展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个人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条件。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智力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的学习,勤奋是个性品质和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个性品质和智力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多少,才能的高与低,秉赋的智与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转化的主要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的勤奋努力、主动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鲁迅被人们称为天才,但他谦虚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同尔基也说过:“人的天赋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

能力是人们成功在完成某种活动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培养是人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联系,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看出他具有的能力。如绘画活动中,能够鉴别各种色彩,估计线条比例,有良好的形象记忆和艺术想象力,以及熟练的运笔技巧,画得很生动,这说明他有一定的绘画能力。能力的大小也只能在活动中比较和鉴别。说张三的数学比李四强,只有在其它条件(知识、技能、所费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数学运算时,张三比李四更快地了解题意,能采用简捷的方法,准确而迅速地进行运算,而且经常如此。这样说张三的数学能力比李四强才是合理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如脾气急躁、性格开朗、谦虚谨慎、情绪稳定等心理特征,虽然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直接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条件,因而不是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且是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我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属于一般能力。人的学习、工作、发明等,这就是说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几种能力。它们是整个认识活动的因素,这些认识能力的综合就是通常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这对于完成特定的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及在同一活动中结合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在完成某种活动,而且具备了多种相应能力的完备结合的人,可称为有才能的人。才能的高度发展,一般称为“天才”。

智力是判断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智力的高低由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例如,有三个12岁的学生,一个通过10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就是10/12*100=83.3。表明了他的智力低于同年级组(年龄)的一般儿童。另一个学生通过14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就是14/12*100=116.6。说明了他的智商高于一般儿童。如果一个12岁的儿童只通过了12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是12/12*100=100。说明这个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年龄相当。智商在90以下的表明智力的缺陷;70以下的属于智力低下学习有困难;智商在120以上的表明智力优秀;智商在140以上则属于超常儿童或类似天才;一般人智商都在90——110之间。

学校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学校要加强人材的培养,特别是“优生”的培养。我们所说的“优生”,当然应该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的老师和家长的眼目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称为“尖子生”)。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优生”作一个大至的界定——这里所说的“优生”,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的学生。

培养“优生”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并非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优生”的情感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比如在学校组建新班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都未必正确全面,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都只注意到“优生”的学习分数,“一好遮百丑”,把他们的优点有意无意地夸大,而把他们所独有的思想、行为缺陷忽视了。虽然“优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强于一般学生,特别是在应试中都是中小学生笺佼佼者。但近几年来,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这也早就不是“新闻”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于此。明确地说:“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其他普通学生的教育。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一般来说,“优生”的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固然是“上线生”;但如果仅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国还不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因此,要让变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教育应从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抓起。要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起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伟人、名人传记读物,让“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保护和发展。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阻碍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具体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第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对“优生”的培养,常常说:“本来可以得100分,却只得99分;本来可以考上名牌大学,但只考上普通院校;本来可以成就一番辉煌事业,却只是找到一个谋生的饭碗……”,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则是本人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要埋没自己。我们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应当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超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一次次地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第四、培养“优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较拔尖,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都不是个别的现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精神,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挡一面地开展班干工作到积极参加各类课余科技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练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标签:教学论文 学校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中学生国学书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